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昭
王玲簡歷
天壇公園神樂署雅樂中心主任、雅樂團團長,副研究館員。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王玲創(chuàng)新工作室領(lǐng)軍人。2006年“中和韶樂”被列入北京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王玲為該項傳承人。她2003年開始從事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的研究、傳承、展示、文化推廣工作,設(shè)立雅樂文化進校園、雅樂開放日、禮樂天壇、走近中和韶樂等青少年科普項目活動,榮獲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創(chuàng)新案例提名獎和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shè)獎。定期在圖書館、中小學校舉辦禮樂文化專題講座,帶領(lǐng)團隊赴全國各地和法國、比利時等國,進行文化交流和舉行中和韶樂專場音樂會。其主持的課題研究,曾兩度榮獲市公園管理中心科技進步一等獎。
金聲玉振、琴瑟和鳴、柷敔合奏,這些中國的聲音離你有多遠?
千年古樂,曾響徹中華大地,尊為華夏正聲。昔日皇家樂府淹沒于歷史之中。百年傳承,天壇打開了一扇通往禮樂文化的大門。自此,我們將目光投向天壇神樂署。
接到采訪任務(wù)后,記者立即在網(wǎng)頁搜索框輸入“天壇神樂署”,一一點開彈出的消息,大約有九萬多個鏈接是與“天壇神樂署”有關(guān)。“神樂署”,天壇五組主要建筑之一,在明清兩代曾是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也曾是中國最高的禮樂學府,位于天壇公園西南外壇,如今是“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博物館”,對外開放。
“南郊之東壇名天壇,北郊之壇名地壇,東郊之壇名朝日壇,西郊之壇名夕月壇?!碧靿纱硕妹N《雺衙赖钠砟甑?,圣潔崇高的圜丘,優(yōu)雅莊重的齋宮在萬千樹木掩映中,形成獨特的壇廟園林景觀。除了嚴謹?shù)慕ㄖ季制嫣氐慕ㄖ?gòu)造和瑰麗的建筑裝飾外,它還集聲學、歷史、天文、音樂、舞蹈等成就于一體。作為天壇五組主要建筑之一的神樂署,它還負責選拔和培養(yǎng)北京各廟壇祭祀官員和樂舞生,以及祭祀禮儀的訓練,可稱得上是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由于歷史的原因,神樂署和中和韶樂消亡了一百年。如今千年雅樂重現(xiàn)殿堂,十五年,五千一百個日日夜夜,神樂署的管理團隊在神樂署雅樂中心主任、雅樂團團長王玲的帶領(lǐng)下,用自己的心血與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腳印。
2020年是天壇肇建600年。“作為神樂署的有緣人,我能見證神樂署的回歸和修繕利用,能和我的團隊在雅樂百年復(fù)鳴的路上一起成長,真要感謝時代的成就?!蓖趿嵴f,“今天中華傳統(tǒng)禮樂文化傳承的概念有了新的解讀,它的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對古老文化遺存的發(fā)掘保護和恢復(fù),對其加以弘揚和創(chuàng)新,使其古為今用,才是傳承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看一場古樂演出,美,令人窒息
天壇禮樂奏響冬至祭天大典。
2018年12月22日上午十點,在神樂署凝禧殿,作為天壇公園開放百年、申遺成功20周年紀念活動,“禮樂天壇——冬至祭天”樂舞展示和專題講座活動,吸引了一大批觀眾。
