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賢 肖紅海 吉安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平臺的崛起與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標志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推動了新聞生產乃至傳播模式的重構,對于新聞媒體從業(yè)者的新聞編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海量數據涌現、信息傳播速度加快、表現形式多元化的背景下,新聞編輯人員更應當主動重構自身職業(yè)能力,賦予新聞報道時效性與最大價值。
傳統(tǒng)新聞以記者現場采訪、目擊者陳述作為信息獲取來源,經由編輯人員綜合整理、提煉有價值信息、排版撰寫后,借助電視、廣播、報紙等載體向受眾進行傳播。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與移動設備的普及改變了大眾的信息獲取習慣,快節(jié)奏生活促使其在獲取新聞信息時更加注重時效性、價值性與豐富性等特點。據2018年大眾獲取新聞方式調查顯示,當前僅有24%的受眾依靠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獲取新聞資訊,且有超過40%的受眾在閱讀新聞報道時更容易被標題、圖片等視覺元素吸引[1]。基于此,推進新聞編輯能力重構已成為大數據時代新聞行業(yè)發(fā)展路徑變革的必然要求,在推動傳統(tǒng)新聞行業(yè)轉型、強化新聞信息表現形式與吸引力、深化新聞報道價值發(fā)揮、提高整體行業(yè)發(fā)展能力等方面發(fā)揮了顯著的現實意義。
1.新聞內容缺乏時效性
互聯(lián)網憑借其信息傳輸速度優(yōu)勢成為大數據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與移動通信資費的下調為大眾及時獲取信息創(chuàng)設了便捷條件。然而傳統(tǒng)新聞主要依賴廣播、電視、報紙進行傳播,這便造成了信息延遲問題,難以滿足受眾第一時間獲取資訊的要求,無法實現新聞信息的實時更新。
2.設備技術供給不完備
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新聞編輯方式的變革,數字新聞的編輯與發(fā)布離不開應用軟件、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硬件設施的支持,倘若缺乏技術、設備的及時供給,將導致采訪內容、新聞撰寫效率與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由于部分新聞編輯人員缺乏對軟硬件操作技巧的熟練掌握,也將進一步降低新聞編輯質量。
3.新聞內容缺乏社會深度
通常新聞報道圍繞突發(fā)事件、百姓生活與社會熱點內容展開,需要新聞媒體人員通過實地采訪調研獲取事實真相,為公眾呈現客觀公允的新聞報道。然而當前仍有部分新聞編輯人員在編寫新聞報道時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甚至存在隱瞞或扭曲事實真相的情況,部分新聞報道未能針對社會問題進行透徹分析,新聞內容缺乏社會深度,進一步削弱了新聞報道的吸引力與媒體行業(yè)公信力。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已成為大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因此新聞媒體從業(yè)者務必要重新審視時代發(fā)展與受眾要求,推動傳統(tǒng)新聞報道向新媒體平臺的數據新聞轉型,提高數據新聞編輯能力。數據新聞主要具備以下兩類特征:其一是信息量較大,對于新聞編輯的新聞敏感性、數據整理與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編輯應當注重發(fā)掘新聞的深層次價值,圍繞時代潮流思想與讀者興趣點進行新聞的深度挖掘與精準提煉,編寫兼具吸引力與價值感的新聞資訊;其二是真實性,海量數據中必然裹挾著虛假信息,不同數據間的沖突性、重合性加大了讀者辨別事實的難度,在此便需要新聞編輯完善前期資料收集與準備工作,結合現場調查、取證等方式保障信息來源的真實性與信息內容的準確性,為讀者提供優(yōu)質數據新聞。此外,數據新聞帶有明顯的可視化特征,要求新聞編輯人員靈活利用可視化技術進行復雜抽象數據的可視化呈現,例如利用Many Eyes 軟件創(chuàng)建互動圖表,借助圖表、動畫等形式增強新聞資訊的直觀性與吸引力,實現新聞產品的增值[2]。
