迪麗達爾·烏斯?jié)M江
(新疆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63)
“離婚冷靜期”是我國離婚登記程序中一個建設性的努力,它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夠給與當事人更多冷靜的時間,從而避免一時沖動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離婚冷靜期能夠更好的調節(jié)婚姻危機,化解家庭矛盾,讓人們有一段時間去冷靜思考這段婚姻,對于人們更為慎重的對待婚姻關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樣也是促進社會和諧應有的題中之意,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重視[1]。
離婚冷靜期制度主要是指行政部門憑借行政權力強制要求婚姻關系破裂的夫妻雙方分開居住一段時間,并在這一時期對兩方給予針對性的婚戀輔導,幫助夫妻雙方以更為冷靜、審慎的態(tài)度做出二次選擇的制度。
1.2.1 彌補婚姻理論不足的需要
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建立,不僅是我國婚姻家庭法立法精神的直接體現(xiàn),而且對于司法實踐來說,能夠統(tǒng)一法官在這一方面的價值導向,尤其是對于在法律規(guī)定比較模糊,自由裁量權比較大時,這種價值取向的引導尤為重要,也對于維護司法威嚴、維護家庭和諧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離婚冷靜期制度的研究,不僅涉及到婚姻家庭法學,而且也包含了社會學、社會法學等相關學科內容。對國外相關制度建設進程加以審視,可為我國離婚冷靜期制度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所以,研究探討離婚冷靜期制度,能夠對我國當前的婚姻制度起到一定程度的彌補作用;另外,也能夠更好的發(fā)展婚姻家庭法學,實現(xiàn)其與社會學等學科的融合,這對于婚姻家庭法學的發(fā)展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肯定[2]。
1.2.2 促進家事審判方式改革的需要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于家事審判的一般標準是“感情破裂說”。雖然在《婚姻法》第三十二條中,就對應的情形進行了舉例列示,不過對于夫妻雙方的感情處于什么狀態(tài),法官在實踐中很難作出準確判斷,再加上法官本身的身份決定了其無法拒絕裁判,因此逐步在全國各地衍生出“二次離婚”的潛在規(guī)則。事實上,目前離婚案件的司法實踐中,初審通常的判決結果都是不準離婚。二次離婚訴訟審判規(guī)則的制定,具有較大的合理性,也能夠幫助法官更加合理的作出審判。不過必須認識到,這種潛在的制度在司法實踐中,不僅給當事人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同時也在客觀上浪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所以,如果能夠在司法實踐中引入離婚冷靜期制度,無疑可以為法官提供一個觀察雙方婚姻關系是否破裂的時間范圍,這不僅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而且也避免多次訴訟所帶來的費用和司法資源的浪費。
相關數(shù)據顯示,在我國民政部門做出離婚登記的數(shù)量,從2003年到2018年呈現(xiàn)出遞增的趨勢,數(shù)量從2003年69萬上升至2018年僅上半年就將近200萬;而且其中全國45.9%的夫妻是因感情不和向法院申請解除婚姻關系,這表明我國當前的婚姻家庭內部充滿了矛盾,處于一個極度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不僅使得家庭破裂,更可能會給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帶來難以彌補的后果;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安定,這其中又涉及到各種相關的法律和權利義務問題。因此,設立離婚冷靜期制度,不僅僅是處理離婚案件,更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也是為婚姻家庭負責的一種合理做法,還能夠調節(jié)家庭糾紛,是避免家庭破裂的一種有效手段。離婚冷靜期對法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判人員要更多的從當事人的角度考慮,關注當事人的利益和情感,實現(xiàn)在審判中向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和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真正意義上的將審判本身所具有的修復和治療功能發(fā)揮出來,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當事人雙方婚姻關系的維系做出更為積極的努力。這符合我國婚姻法和國家法律的宗旨。習總書記在論述全面依法治國的講話中說到:“一紙判決或許能給當事人正義但如果不能解開當事人的心結,那么案件也就不能真正了結?!?/p>
1.2.3 維護婚姻家庭穩(wěn)定和諧的需要