走進神樂署的凝禧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懸著的一幅乾隆御筆匾額——“玉振金聲”,令人望而生敬意。匾額上,“玉振”被寫在了“金聲”之前,這不是把音樂的演奏順序顛倒了嗎?估計這是乾隆皇帝有意為之吧?!皩懗捎裾窠鹇?,皇帝是希望這里的音樂能夠周而復(fù)始,代代流傳,寓意著千年禮樂文化將永遠延續(xù)下去。金,指古代八音中的金屬類樂器鐘;玉指的是八音中的石類樂器磬,它們分別是用金屬和石頭制成的?!鹇暫汀裾袷侵盖脫暨@兩件樂器時發(fā)出的聲音。韶樂的演奏有始有終條理清晰。每演奏一個音符都要敲擊金類樂器(鐘)為開始,作為節(jié)奏旋律的開始,以宣聲;以敲擊石類樂器(磐),作為節(jié)奏旋律的結(jié)束,以收韻;使整個樂曲陰陽平衡和租諧有······”作為“千年雅樂”中和韶樂傳承帶頭人,王玲對“中和韶樂”有著不同于常人的愛戀與癡迷,這也是她的使命。
“天壇承載了中國數(shù)千年的祭天文化,冬至祭天,古已有之。此次冬至祭天還有著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感恩,感天地之恩,感祖先之恩。感謝老祖宗留下了一座壇廟,一塊玉振金聲的匾額,一段祭祀的音樂。讓我們能夠?qū)W習它、演奏它、傳承它,希望通過我們的展示,能夠讓更多的人認識它,喜歡它,進而讓更多的人宣傳和發(fā)揚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蓖趿嵴f。
舞臺上,頭戴垂絳冠、身著清代宮廷華服的演員,手執(zhí)笛、排簫等朱漆云龍描金樂器,神情端莊肅穆。
幕起,“行初獻禮,樂奏寶平之章?!痹捯魟偮洌鞴庖绮实奈枧_左邊,一面繡著九曲云龍的黃帛麾旗之下,頭戴黃翎紅帽的樂生,莊嚴地擊柷(zhù)三下,司儀莊嚴宣布樂章開始。一時間,鐘磬齊鳴,塤篪(chí)合奏,古老的殿堂,頓時響起典雅的中和韶樂——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迭奏,玉振金聲。伴著排簫琴瑟的悠揚,和著建鼓搏拊的激越,手持盾牌與斧頭(千、戚)的舞生,踏著節(jié)拍,動作舒緩地跳起《祭天九章》。接著展示了兩首宮廷樂曲分別是《導(dǎo)迎樂》和《丹殿清樂海宇升平日》。導(dǎo)迎樂隊有吹管二人,吹笛二人,吹笙兩人,云鑼兩人,導(dǎo)迎手鼓一人,拍板一人,共11人演奏。最后是《隊舞樂慶隆舞》。《慶隆舞》以歌舞樂結(jié)合的形式展現(xiàn),音樂部分,旋律簡單明快,體現(xiàn)了清代滿族音樂的特點。
空靈優(yōu)雅的音樂聲中,聽眾像被帶進了一個心安神靜的世界,任憑思緒飛揚,身心得到了一次徹底的凈化!舞畢,臺右,形似老虎的古樂器——敔(yǔ),發(fā)出三響悅耳的聲音,宣布“初獻禮畢”。幕落,余音繞梁,臺下掌聲雷動。
說起神樂署的往事
她如數(shù)家珍
“雅樂的噩運時代是從一百多年前開始的······”說起神樂署的往事,王玲如數(shù)家珍。
神樂署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內(nèi)有凝禧殿、顯佑殿、署門以及周圍廊房數(shù)百間,面積約有一萬平方米。它建成之初曾是一座道觀,叫作神樂觀,也叫“天壇道院”。署門前有一面巨大的影壁,曾是京城一處名勝,傳說端午節(jié)來摸影壁能驅(qū)五毒,保一年平安。乾隆六年,乾隆皇帝認為天壇作為廟壇,是向天祈福用的,屬于祭祀禁地,所以舞樂生改從八旗中挑選長相俊秀的子弟擔任,由朝廷指派協(xié)律郎負責培訓,還下令將神樂觀改名為“神樂所”。到了乾隆十九年,神樂所更名為神樂署,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凝禧殿在明代叫作太和殿,是神樂署的正殿,面積有800平方米,是神樂署最大的殿。后來因為紫禁城里也有一個太和殿,所以康熙皇帝就將“凝禧”二字賜給了天壇神樂署這座大殿。現(xiàn)在殿前的月臺上還能看到從前樂舞生排練時留下的痕跡。
