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在新媒介及其傳播邏輯推動下,全社會各行業(yè)出現向“互聯網+”轉向的媒介融合趨勢。對廣電機構媒體而言,真正以媒介融合實現機構創(chuàng)新,不僅是媒介組織邊界內部的新媒介技術化,更應是以媒介組織為節(jié)點,實現與社會網絡其他傳播主體的普遍連接。本文基于對媒介融合的創(chuàng)新理解,對廣電機構媒介融合的生態(tài)、困境與路徑進行分析,以期為傳統媒體的轉型探索提供啟示。
新媒介邏輯與應用顛覆了社會整體的傳播生態(tài),使各行業(yè)出現普遍數字化的趨勢。面對全社會“互聯網+”的新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廣電機構媒體必須緊跟數字化趨勢,主動探索新媒介融合路徑,這不僅是傳播生態(tài)變革的外部刺激,更是傳統媒體在數字環(huán)境中求生存的必然選擇。
廣電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各有優(yōu)劣。新媒體擁有豐富多元的傳播方式,以視頻、音頻等全媒體傳播手段吸引用戶眼球。廣電傳統媒體的優(yōu)勢突出表現在采編能力上,傳統廣電媒體扎根地方,記者常年跑線過程中與當地各社會機構、部門等建立良好關系。在向新媒體轉型過程中,傳統媒體可充分利用深耕本地的實踐經驗,發(fā)展基于本地生活文化服務的新媒體產品,最終實現信息資源增值。
基于廣電媒體新聞采編、試聽節(jié)目制作能力的先天優(yōu)勢,新媒介技術帶來的數字化、平臺化等特性可擴大廣電媒體的傳播力。在全社會普遍連接的融合趨勢下,廣電機構媒體基于多年積累的品牌優(yōu)勢,將轉變?yōu)閭鞑ゾW絡中的聚集點,以此與社會網絡各傳播主體實現普遍滲入與廣泛連接。利用新媒介社交化特性,廣電媒體可實現與受眾的多元互動,以信息作為媒介廣泛連接,創(chuàng)造衍生傳播的可能。
新媒介變革使得技術主導的融合趨勢凸現,“傳媒+”的跨界融合模式成為大勢所趨。與技術變革相比,新媒介思維核心在于打破媒介組織的邊界,實現與社會各傳播主體的普遍連接。這要求廣電媒體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進行內部重整。現階段廣電機構媒體的融合實踐仍停留在組織內部的新媒介業(yè)務附加,既未實現以新媒介邏輯統合新聞生產流程,也未能走出組織邊界,與社會各傳播主體實現有效的融合實踐。
廣電媒體實現媒介融合,需要利用新媒介技術與邏輯創(chuàng)新傳播手段?,F階段,各媒介機構正積極搭建新媒介平臺,如開通微信微博公眾帳號,開發(fā)移動客戶端、新聞App等,但對平臺的維護不足,內容與形式較為單一。在新聞生產流程上,大多未建立專門的新媒介部門,而是在記者傳統工作內容基礎上增加新媒介生產任務,額外增加從業(yè)者工作量,但并未采取有效激勵機制刺激其工作動力。
廣電媒體的新媒介轉型對人才能力提出全新要求。這要求從業(yè)者同時熟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與運作方式,兼具創(chuàng)新策劃、公關營銷與傳媒市場洞察力。目前廣電機構內普遍缺乏兼具上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導致新媒體發(fā)展戰(zhàn)略思路模糊,無法以內部的新媒介重組為契機,推動與外部傳播網絡的連接。
廣電媒體的融媒探索關鍵在于新媒介技術與思維創(chuàng)新應用。在融合實踐中,除搭建數字化新媒介平臺外,廣電媒體應探索如何實現傳統視聽節(jié)目的新媒介化,即如何以新的視聽語言進行內容二次創(chuàng)作,以適應新媒介“微”傳播、互動性強的特征;在采編流程上,不應只停留在增加新媒介平臺、將傳統新聞產品“平移”到新媒介平臺,而應探索新聞生產流程的融媒體化,實現“一次生產,多元傳播”的復合傳播效果。
媒介融合不僅在于媒介組織內部的新媒介化,更重要是打破組織邊界,以媒介機構為節(jié)點與社會各傳播主體實現互動連接。與新媒介技術部門進行人才互助,解決傳統機構內部新媒介技術的短板;與各商業(yè)組織合作,創(chuàng)新性地探索電商購物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路徑;與自媒體資源互換,借助自媒體增強傳統媒體內容活力,同時借助機構媒體影響力促進自媒體營銷傳播。
傳統機構具有深厚的本地資源,以此為突破口創(chuàng)新傳播將成為廣電媒體突圍重點。傳統媒體各新聞與本地相應的政務、商業(yè)、文化等機構有長期業(yè)務關聯,與當地文化部門合作策劃文化推廣活動、視聽節(jié)目制作等。通過建立本地化生活、信息服務平臺等方式,以信息連接實現與本地社群的深度互動,實現自身資源優(yōu)勢增值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