古人言“寧拆一座廟,不破一樁婚”。這一觀點在今天也同樣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不過雖然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在家庭事務方面,卻經常由于小糾紛無法正確解決,最終上升到法庭之上;甚至不經思考的閃婚、閃離,婚姻的神圣性蕩然無存。法院雖然掌握著是否離婚的權利,但是僅僅是判決書并不能有效幫助當事人解決糾紛。從離婚冷靜期的設置來看,一方面能夠讓更多處于沖動離婚狀態(tài)的當事人緩解情緒,冷靜思考離婚后果的嚴重性,從而打消由于沖動而產生的離婚念頭;另一方面也能夠挽救更多的家庭,確保家庭的完整性,從而保護更多的未成年人的切身利益,并對維持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都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3]。
在我國法律中,公民有著婚姻自由的權利,也就是說,不管是結婚還是離婚,都是當事人的自由權利。離婚冷靜期制度并非是對婚姻自由的干預,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家庭的完整性,避免沖動情況下而做出不可挽回的決定。公民的婚姻自由是受法律保護的,但是通過離婚冷靜期的設置,能夠讓公民更好的使用自己的權利,而非一時沖動的濫用離婚自由權?;橐霭讣c一般的財產糾紛相比更加復雜,存在著情緒和倫理等特征;所以,對于這類案件的處理,其標準性也比較的模糊。通過離婚冷靜期的設立,能夠引導當事人更好的運用自己的權利,并維護自身利益,這對于法律和社會效果的維護同樣重要。
截止2019年,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中,并沒有離婚冷靜期的相關條款。但在1994年《婚姻登記管理條例》中的第十六條為離婚冷靜期制度的法律依據。需注意,這一規(guī)定雖然可以為當事人雙方提供冷靜思考、反悔的時間,但是其實質和本文所研究的冷靜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第十六條設置的根本目的一方面在于限定登記時間以避免無限制的浪費資源;另一方面則在于規(guī)避同時進行登記、審查所導致的種種問題。所以可以看到,我國現(xiàn)行的2003年《婚姻登記條例》的第十三條中對審查期限的調整,是帶有強調離婚自由、淡化行政管理在離婚司法實踐干擾的目的。但是關于離婚申請是否需要和最終登記之間設立一個隔離期,始終是司法界和學術界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一點在1986年至今的三次立法的反復中都體現(xiàn)出了立法在婚姻自由及防止輕率離婚之間取舍和衡量的徘徊。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誠然,家庭糾紛往往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往往難以在真正意義上區(qū)分出誰對誰錯。有相當一部分離婚案件,實際上都是當事人在氣頭上不冷靜的決定。但是法官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使得他們往往無能為力。這種情況之下,家事審判模式的創(chuàng)新嘗試開始在全國各地出現(xiàn)。例如,某地法院在此類案件的司法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的增設“6個月感情冷靜期”的實施意見,留給夫妻雙方6個月的時間去思考他們的婚姻,使得他們能夠更冷靜的考慮離婚的決定。這一制度創(chuàng)新所取得的現(xiàn)實效果,值得給予應有的肯定。再如,某地法院在家事審判方式的創(chuàng)新中,設定提請離婚訴訟的夫妻,必須經過一定時長的思考期,方可進入庭審階段。實際上,我國各地民政部門也同樣開展了大量此類的探索和實踐,一般都會在勸說無效之后,留給當事人雙方一段時間用于冷靜,在雙方認真思考之后,再予辦理。
實際上,由于沖動而離婚的情況,不僅在我國較為普遍,而且在世界各國的司法實踐中都有所出現(xiàn)。因此,各國普遍會在離婚程序中設置一個期限,為當事人雙方以更為冷靜的態(tài)度去思考提供支持,避免沖動離婚而后悔。在冷靜期時間長短上,各國有不同的選擇。如在法國《民法典》中就規(guī)定,提請離婚的夫妻,應在首次提請離婚之后的3個月后,重新提交申請;而俄羅斯則將這一時間設定為1個月;奧地利、比利時以及瑞典等國家,冷靜期一般設定為6個月[4]。除此之外,由于目前韓國離婚率在過去十數(shù)年時間里始終保持高增長,因此在2008年正式實行了冷靜期制度,并按照是否有子女的情況來設定冷靜期的長短[5]。
現(xiàn)階段,我國在民事調解方面,是以自愿原則為基礎的。因此,對于當事人是否選擇調解,完全取決于當事人。在不選擇調解的情況下,就要通過法律程序作出判決。筆者認為,冷靜期制度應該以強制原則為基礎,強制性的要求雙方當事人在冷靜期內不得重復提交離婚訴訟申請。這是因為,該制度的設立核心目的在于維護家庭完整、給當事人雙方以思考的時間,如果沒有強制性的基礎,那么這一制度的設立很可能會流于形式,因為冷靜期的設置,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當事人作出沖動的選擇,而對于沖動的當事人,在沒有強制性的約束下,極有可能拒絕冷靜期。而這樣就無法發(fā)揮出這一制度的作用,同樣也無法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另外,從國際案例來看,大多數(shù)國家都采用強制性的 “離婚冷靜期制度”,這也成為了國際慣例,因此,我國要加快法律與國際慣例接軌,就應該采用強制性的離婚冷靜期制度。
