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楚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543000)
薛應旂,字仲常,號方山,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靖十四年進士。薛應旂為明代中后期一位重要的理學家、史學家兼文學家。他是晚明東林學派代表顧憲成、顧允成兄弟及高攀龍之師,黃宗羲有言:“東林之學,顧道源于此,豈可沒哉!”①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同時,他在史學方面的成就亦不容忽視,他于晚年罷官閑住,一生著述等身。著有《浙江通志》《宋元資治通鑒》《憲章錄》等,可謂宏富。此外,他也是當時文壇上著名的文人,與唐順之一樣都對嘉靖以后的常州學術風氣頗有影響。但《明史》沒有為其立傳,且明人著作中對其介紹相當簡略,致使其生卒年較為模糊。
關于薛應旂的生卒年,現代的研究著作中均少見言及。侯外廬主編的《宋明理學史》稱“不詳”②。臺灣《明人傳記資料索引》《中國史學史辭典》與《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對薛應旂的生卒年也均未記載。其他學者對薛氏生卒年有多種意見,如:展龍、張卉認為薛應旂約生于1499年,卒于1574年③,謝貴安看法與其相同④;錢茂偉持薛氏“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卒于萬歷四年(1576年)”⑤一說;美國學者本杰明·A·艾爾曼持1500—1573一說⑥。以上學者只是推測大致時間,均未對薛氏生卒年進行詳細準確的考證。
目前學界開始對薛應旂的研究有一定的重視,特別是將其作為理學家和史學家來研究。向燕南在其《薛應旂的史學思想》一文中,提出薛氏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⑦。他根據陸光宅《刻〈憲章錄〉跋》和《林巡撫哀辭》兩條史料,認為薛氏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無誤,對于卒年則推測為萬歷初年。但是他于另一文中又將薛應旂生卒年記為1500—1573⑧,與其前期說法不同且未說明緣由。由此看來,他對薛氏生卒年也并不確定,但是將薛氏卒年定為1573年是確定有誤的,因為據陸氏《刻〈憲章錄〉跋》,萬歷二年(1574年),薛氏75歲仍在世。
此外,有3人以薛應旂為選題撰寫學位論文,其中亦有涉及薛應旂生卒年的敘述,王傳奇《薛應旂史學研究》所用史料與向燕南同,但認為薛氏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并且猜測薛氏可能卒于萬歷三年(1575年)⑨。曾向虹認為薛氏生于弘治十三年,但卒年無從考證⑩。井良俊根據《明唐荊川先生年譜》中記載的薛氏卒于萬歷二年,倒推其生于弘治十三年,可見其證據單一,不足為憑。故薛氏生卒年仍未有定論。
關于薛氏的生卒年眾說紛紜,以上幾種說法仍有可商榷之處。對此,筆者將《方山薛先生全集》、陸光宅《刻〈憲章錄〉跋》及《嘉靖十四年登科錄》所載相關史實結合起來進行了分析考察,認為薛氏應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理由如下:
第一,據《方山薛先生全集》中的多條史料,可挖掘最詳細真實的線索。薛應旂為其妻子馮氏寫的《亡室馮氏墓志銘》中有一些關于時間的記載:“吾妻安人之卒也,吾不忍其泯沒,將乞名世者,志其墓以傳,而卜葬之期迫矣。兒子近魯泣,謂余曰:‘吾父且自志之,嗟乎!悲哉!’余忍志,吾安人哉!安人姓馮,與吾薛皆常州武進人。吾薛自昆陵郡公會之,之后徙居郡,之后圻載徙余巷與馮同里闬。先世未嘗議姻,安人在世,自幼以賢淑聞,吾先大夫吏部府君特為旂聘焉。正德辛巳,安人年十七歸余,余時為郡諸生,再蹶場屋,年已二十有二矣?!薄耙颐?,余年且五十又有六矣,左調鄜延兵備。安人曰:‘邊地凄涼,吾又不能隨行,君其圖焉?!嗍贾脗仁遥傲T官歸,踵生二子。”正德辛巳便為正德十六年(1521年),其22歲。乙卯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其56歲。
此墓志銘中最重要的一條線索為“今年丙寅春,病劇,謂近魯曰:‘吾年逾六十,不為夭矣。汝屢試不第,亦自有日,不觀汝父為秀才時事乎?但績學為好人,則吾死不朽矣?!杂櫠?,時三月十四日也,距其生弘治乙丑十一月六日,年六十有二?!庇纱丝芍?,嘉靖丙寅為嘉靖四十五年,弘治乙丑就是弘治十八年,二者相差61年,而薛氏記為62年,可見其采用的是虛歲紀齡法,據此可推薛氏著作中均采用此法。
此外,《王武陟墓志銘》中有:“嘉靖甲子夏五月九日,武陟縣尹韋菴王君卒于官,其子士楨等護其喪以歸,卜以十二月某日將葬于某原。先期,衰绖涕洟持君之從弟進士嶼南君堦狀詣余請銘,稽顙而言曰:‘吾先君平日每述先生之文行以勵,吾輩病且亟矣,猶愿得先生銘以葬?!嗦劧恐?,因憶正德乙亥君年十八,余又少君二年,皆知業(yè)文,相率就試于提學御史衡山張先生?!贝硕螢檠獢鐬橛讶怂鞯哪怪俱?,其中所記正德乙亥為正德十年(1515年),薛氏自述當年16歲。
另有《林巡撫哀辭》云:“隆慶己巳夏五月,巡撫都御使念堂林公卒于姑蘇之臺。越月既望,其治下七十歲老人武進薛某以瓣香束帛焚于柩前。因致詞曰:‘嗚呼!公蓋希世之豪杰也,卒之日年僅四十歲。而功在國家,名在海內,亦可謂無憾爾矣。但天下知公之嫉惡去奸,而未知公之好賢樂善;天下知公之為國為民,而未知公之為學為道?!甭c己巳為隆慶三年(1569年),其70歲。以上史料均為薛應旂對自己年紀的說法,最為可信,可推出薛氏生于1500年。