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豐富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新聞編輯人員在利用現場采訪、調查等手段獲取素材的基礎上,還應面向網絡拓寬其信息采集渠道,更好地實現新聞編輯能力的重構。在此過程中需遵循以下三項原則:其一是加強對數據信息的把關,在保障新聞傳播時效性的基礎上確保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新聞編輯人員應在借鑒網絡資訊的同時強化信息的比對、甄選,確保新聞來源可靠、內容真實,杜絕為提高閱讀量捏造虛假網絡新聞,抵制低俗信息,嚴守新聞報道的底線。其二是拓寬新聞資源獲取渠道,依托眾籌、眾包等形式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模式與載體,例如《赫芬頓郵報》便依托UGC 生產模式創(chuàng)設了博客自媒體新聞平臺,成為以內容為導向的數字新聞媒體。其三是注重強化數據還原,在與公共數據平臺合作、運用新型算法獲取數據信息的同時,新聞編輯人員還需提高自身的數據素養(yǎng),明確不同數據間的內在邏輯關聯(lián),實現數據在新聞情境內的有效還原與價值提煉,進一步豐富數據新聞的價值。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新聞編輯工作轉型迫在眉睫,專業(yè)新聞團隊的建設成為推進新聞編輯轉型的關鍵舉措。一方面,應當組建專業(yè)化信息處理機構,在原有新聞編輯思路、形式、載體的基礎上進行全面創(chuàng)新,圍繞選題、數據挖掘、數據整合等環(huán)節(jié)滲透發(fā)散性思維,在保證新聞數據真實的基礎上進行新聞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新,例如借助音頻、圖表、動畫等形式實現數據資訊的轉化,把握不同數據內在關聯(lián)并引申出多元議題與豐富內涵,實行新聞編輯過程的公開化、透明化建設等,以此重塑新聞編輯的權威性與價值活力。另一方面,還需加強新聞編輯團隊的能力建設,定期組織職業(yè)技能培訓與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活動,注重深化新聞編輯的社會責任意識與人文科學素養(yǎng),密切關注政治熱點與社會新聞,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真正發(fā)揮“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并豐富新聞報道的人文屬性與社會價值,折射出新時期的公眾人文精神。同時還應健全新聞編輯軟硬件配置、強化技術手段支持,圍繞采訪、編輯、后期制作等層面實現整體新聞編輯流程的優(yōu)化改造,引入新媒體人才與信息技術人才加強數據可視化建設,進一步推動新聞編輯形式與內容的有效創(chuàng)新。
一方面,新聞編輯人員應在現有傳播機制上進行創(chuàng)新,借鑒自媒體平臺營銷策略創(chuàng)設個性化信息推薦機制,利用數據收集技術、大數據概率預測等方法獲取公眾需求,以此實現新聞資訊的精準有效傳播。以“一點資訊”APP 為例,該應用將資本與大數據技術融入到新聞編輯領域,借助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實現資訊聚合整理與動態(tài)更新,依托智能分析為受眾推送其感興趣的新聞資訊,優(yōu)化受眾信息獲取體驗。另一方面,新聞編輯人員還應強化與受眾間的有效互動,滿足受眾參與新聞事件的需求,借助跟蹤報道、增設回答觀眾提問環(huán)節(jié)等形式,更好地強化新聞資訊的影響力。例如《東方時空》這一傳統(tǒng)電視新聞節(jié)目便引入了網絡互動模式,將觀眾納入到新聞編輯的流程中,借助可視化手段傳播新聞資訊,在提高新聞信息收視率與觀眾參與感的同時,進一步拓寬了新聞資訊傳播的受眾面與影響力。
總而言之,在大數據時代全面到來的背景下,傳統(tǒng)新聞媒體從業(yè)者更應把握機遇、直面挑戰(zhàn),面向新媒體平臺拓寬自身認知視野,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自身的媒介技術使用能力,從海量數據資訊中提煉出有價值信息進行新聞編輯與即時發(fā)布,促使新聞信息更好地滿足現代受眾需求,實現新聞編輯能力重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