“中和韶樂”,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瑰寶。它可溯源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雅樂,被稱為“華夏正聲”。春秋時,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癡迷到三個月不知肉味的地步。依據(jù)史料記載,從明代開始,雅樂被命名為“中和韶樂”,轄歸太常寺,演樂于天壇神樂署。明清兩代,中和韶樂是用于祭祀、朝會、宴饗等重大國事活動的皇家專用禮樂,以金、石、絲、竹、土、木、匏、革八種材料制成的十幾種樂器演奏,融禮、樂、歌、舞為一體,堪稱古代的綜合藝術(shù)。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guān),是專門用來培訓祭祀樂舞人員的機構(gòu),承擔著京師壇廟所有大祀和中祀祭祀樂舞工作,堪稱明清時期最高的禮樂學府。據(jù)史籍記載,中和韶樂從樂隊規(guī)制、樂器使用、人員數(shù)量到演奏方法都有嚴格規(guī)定,一場演出的“標配”包括:編鐘、編磬、镈鐘、特磬、琴、瑟······加上歌生、文舞生、武舞生等,共計206人,相當于近兩個大型交響樂團。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薄办搿迸c“戎”指的是祭祀和戰(zhàn)爭,它們從來都是伴隨著國家的建立而出現(xiàn)的,而禮樂又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神樂曙演奏的中和韶樂,在遠古時稱為韶樂,韶樂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先民時期的氏族部落圖騰崇拜、祭祀典禮、狩獵農(nóng)耕等社會活動中。僅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韶樂”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隨著周代禮樂制度的建立,韶樂更名為雅樂,宮廷中設(shè)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gòu)——大司樂,有樂師近1500人。所奏的六朝大樂均融歌、舞、禮、樂為一體,雅樂成為中華禮樂文化的重要標志。
王玲說:“傳統(tǒng)的中和韶樂,樂音純正,一字一音,音域不高不低;樂曲節(jié)奏慢、舞蹈動作端莊舒緩,因為它是獻給天神的。但今天我們舞臺上展示的中和韶樂,在保持中正平和,恢弘大氣的前提下,循古而不泥古,更具藝術(shù)觀賞性、文化展示性。來神樂署觀賞的游客,經(jīng)常被一秒震住,過后回味無窮,難得心、耳寧謐刻。
天壇神樂署歷經(jīng)600年風雨,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座為祭天大典培養(yǎng)祭祀舞生、演練祭祀樂舞——中和韶樂的場所。但是,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中和韶樂”竟然消失了近百年。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神樂署終于引起了各方面的關(guān)注。尤其是到了1998年,天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后,有關(guān)部門也加快了重建神樂署的步伐。2002年,神樂署被政府列入‘文物搶險修繕計劃,國家開始投入巨資對神樂署進行了全面修繕,神樂署迎來了新生的機會?!彼f。
與神樂署結(jié)緣,癡心換真情
是什么緣分,讓王玲與天壇神樂署結(jié)緣?
