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春
善格歷史教育通過發(fā)掘史料之善文、搭建學史之橋梁、理解史學之深厚,以達格局之寬廣。善格歷史教育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歷史之善傳遞給學生。本文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為例,論述“妥協(xié)之善智”是如何造就英國百年民主政體的。英國君主立憲制在建立過程中,各方勢力雖有沖突,但充分體現(xiàn)了“妥協(xié)之善智”,巧妙有效避免了流血式?jīng)_突的發(fā)生,保證了英國百年民主政體的穩(wěn)定。
一、文以載道,“善”從文中來
“文以載道”,意為“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通過“文”這輛車的運載,可以將“道”送達目的地。要實現(xiàn)歷史教育的立善育人功能,首先就要充分發(fā)掘善文載體。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的教學中,我適時引導學生發(fā)掘其中的善文,讓學生的善念得到提升。
(一)“請回的王”,善者勝出
英國革命經(jīng)歷了兩次內(nèi)戰(zhàn),從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護國政體的建立、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到光榮革命,這期間曾兩次請回國王:一次是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一次是邀請荷蘭執(zhí)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到英國繼承王位。
材料一:1685年,55 歲的查理二世因中風去世,約克公爵詹姆斯繼位,是為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表面看上去溫和忠誠,但骨子里是一個篤信天主教并熱衷君主專制的國王。他在繼位后實施的一系列政策,諸如建立國王自己的軍隊,都旨在強化君主的專斷權力。此外,他進一步強行推行天主教,在他的鼓勵下,天主教在英國各個領域得到迅速的恢復與發(fā)展,這些都嚴重得罪了以英國國教徒為主的托利派和以新教左翼為主的輝格派。(高全喜《英國憲制中的妥協(xié)原則——以英國憲制史中的“光榮革命”為例》)
材料二:(1688年)6月30日七位著名人物——倫敦主教康普頓與迫于形勢聯(lián)合的兩位托利黨領袖和四位輝格黨領袖——商量致書給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奧蘭治的威廉,邀請他率軍到英國來反對詹姆斯二世,以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chǎn)”……1689年初,在倫敦召開了上下兩院聯(lián)席的特別會議。在經(jīng)過一番討論之后,決定邀請威廉和瑪麗來共同統(tǒng)治英國,并且同時向后者提出一項“權利宣言”。宣言中堅持了人民應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權利”……威廉和瑪麗接受了上述要求。(高全喜《英國憲制中的妥協(xié)原則——以英國憲制史中的“光榮革命”為例》)
閱讀完上述兩則材料,我引導學生思考:同為“請回來”的國王,為什么詹姆斯二世最后眾叛親離,而他的女兒和女婿卻能順利成為英國新王?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兩則材料,很容易就得出了結論:詹姆斯二世的統(tǒng)治措施不得人心,激化了宗教矛盾,威廉和瑪麗才能因此順利繼承英國王位。但更為重要的是,威廉和瑪麗意識到?jīng)]有議會就沒有國王,于是與議會達成妥協(xié),接受議會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權,因此才能登上寶座。此外,托利黨和輝格黨兩黨之間的妥協(xié)也是光榮革命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正因為選擇了妥協(xié)的方式,光榮革命才能成為不流血的革命,才能有效避免內(nèi)戰(zhàn)對國家秩序的威脅。
(二)與人為善,善智高超
材料三:安妮認識到政府大臣必須與議會多數(shù)黨相一致,議會換了,政府也要換,否則政府將受到議會的強烈抵制,行政事務便無法運作。因此,雖然從個人感情上說她極其討厭輝格黨,但她還是在1708年聽從勸告,組織了一個輝格黨政府,開創(chuàng)了內(nèi)閣與議會多數(shù)黨一致的先例。
安妮性格軟弱,優(yōu)柔寡斷,這使大臣們難以與她打交道,往往是一件事情已經(jīng)說好,一旦出現(xiàn)另一種意見,她立刻會改變初衷,接受新建議。如此反復再三,事情就難以決斷。為改革這種狀況,大臣們逐漸形成一個習慣,即遇事先在他們自己內(nèi)部磋商,取得一致意見再報告安妮,讓她無可選擇。(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
透過材料三,學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君主“妥協(xié)之善智”:作為一個君主要處理好國事,不能以自己的喜好為先,在適當?shù)臅r候要懂得退步,才不至于讓國家陷于混亂。
二、格物致知,“格”從“善”中顯
歷史之善文需要通過搭建善程橋梁,以達格物致知之效。我采用不斷追問的方式,緊緊圍繞“英國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國王”展開教學。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善文、自由討論、獨立思考等途徑,能夠體悟“妥協(xié)之善智”,形成有容乃大的格局。
(一)善之歸:從專制君主到“吉祥物”式君主
《權利法案》作為人民與國王之間的“契約”,既保證了議會的權力,又限制了王權。但是行政權和立法權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國王依然享有獨立的行政權,能夠遴選大臣和掌控國家事務,有提供高級咨詢的機構——內(nèi)閣。雙方各行其是,缺乏配合機制,從而導致國事陷于混亂。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又需要一個怎樣的國王呢?