在適用標準方面,離婚冷靜期制度應該以對當事人合法權益和訴求最大程度的保護為標準。在《婚姻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公民的婚姻自由權利。誠然,家庭屬于私人領域范疇,所以最大的自由化是必須的。不過也要明確,婚姻本身也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都會造成直接或間接的社會影響,所以,法院擁有著判決離婚糾紛的權利。在司法實踐中,法官的判決要公正合理,不能對于離婚輕易的作出判決,也不能夠為了維護社會和諧,維護家庭完整而全部判不離。筆者認為,從我國家事審判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來看,離婚案件涉及到的利益居多,而關于權力方面的卻很少,因此,在離婚案件中要從利益的角度著手,探究當事人所關心的利益,從而才能夠發(fā)現(xiàn)矛盾的根源,在保護當事人利益的情況下,作出最公正人性化的判決。所以,家事案件的根本,并不是公平性,而是保障各方面的利益。
客觀上來說,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存在,對于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維護亦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6]。離婚冷靜期制度的目的,就是避免過快的家庭糾紛訴訟,確保為家庭情感修復提供一定的合理期限。而這一制度也存在著一定的適用對象,并非對所有的家事案件都適用。因此,為了達到最大化的效益,并且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果,要對離婚案件進行區(qū)分。對于婚姻矛盾較多,并且情感已經破裂到無法修復的地步,或者已經不存在挽回的可能性的案件,應該直接判決而不適用離婚冷靜期制度。這不僅能夠較快的解決糾紛問題,也能夠更好的維護雙方的利益,達到司法目的。因此,要劃定離婚冷靜期制度的適用對象,就要劃定相應的標準。在《婚姻法》中列舉了家暴、重婚等5種類別,其余應該由法官自由裁量,判斷“離婚冷靜期”的適用范圍。如果在接受了“離婚冷靜期”,并且之后仍然堅持離婚的,則應該尊重雙方的選擇,判定離婚。在實踐中,法官應該總結各類離婚案件,并根據判斷經驗,作出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自由裁量。最好在首次調解之后,根據調解的結果選擇是否應適用離婚冷靜期制度。
對于接到的離婚案件,法官應該迅速做出分析,并向當事人發(fā)出冷靜期通知書。對于離婚案件,法官應該對離婚案件的情況有所了解,并判斷出是否屬于危機婚姻,如果確定為危機婚姻,則法官才有了積極作為的可能。對于這類婚姻,法官應該更加深入的了解離婚背景,并分析當事人離婚的原由,指出雙方離婚的根源,從而引導雙方冷靜思考,積極的幫助當事人正確看待離婚的嚴重性,并下發(fā)冷靜通知書。法官在冷靜通知書的發(fā)放中,具有自由裁量的權利。必須強調的是,法官的工作經驗、生活經驗、對當事人雙方家庭的了解程度,都是法官能夠正確判斷離婚案件性質的重要基礎。所以,本文所重點研究的離婚冷靜期制度,應以經過預審后判定婚姻感情尚未完全破裂的當事人為適用對象。而對于公告離婚案件,一方被宣告死亡、宣告失蹤的案件,因為喪失了雙方溝通的基礎,無法開展有效的溝通,因此顯然不能適用此制度。
目前來說,學界尚未就冷靜期期限達成共識,主流觀點有兩種:以夏吟蘭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離婚冷靜期的設定,應以1個月為宜;但陳葦則認為,為了最大限度的預防沖動離婚的問題,應將這一期限設定為3個月[7]。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冷靜期”期限長短,可采用彈性審限。這不僅可以為當事人更好的配合制度的執(zhí)行,同時對于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更好的適用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國基本國情決定離婚冷靜期不宜過長,一般1~3個月最佳。除此之外,結婚時間長短,也同樣是判斷冷靜期期限長短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結婚時間短的當事人,對于婚姻的認識度不足,通過設置較長的冷靜期,能夠讓他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婚姻關系的重要性。而對于結婚時間長的當事人,可以相應的縮短冷靜期的時間。通常情況下,夫妻雙方的感情深厚程度,往往和結婚時間成正比,更長的家庭生活,往往意味著雙方能夠給予對方更大的寬容。也可以根據家庭是否存在子女來作為“冷靜期”長短的判斷標準。因此,對于冷靜期期限的設置,應該主要依據婚姻年限來制定,并且要考慮到家庭的子女情況,這也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創(chuàng)設理想成長環(huán)境的必然選擇[8]。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各種現(xiàn)代思潮的沖擊,導致當前我國婚姻家庭處于較大的波動狀態(tài)。而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正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有的題中之意。在民法典分編編纂之際,希望能在婚姻家庭編立法中增加離婚冷靜期制度,為我國婚姻家庭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完善提供最大的支持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