時間回溯至22年前。那時,王玲剛剛從北京聯(lián)合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從校園走進天壇公園,一切都是新的,多么宏偉,多么優(yōu)雅,多么傳奇。王玲如愿當了一名講解員,成了公園服務(wù)一線崗位上首位女大學生。為了使講解內(nèi)容生動形象,她搜羅了大量有關(guān)天壇公園的資料,儲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6年后,王玲從1000多名員工中被選了出來,調(diào)入“天壇文化周神樂署籌備小組”,從此走上了重現(xiàn)神樂署、“中和韶樂”的艱難路程。
“籌備組的任務(wù)很明確,就是要將神樂署建成古代音樂博物館,那么我們首先要展示的是其歷史樂律、詞曲、琴瑟、鼓和塤笙等?!碧峒巴?,王玲自己也說不清當年怎么會被領(lǐng)導(dǎo)選中走進了神樂署的。
“我太幸運了?!彼f,“有一次,我聽說時任旅游服務(wù)部負責人的李元龍隊長出了一本天壇的小書,我希望能得到,便大膽地敲開他辦公室的門。我自我介紹后便大膽地提出,‘想要一本您寫的書,沒想到李隊長當場就答應(yīng)了,把書交到了我的手上,我如獲至寶。沒想到,幾年后,李隊長成了神樂署第一任隊長,他點名要我來神樂署,就這樣一直干到現(xiàn)在。如今,神樂署早已融進我的血肉之中。”
為了讓千年雅樂重現(xiàn)殿堂,王玲投入到了緊張的籌備工作中,一上手就深深地“陷進去了。文獻浩如煙海,讓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盡管自己是學歷史的,但并不懂音樂,尤其是古代音樂一竅不通,對“中和韶樂”更是知之甚少,但她對收集整理資料,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那些日子,王玲鉚足了勁。每天下午5點,同事們都下班了,她還一人窩在辦公室里,與滿屋子的書籍為伴?!肚迨犯濉贰肚鍟洹贰堵蓞握x后編》《樂部和聲署律呂正義》等有關(guān)天壇的書籍和資料,她幾乎翻了一個遍。為了將各種樂器擺放試展,她不敢有任何的閃失。
她說,“那一年,我整理出了10萬字的資料,上交審議后卻全部要推翻重干。怎么辦?幸好,有位著名史學家、天壇文物科老領(lǐng)導(dǎo)于寶坤先生帶著我干。為了工作方便,我在他家吃住了近半年,分秒必爭地鉆在故紙堆里······”同事們都打趣地調(diào)侃她為“古人”。
王玲說,“一旦接觸就會癡迷。”那些日子,她精力充沛,激情洋溢。天天穿著一雙旅游鞋,四方請教。有時會背著一件明代琵琶復(fù)制品,穿梭于天壇公園。
文化部、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等單位,也是王玲跑得最多的地方。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萬依、海政歌舞團指揮黃海濤等專家大咖,她說出了很多自己拜訪過的名人專家,他們對“中和韶樂”都充滿了愛,也深深感動著她。
從不認識柷和敔等樂器名,到對每件展品如數(shù)家珍,又到凝練1萬字的神樂署講解稿,王玲為此下了無數(shù)苦功。
「講解的是古樂,何不表演出來呢」
2004年12月31日,修葺一新的神樂署景區(qū)作為古代皇家音樂展館“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博物館”正式向游客開放,以歷史照片、實物以及體驗等多種形式,展出包括中和韶樂歷史沿革、樂律、八音樂器、舞具服飾、詞曲等內(nèi)容。王玲看到許多游客到博物館來參觀,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們最初的展示其實很簡單,只是講解員口頭介紹那些擺放在玻璃櫥窗的樂器、樂譜。凝禧殿倒是布置了舞臺,但也只能講一個樂器,敲一聲。所以那時我就一直在想,我們講解的是古樂,何不表演出來呢?
在一次研討會上,一位來自臺灣的專家聲稱,“中國的雅樂文化已經(jīng)消失了100年,重建雅樂要到日本、韓國去學習?!边@話像一根刺扎在了她的心里,她的心隱隱作痛。她坐在臺下暗自不服,心想,100年前的雅樂就在現(xiàn)在的神樂署!中和韶樂就是我國古典音樂的根!它不該死在線裝書里,應(yīng)當活在世人眼前。
