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松領
近幾年,傳統(tǒng)文化熱悄然興起,感恩教育、國學班、經典誦讀、名家講座等活動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命脈和精神命脈的一種延續(xù)與承襲,在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必要的。然而,職業(yè)學校有其辦學性質的特殊性和生源文化素養(yǎng)的客觀性,如何卓有實效地在中職學校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確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商丘商貿學校自2014年開始有計劃地推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大家普遍感覺,在中職學校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比在普通中小學開展更不易,應該博小、博簡、博淺、博精,化繁為簡,淺入淺出,“教”為途徑,“化”為結果。
一、化繁為簡,淺入淺出
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既包括以經典形態(tài)呈現(xiàn)的知識及其體系,也包括蘊涵在生活中的為人處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職生的文化素養(yǎng)普遍較低,如果強加給他們這些經、史、子、集,豈不是“牛不喝水強按頭”?所以,我們在開展國學文化教育時,要從小處入手,優(yōu)中選精,化繁為簡,淺入淺出。筆者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并編寫了一本校本教材叫《微國學——德潤一生》。所謂“微國學”,簡單來說就是從經、史、子、集中抽出某一句話做講解,不做長篇大論,少講理論,多講人物故事等。譬如,該教材第二單元“明禮篇”,編排五課時的內容和一個實踐活動,前兩課為理論,從《論語》和《孟子》中優(yōu)選幾句話,三、四、五課編選幾個人物故事,通俗易懂,便于授課。第一課“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第二課“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第三課“萬事禮為先—孟子故事”;第四課“三顧茅廬的故事”;第五課“孔融讓梨的故事”。最后是“單元實踐活動”,以生活實際事例為活動背景,在實踐活動中指導學生如何以“禮”待人。這種化繁為簡、淺入淺出的授課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此教材也獲得商丘市校本課程成果一等獎。
二、“教”為途徑,“化”為結果
中國講“教”,是教化、教育的意思,歷史悠久的中國經典文本雖然對人有啟發(fā),但可操作性較差,類似于現(xiàn)代的心靈雞湯。譬如,“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僅僅是“愿”,如果沒有“行”,這“愿”就落空。傳統(tǒng)經典講了很多類似的“愿”,我們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把這些“愿”落實到行動上,內得于己,外施于人,逐漸形成學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形成自我約束力,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們平時開展的各種國學文化教育的方式不能僅僅是“教”這一種途徑或方法,關鍵要看我們所“教”能“化”為多少結果。我在實際開展國學文化教育中比較注重“教”的內化行為,注重學生社會生活實踐行為規(guī)范。譬如,在班內開展“日行一善”“班級文明之星評比”“感動班級人物評比”“做家務活動視頻評比”等實踐活動。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國學文化教育的教師還必須具備分辨國學經典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體的形成都是在封建社會,五千年來逐漸積淀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中難免會有很多“煙燈煙槍”之流的糟粕。2015年,我在給“春季班”講《弟子規(guī)》時,就告誡過學生,我們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是必要的,但我們不能愚孝,不能迷信父母師長的權威,在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的同時,也要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弟子規(guī)》宣揚的畢竟是封建社會的禮教,其核心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以,如果我們嚴格按照《弟子規(guī)》的完整內容不加選擇地盲目教學,就會背離我們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初衷?!叭∑渚A,去其糟粕”說起來容易,做到很難,它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