行政權和立法權的問題在安妮女王時期得到改變。從上文的材料三中學生可以明確責任內(nèi)閣的兩個原則:一是內(nèi)閣與議會多數(shù)黨一致原則,二是內(nèi)閣內(nèi)部意見統(tǒng)一原則,后者逐步發(fā)展成內(nèi)閣的集體責任制——內(nèi)閣作為一個整體對議會負責,而不再以個人身份對國王負責。政府要么服從議會,要么下臺,國王因此喪失了否決權。1708年,安妮女王在英國歷史上最后一次行使國王對議會的否決權。
安妮女王去世之后沒有子嗣繼任王位。按照《王位繼承法》,一個德意志的小王侯登上了聯(lián)合王國的王位,他就是喬治一世。這位國王和他的繼任者喬治二世都不是英國人,既不懂英國的語言,也不熟悉英國的政風民情。他們對英國事務不感興趣,于是交由大臣代理國事,這就給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帶來了發(fā)展的良機。內(nèi)閣由此得以形成,并在議會多數(shù)的支持下掌握政務。如此一來,議會責任制政府形成,并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國王逐步喪失了行政權,到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成為“統(tǒng)而不治”的國王。
通過層層設問與分析,學生能夠了解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也在不斷發(fā)展。從最初的專制國王到限權國王,再到后來被學生戲稱的“吉祥物”國王,國王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斷地隨著時代的需求而變化。
(二)善之比:君主制的不同類型
我將明清時期與處于同一時期的英國作為對比,給學生提供兩則材料并提出疑問:同為專制王朝,為何斯圖亞特王朝的統(tǒng)治者權力不及明清皇帝?
材料四:明清政權不僅承襲了秦漢以來千余年的君主專制,而且發(fā)展到極端專制主義的統(tǒng)治?;实劬哂薪^對的權威,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大小官員由他任命,臣民的命運取決于皇帝的好惡和喜怒哀樂。(吳世榮《中西封建社會晚期君主專制的特點》)
材料五:諾曼底征服之后的“大會議保留了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貴族民主制的傳統(tǒng),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國王的任何重大決策都要經(jīng)過大會議的同意。這就為封建貴族同專制王權斗爭提供了一種合法的外衣和有力的武器,而英國的議會也正是在這一軀殼中孕育出來的”。(王運紅《議會之母——英國議會的起源》)
通過分析材料,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明清時期繼承了君主專制的傳統(tǒng),皇權至上、皇帝獨尊、思想專制,專制主義達到頂峰,緊接著盛極而衰,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亡。而同一時期的英國在重大問題上國王需與貴族商量,一意孤行則難以執(zhí)行決策。這種協(xié)商制度,其所蘊涵的妥協(xié)智慧對英國之后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使英國實現(xiàn)了從君主專制走向君主立憲制的民主政體建制過程。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由討論,加之教師的補充講解,能夠更好地理解問題、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從而理解中西差異。課堂教學也因此營造了一個善言的環(huán)境,有助于促進學生善言善思。
(三)善之和:首相與君主和諧相處
本課不但要明確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過程中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國王,而且要了解整個過程,感悟人類在這個過程中所運用的智慧。這種智慧在維多利亞女王身上也得到了體現(xiàn)。
材料六:(1837年)年輕的女王只有18歲,沉重的國務負擔卻落在她的肩上。輝格黨首相墨爾本幾乎是手把手教她做一個立憲君主,教她不憑感情用事,心平氣和地與民選的首相共事,哪怕這個首相她從心底里厭惡也罷。維多利亞在位64年,在此期間,君主立憲制徹底鞏固了,國王完全變成了“虛君”。按照政治學家巴奇霍特的說法,國王在國事中發(fā)揮的作用是“接受咨詢、給予支持、提出警告”。維多利亞在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行著立憲君主的職責,因此深受國民愛戴。(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
學生對照美國和法國的政治制度建立過程,得出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過程中蘊含著“妥協(xié)”的智慧。光榮革命充滿著資產(chǎn)階級和新舊貴族的妥協(xié)、國王和議會的妥協(xié)、托利黨和輝格黨的妥協(xié)。革命見效快、更徹底,但革命的成果也很有可能較快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英國革命的前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在光榮革命之后,在妥協(xié)善智中建立起的英國憲政,則在漸進中不斷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