她表示:“演練‘中和韶樂的古建筑還在,古譜還在,老專家還在······我們的雅樂并沒消失,只是缺少一方舞臺、一個團隊、一份堅守與執(zhí)著!”從此,讓“中和韶樂”重現(xiàn)神樂署的舞臺,便成了王玲人生中最重要的追求。
說干就干。為了找到“中和韶樂”復(fù)原的歷史依據(jù),王玲搜集整理了大量歷史文獻資料,拜訪了故宮博物院90歲的宮廷文化專家萬依、研究清代宮廷音樂的海政歌舞團指揮黃海濤、文物專家羅哲文等。
首先要把天書般的古樂譜翻譯成五線譜、簡譜。原來,關(guān)于明清帝王祭天樂舞的古籍、資料,特別是曲譜,明代文獻資料記載甚少,而清代乾隆時期則有較為詳細的記錄,比如《律呂正義后編》等。
那十分鐘的演奏,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開始
“當時專家黃海濤主要參與了這項工作,首先是發(fā)掘古樂譜。我因此常去故宮博物院等處查閱資料,然后手抄下來,手寫得都起繭子了。黃海濤老師在整理雅樂資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也許是由于清代樂工不太懂文學,而詞臣又不太懂音樂,很多曲目的曲、詞‘呼吸點完全不吻合,聽起來非常別扭。所以他盡量選擇詞曲契合度高,適合現(xiàn)代人聽,而且聽起來順耳的曲目進行‘翻譯‘演奏。黃海濤老師還發(fā)現(xiàn),《律呂正義后編》記載的樂譜都是分門別類的,有點兒像交響樂里的分譜。比如,笙、笛、簫、塤使用‘工尺譜‘,而琴瑟用‘減字譜,鐘磬則使用‘律呂譜······他表示,把這些分譜合到一起,就有了總譜,就可以演奏了。舞蹈也有舞譜,今人‘按圖索驥就能了解清代的祭祀舞蹈了?!?/p>
神樂署后來又陸續(xù)招收了一批80后、90后員工,專門學習吹笙、嗩吶,彈箏、古琴。“他們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業(yè)余時間就埋頭查古籍資料,先后在《大清會典圖》《皇朝禮器圖式》《律呂正義后編》等典籍中鉤沉出失傳已久的曲目,在專家的指導(dǎo)和自己琢磨”下演練。
2006年年初,一支由神樂署的年輕人組成的小型表演隊——神樂署雅樂團成立。
在凝禧殿,首先向游客免費展演出了“中和韶樂”的八音樂器的演奏。所謂“八音”——即金(鐘)、石(磐)、土(塤)、革(鼓)、絲(琴、瑟)、木(柷zhù、敔yǔ)、匏páo(笙)竹(笛、簫、篪、chí、排簫)。
王玲說,“三千年雅樂,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中和韶樂,天壇復(fù)鳴的那一刻的感動,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演奏雖然只有10分鐘,但我們發(fā)出了近百年來的第一聲,這是一個多么激動人心的開始啊?!?/p>
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金聲玉振》,讓世界聽到了中國的聲音。這段音樂的創(chuàng)作,包括金鑲玉獎牌的設(shè)計靈感,均來源于中國文化中“金聲玉振”協(xié)作、融合、共存、共振的理念以及精深的中國哲學文化?!敖鹇曈裾瘛钡脑僖淮巫嗥?,代表的不只是中國元素,還有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延續(xù)。
身兼數(shù)職,他們自制演出樂器十幾種
為了逐步恢復(fù)神樂署“韶樂學府”的功能,研究、傳承、展示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王玲和她的團隊為此付出了心血。
“那些日子,由于買不到演出用的樂器——笛、篪、簫,大家就親手DIY試驗復(fù)原。那時需要大家錄制完整的中和韶樂資料片,我們自己動手寫腳本、做設(shè)計,在凝禧殿搭棚實景錄制。為了一次次完美地展示,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身兼數(shù)職,解說、策劃、表演、創(chuàng)作,一專多能,穿上工裝能講解,換上戲服能登臺,吹拉彈唱樣樣行。大家吹曲吹到嘴疼,打鼓打到手腫。多少個寂靜的深夜,我們忘記了白天工作的疲憊、拋下了家中的孩子。查資料、寫曲譜、編配器······也許旁人冷眼說我們好傻,家里人也會偶爾抱怨我們在家的時間太短,但我們無怨無悔······”王玲和她的同事們,鉆研雅樂,反復(fù)研究、反復(fù)探索。
