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程 王思思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傳播影響之大、傳播形式之多,是新媒體時代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
思想上,新媒體可能會對大學生造成不良影響。最近幾年,微信、直播、抖音、手游等成為大學生休閑娛樂的途徑,甚至成為維系同學友好關系的“紐帶”。這些新型傳播媒介一定程度上能讓學生快速地了解咨詢,開闊眼界,但是通過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卻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尤其是一些新穎、奇特、刺激,甚至是反人類、犯法規(guī)等信息傳播最為快速,會對大學生思想品德帶極大的不良影響。比如,在微信中宣傳的炫富、微整形;在直播中存在的黃賭毒;在抖音中傳播的危險刺激挑戰(zhàn);在手游中隱藏的暴力等,經常接收和查看這些不良信息,會潛移默化地誤導大學生的是非辨別意識、影響他們正確三觀的塑造,同時給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重大阻礙。
心理上,新媒體可能會引發(fā)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新媒體除了傳播不正當信息影響學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外,還有可能引發(fā)不健康心理的出現(xiàn)。比如,當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學業(yè)成績、同學相處不理想時,則容易陷入網絡的虛擬世界,在手機游戲中尋找刺激和存在感,在網絡直播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一旦大學生長時間沉迷于網絡新媒體中,將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長期不按時進食,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慢慢變差,同時可能導致扭曲心理的形成,影響正常的現(xiàn)實社交能力,甚至有可能產生一系列極端、暴躁、厭世的不良情緒,引發(fā)心理健康問題。
第一,拓展了開放的溝通平臺。新媒體之所以廣受大學生喜愛和應用,是因為新媒體具備快速性、開放性、共享性優(yōu)點,能快速地更新處理海量信息,并且能實現(xiàn)多個渠道的相互交流。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互聯(lián)網、APP 等媒介零時差地獲取信息、表達情感、實現(xiàn)溝通。高校應當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運用開放式的媒體平臺,把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園內階段性地開展開來。比如,工作最怕開頭難,遇到不善于或者不愿意和老師同學溝通的學生,心理狀態(tài)難以評估,他們就像是一道墻,阻礙了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的步伐。如果說這部分學生是害怕與人面對面交流,那么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普及,將會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尷尬局面。比如,微信、QQ、微博等軟件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的社交工具,班級微信群、班級QQ 群討論熱烈時,整天會有成千上百條信息,那些平常不善于溝通或者不愿意在人前說話的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他們也會偶爾發(fā)表自己對事情的見解,更樂意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時候教師就能及時地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狀況,開展相對應的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增強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興趣。新媒體的出現(xiàn),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增強了內容的表達的興趣,提高了信息的趣味性,賦予了傳統(tǒng)思政教育新活力,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首先,新媒體記載信息的形式多樣,有文字、圖片外,還可以通過短視頻、電影、歌曲等形式傳播,形象具體的新媒體實現(xiàn)了資源的有效整合;其次,搜索、查收、傳播速度快、費用不高等特點,方便學生即時查閱獲取信息;另外,新媒體方便了學生足不出戶都可以了解實時資訊的需求。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新媒體這個有效的平臺,融入到教育教學內容和過程當中,系統(tǒng)性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既然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渠道,攻破學生心里第一道抵觸情緒,那么把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新媒體渠道開展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與此同時,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還可以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強化他們的自控和自律,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輔助性作用。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開展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堅持從教育部部署的思政教育方針出發(fā),定期更新思政教育內容,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符合國家教育發(fā)展要求,又能體現(xiàn)地方教學特點。運用多媒體傳遞思想政治教學理念,關鍵第一步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深入地認識新媒體,并掌握科學的使用方式。目前,新媒體在高校教學工作中應用尚未普及,主要集中在課堂輔助性教學中。比如,教師在闡述課題內容前,會先播放一段與之相關的視頻引起學生的注意,形成初步的概念。又如,教師會通過PPT 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方便梳理知識點。雖然這些教學方式有應用到新媒體技術,但是未能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教學工作中的實際作用,關鍵原因在于沒有正確認識新媒體技術,沒有發(fā)掘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條件。雖然新媒體確實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最為普遍的方式,但絕大部分是搜索話題咨詢、娛樂八卦,在虛擬世界增強自信感等作用。所以,校園新媒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第一步且是關鍵的一步是,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了解和看待新媒體,明確新媒體存在的意義、應用價值及正確的使用方式,只有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樹立端正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體開展工作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既然決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未來的方向是新媒體的應用,那么該由誰來組織開展呢?他們應該具備怎樣的專業(yè)技能呢?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是由思政教育工作團隊來操作,并且應當持續(xù)不斷地增強他們的新媒體技術水平。為思政教育者提供短期培訓的機會,如:短期進修、專業(yè)講座、證書考證、學習交流等,加強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水平,也能便于他們及時地溝通交流經驗,借鑒學習他人的方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用新媒體開展的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促進思政教育的成效的提升。此外,還需要引導思政教育工作者轉變和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加強對新媒體發(fā)展的認識,嘗試接受新事物,不斷學習進步,掌握新媒體技術,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的宏觀基礎上,深度把握教育新動態(tài),跟上學生新思潮,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一方面,利用多元化的新媒體工具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學生對微信、微博、QQ、BBS 等社交軟件非常熟悉,運用這些新媒體社交工具,通過建立微信群、QQ 群、討論群等開放式平臺,全面推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這些新媒體網絡社交工具能快速高效地發(fā)布與思政教育的內容和信息,通過后臺推送或者發(fā)布群聊的方式,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其次,當信息需要更新時,上述新媒體渠道也能及時、同步更新推廣到每一位學生處;再次,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社交軟件上發(fā)布的動態(tài),或者是在群聊中對事情的看法,觀察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變化情況,當發(fā)現(xiàn)存在偏頗想法和行為時,教師能及時實施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預,充分發(fā)揮思政教育在塑造大學生健康心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主題豐富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大學生喜歡通過新媒體社交工具進行溝通交流,結合這一現(xiàn)象,科學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能有效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思政教育工作者借助新媒體平臺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推廣落地新的工作陣地,比如,通過微博討論話題,收集學生對熱門話題的看法;通過微信公眾號推文,宣傳思政教育的新內容;在校園論壇增設交流互動板塊,加強師生之間的聯(lián)系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多渠道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全面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除了利用新媒體技術工作開展線上思想政治教育外,高校思政教育者還應該設計科學的教學課題,同時開展線上和線下教育。如何設計科學的思政教育課題呢?總體而言,選擇的教學材料既要符合思政教育的教學目的,又有貼近學生實際,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比如,開展時事政治教育時,思政教學內容應當盡可能地選擇當下新鮮的話題,且是大學生能自行判斷發(fā)言而并非模棱兩可的材料。開展主體性思政教育時,教師應當通過分組,組織學生開展自由發(fā)言,充分與他人交流自己的觀念,學習他們的思想模式,鼓勵他們在新媒體平臺上分享看法和留言。開展思政學習教育時,教師可以通過分配小組任務,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搜集資料,結合小組成員觀點,轉化成知識點進行整理應用。在思政教育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和學生明確本次課題的學習目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不管哪種形式,或者那種議題類型開展的思政教育,都要引導學生緊靠愛國主義精神為基點進行思考和深化。可以說,具體、新穎、有趣的思政教育課題時激發(fā)學生參與思想政治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之一,思政工作者要持續(xù)不斷地在方面有所進步和突破,才能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思政教育工作應用的有效作用。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發(fā)展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和機遇,思政工作者應當充分里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和優(yōu)勢,增加思政教育內容的多樣性,豐富思政教育形式的趣味性,提高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