第二,根據陸光宅《刻〈憲章錄〉跋》:“今年春,宅下第,歸自京師,過先生山居謁焉。先生年七十有五,癯癯老矣,平生著作垂成而未脫稿者,多謝去矣,唯于此書,語次猶及之。宅重有感焉,遂不分其己未即工盡攜以歸,謀諸同志,博集梓人,日夜??蹋脑皆露じ娉?,庶不負先生編逑之初心,而鑒觀率由者咸獲證信誦法而寡愆忘之過矣,豈曰小補之哉。宅不佞,敬附數語于簡末,以識歲月云?!标懯嫌诖硕蜗率稹叭f歷二年甲戌七月望門人平湖陸光宅頓首跋”,由此跋可看出公元1574年,薛氏75歲。陸光宅作為薛氏的門生,其記載應較為準確。
第三,據明刻本《嘉靖十四年進士登科錄》,薛應旂的個人資料為“貫武進常州縣民籍,國子生,治詩經,字仲常,行二,年三十六,十一月初四日生。曾祖瑞,祖锳,父卿,母史氏,繼母吳氏,具慶下,兄應廷,弟應辰、邦辰、應嘉,娶馮氏。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九十名,會試第二名?!奔尉甘哪隇?535年,薛氏36歲。此條為官方記載,時間精確度也較高。綜合以上諸多史料及薛氏采用的虛歲紀齡法,可以斷定薛應旂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但以上史料并未發(fā)現其卒年可靠線索。
第四,對薛氏生卒年有詳細記載的是民國時期唐鼎元編的《明唐荊川先生年譜》。唐鼎元為武進唐順之裔孫,此年譜記載“明武宗正德二年丁卯公(唐順之)生。先七歲,同邑薛仲常應旂生?!闭露隇?507年,由此推薛氏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這也印證了此前所述觀點。
關于薛應旂的卒年,根據現存史料,筆者推斷薛氏卒于萬歷二年(1574年)。理由如下:
第一,關于薛應旂傳記記載的文獻,筆者所見現存記載最詳細的是清光緒三十四年薛文海修、薛含章等纂的《五牧薛氏宗譜》。據《五牧薛氏宗譜》記載:“(薛應旂)字仲常,號方山。嘉靖甲午舉人,乙未會魁。初任浙江慈溪縣知縣,行取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升郎中大計生。萬歷甲戌閏十二月二十日戌時卒,享壽七十有五,葬北新橋西陽湖莊新阡主穴壬山丙向??疾煊|嚴黨二人,降調江西建昌府通判,事白后升禮部精膳司員外,遷浙江提學副史,又轉陜西鄜延兵備,道致仕,以子爵贈中奉大夫、浙江布政使司。祀名宦鄉(xiāng)賢,又祀本邑文成壩二賢祠,春秋戊祭,又與唐鄴侯白太傅、宋蘇文忠公等并祀西湖七賢祠制義,與王唐瞿柟四大家。所著《宋元通鑒》、《憲章錄》、《考亭淵源錄》、《浙江通志》、《甲子紀年》、《四書人物考》、《庸語》等書傳世?!贝颂幬从涊d薛應旂生年,而記其卒于萬歷甲戌,萬歷甲戌即萬歷二年(1574年),故可知薛氏卒于萬歷二年。而且記其七十五歲卒,也可推其生于弘治十三年。
第二,另有《五牧薛氏宗譜》中《方山公紀略》篇載:“隆慶元年,首輔徐存齋即少湖被御史齊康論劾,極其丑詆,猶居位如故。方山念舊日交誼,貽書促之致仕速歸,至次年始去。三年己巳,七十歲。門人鄒應龍督撫過江南,特為建立牌坊。閏七月己酉,次子近兗生。八月乙未,得三孫敷敬。疏奏為陳情乞恩俯賜昭恤以明出處事,詳敘出仕始末為嚴嵩誣陷等情,蒙恩詔改為致仕。七十五歲卒,以子爵贈浙江布政使,崇祀鄉(xiāng)賢祠,又祀文成壩二賢祠,春秋致祭。又建像,祀于浙江西湖七賢祠。”隆慶三年,薛應旂七十歲,也可推其生于弘治十三年,且記其“七十五歲卒”,可推薛氏卒于萬歷二年。
此外,《明唐荊川先生年譜》萬歷二年條下有“薛方山卒,閏十二月二十日,年七十五?!贝藯l所載時間與薛氏家譜相合,由此推斷,薛氏卒于萬歷二年(1574年)。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薛應旂生于弘治十三年,卒于萬歷二年。
注釋:
①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25,《南中王門·提學薛方山先生應旂》,中華書局,1985年,第593頁。
② 侯外廬:《宋明理學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 展龍、張卉:《薛應旂〈憲章錄〉史料來源考》,《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年第1期,第117頁。
④ 謝貴安:《中國史學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85頁。
⑤ 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59頁。
⑥ 本杰明·A·艾爾曼:《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頁。
⑦ 向燕南:《薛應旂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40頁。
⑧ 向燕南:《“技藝與德豈可分為兩事”:唐順之之實學及其轉向的思想史意義》,《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2卷第3期,第40-46頁。
⑨ 王傳奇:《薛應旂史學研究》,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⑩ 曾向虹:《薛應旂的理學思想及其影響》,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