在神樂署的工作室里,記者看到操作間內(nèi),小車床、小刨床、鉗工工作臺、噴漆設(shè)備等一應(yīng)俱全。從選材、切割、打磨,到上漆、描金、彩繪、雕刻、搭配流蘇,再到打孔、定音······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流水作業(yè)。
1985年出生的霍燚介紹,由于北方氣候干燥,中和韶樂特有的竹制樂器篪、笛、排簫等容易開裂,不適合長期使用,需要經(jīng)常修復(fù)。后來他們就在不影響音色、品質(zhì)的前提下,尋找替代材料,最終找到了PPR高分子聚合材料。2009年第一只篪完成。如今,創(chuàng)新工作室已能自制樂器十幾種。
2015年王玲帶領(lǐng)的神樂署工作室由北京市總工會授予“王玲創(chuàng)新工作室”稱號,也是北京市第一家以文化為主題的創(chuàng)新工作室。
王玲始終認為學習是一種修行,知識是人生最大的財富。通過不懈地學習,她考取了副高職稱,撰寫了多篇論文,榮獲北京市工會系統(tǒng)優(yōu)秀調(diào)查研究成果三等獎?!吨泻蜕貥放c天壇文化發(fā)展關(guān)系》課題論文獲得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科技進步一等獎。以《淺議中和韶樂在天壇神樂署的傳承和發(fā)展》為題,在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上做專題發(fā)言。
王玲還應(yīng)邀撰寫了《金聲玉振》《合止柷敔》等寫給孩子們的禮樂文化系列叢書。她不僅注重自我學習,還結(jié)合青年職工特點,利用網(wǎng)絡(luò)建立“微博信箱”、“空中學堂”,建立“以賽代訓、以賽促訓”的培訓考核機制,創(chuàng)新神樂署講解展示互動體驗為一體的文化服務(wù)模式,使職工特長得到充分發(fā)揮。
十二年前,雅樂團第一次走出天壇向公眾展示
2007年初,神樂署“中和韶樂”雅樂團第一次走出天壇,在首都博物館專場展演?!敖Y(jié)束后觀眾要求加演,可惜我們只會七支曲目?!蓖趿嵴f。
同年,故宮博物院宮廷樂專家萬依老先生看到他們的演出后,激動地對她說:“以后你需要什么資料,盡管來拿?!绷钔趿岣屑げ槐M。從那時起,王玲就帶領(lǐng)她的團隊開始在不同的場合推廣“中和韶樂”?!爸泻蜕貥贰弊呦蛏鐣⒆呦蚴澜?,同時也走向了老百姓。
2013年5月,第九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在京舉行,天壇神樂署雅樂中心受邀到園博館進行駐館演出。為了使演出豐富精彩,中心制定了多套方案,排練40多首樂曲,他們每天在早來晚走,加緊排練。他們多次到園博館現(xiàn)場進行考察、排練。當時館內(nèi)施工還有一些收尾工作,堆滿了沙土、水泥的建筑材料,而他們的舞臺又是在戶外,一說話滿嘴都是沙子,油漆味熏得他們都不想吃飯,施工噪音讓人覺得多待一秒都是折磨。但他們克服了各種困難,用精湛的技藝為觀眾演奏了優(yōu)美的樂曲。
2018年神樂署雅樂團在第八屆“中國(國際)器樂文化藝術(shù)節(jié)”中榮獲民族樂團金獎。同年,專門為國家藝術(shù)基金全國音樂教師培訓班舉辦的“清代中和韶樂專場音樂會”在神樂署成功舉辦,王玲主持了演出。
“中和之音——中和韶樂與京師壇廟祭祀”專題講座活動的開展,為觀眾朋友和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們解讀了北京壇廟祭祀的相關(guān)文化和內(nèi)涵,并且從多個角度讓大家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祭祀文化。
王玲介紹,從最初的建立到現(xiàn)在的發(fā)展,以及文化服務(wù)的基本定位,天壇公園的三任園長、四任書記都給予了神樂署鼎力支持,讓神樂署的文化發(fā)展走上了正軌。感謝公園各級領(lǐng)導(dǎo)和各部門同僚的支持幫助,讓神樂署在文物保護、古建利用、課題研究和文化創(chuàng)新等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良好的開端。“神樂署雅樂中心以講座、互動體驗、專場演出等多種形式定期開展內(nèi)容豐富的活動,以雅樂開放日、春節(jié)文化周、小長假音樂演出季的形式向公眾展示,開辟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模式的新途徑、新道路。”
一曲宮廷樂器《太平令》,瞬間點亮「歐洲心臟」
多年來,王玲同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專業(yè)團體交流,嘗試把清代雅樂活化起來。
2014年,雅樂團在法國奏響“中和韶樂”,這標志著王玲和她的神樂署團隊為之奮斗的夙愿與夢想初步實現(xiàn),對于“中和韶樂”的傳承與復(fù)興,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18中歐旅游年”,2月22日晚,在被譽為“歐洲心臟”的比利時布魯塞爾市大廣場,祈年殿造型燈組在天壇神樂署雅樂團奏響的中華雅樂聲中亮起,拉開了“2018中歐旅游年——點亮歐洲心臟”大型元宵燈展的序幕。
天壇神樂署雅樂團用喜慶的宮廷樂曲《太平令》作為亮燈儀式的開場曲?!短搅睢酚址Q“德勝樂”,其樂曲大氣磅礴,歡快熱烈,表達了人們對太平盛世的頌揚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駐歐盟使團邀請了各級中歐官員、友好人士共800多位嘉賓共享這美好的時刻。
“這次展演,我們派出了由17人組成的雅樂團,攜帶了72箱樂器。包括編鐘、編磬在內(nèi),總重量2.75噸,單在機場托運就花了四個多小時······”王玲介紹說,自中和韶樂2014年第一次走出國門,赴法演出,震撼歐洲后,近年來,中和韶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異國粉絲。也許,真正的好音樂,不僅能上你望見過去,還能上你看見未來,它能在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觀眾心底激起情感共鳴和審美愉悅。王玲說,“中和韶樂是中華雅樂藝術(shù)的精髓,蘊藏著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值得我們更深地挖掘,更好地傳承下去?!?/p>
【采訪后記】
初見王玲,就被她的直率和真誠所打動。在她的工作室,墻上掛滿了各種榮譽證書。走進安靜的工作室操作間,里面小車床、小刨床、鉗工工作臺、噴漆設(shè)備等一應(yīng)俱全。另外兩間屋子整齊地擺著電腦和資料柜,最遠一間的屋里擺放著各種未完工的中國傳統(tǒng)宮廷樂器。讓我們能想象得到,雅樂團里的每一位成員,在這里勤奮工作的場面,這是一個多么有活力的團隊。他們從選材、切割、打磨,到上漆、描金、彩繪、雕刻、搭配流蘇,再到打孔、定音······各個環(huán)節(jié),他們緊張有序地在完成各自的工作。工作著才是最美麗的。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王玲在事業(yè)成功的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有愛心的好媽媽。她和她的先生就是因為共同癡迷“中和韶樂”而走到一起的,一家人對天壇的那份愛已經(jīng)滲透到骨子里。
如今,他們的兒子已8歲,嗓子好,愛念古詩,愛唱歌,成績優(yōu)秀。每年跨年,雅樂中心都要搞一次聯(lián)歡活動,王玲要求職工們像她一樣,帶著孩子來現(xiàn)場一起參加活動。她說,孩子們來此,敲一敲編鐘,吹一曲排簫,體驗一下雅樂,從小就能感受自己父母工作的責任和激情,更讓孩子們在唱、聽、看的過程中去了解中國古建筑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nèi)涵,去逐步走進天壇,認識天壇。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接觸到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如今王玲的兒子也成了神樂署的小小志愿者,小小年紀走遍了天壇的每個景點,更成了宣傳天壇文化的小志愿者。“媽媽,我愛你!”“阿牛,媽媽也愛你!“媽媽不愛我!”“媽媽不愛你,愛誰?”“媽媽愛神樂署。”這是兒子兩歲時和王玲的一段對話,至今讓她刻骨銘心。她說,“那年我寫工作總結(jié)匯報,當寫到這一段文字時早已淚流滿面······”人間有愛,勝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