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莉 敦澤 張伊萌 郭立芳
【摘要】目的 觀察調氣理血清熱化濕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及對病理變化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科門診及住院患者經電子胃鏡及輔助檢查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癥狀療效、胃鏡表現、病理變化指標。結果 治療組癥狀總有效率86.7% ,對照組總有效率56.7%,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胃鏡及病理變化,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調氣理血清熱化濕法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理想的治法,能改善其病理狀況,值得推廣。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調氣理血清熱化濕;中西醫(yī)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3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以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黏膜變薄、黏膜肌層變厚或伴有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等為其病理特點。中醫(yī)認為本病為“痞滿”“胃脘痛”“嘈雜”,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稱為痞、滿、痞塞、痞隔。中醫(yī)理論中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調節(jié)水液代謝,喜燥惡潤;脾主統(tǒng)血使血液在經脈之中運行。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且以通為降,喜潤惡燥。根據中醫(yī)的基本理論結合西醫(yī)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加用調氣理血清熱化濕方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科門診及住院患者經電子胃鏡及輔助檢查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5~60歲,平均39.4歲;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30~65,平均46.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根據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1]和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 [2] 的標準和電子胃鏡及輔助檢查確診。癥狀表現為胃脘脹滿、脹痛、灼熱、肢軟乏力、納呆少食,氣短懶言,胸悶、口苦、惡心嘔吐、口臭、尿黃等癥狀,少數患者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或黑便的表現。
1.3 排除標準
(1)血壓>150/90 mmHg的患者;(2)肝腎功能不全者;(3)患者有惡性腫瘤病史,或有其他合并疾病者;(4)妊娠期婦女,哺乳期婦女或半年內有妊娠計劃的婦女;(5)有藥物或其他過敏史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蘭索拉唑腸溶膠囊(15 mg Bid)+膠體果膠鉍膠囊(200 mg Bid)+ 阿莫西林膠囊克拉維酸鉀(0.3125 g Bid)+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0.2 g Bid)。治療組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清熱化濕調氣理血的中藥方治療,具體處方法半夏10 g、生黃芩10 g、黃連4 g、茯苓15 g、麩炒蒼術10 g、厚樸6 g、豆蔻6 g、滑石粉10 g、浙貝母10 g、佩蘭15 g、砂仁6 g、炙甘草6 g、當歸12 g、生白芍10 g、牡丹皮9 g、牛膝9 g、丹參9 g,雞內金10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焦麥芽10 g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兩次服。療程均為1個月。
1.5 療效判定
標準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癥狀消失,胃鏡及病理檢查正常,萎縮及化生程度、炎癥消失②顯效:間斷胃痛,10分鐘內可自行緩解,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減輕,胃鏡及病理檢查顯示萎縮及化生程度減輕、炎癥減輕③有效:胃痛好轉,程度能忍受,持續(xù)10-20分鐘,發(fā)作次數減少,胃鏡及病理檢查顯示萎縮及化生程度無改變、炎癥明顯好轉④無效:癥狀無改善,胃鏡及病理檢查無改變。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對比
治療組的總體有效率為86.7%,對照組的有效率為56.7%,治療組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1.2,P<0.05)。
2.2 胃鏡療效對比
治療組電子胃鏡總體有效率為8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6.7%,治療組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66.9,P<0.05)。
2.3 病理療效對比
治療組病理治療總有效率為7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6.7%,治療組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64.4,P<0.05)。
3 討 論
章虛谷言:“濕土之邪,同氣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馬青等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機主要為脾胃虛弱、濕熱血瘀,脾虛(氣虛)與瘀血相互影響[3]。近年來脾胃濕熱、脾氣虛逐漸成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機之一。主要來源為(1)飲食所傷:脾喜燥惡濕,過食肥甘厚味,肉食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傷脾,脾運化失司,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而生濕濁,濕無從所化,聚濕生熱,而濕熱蘊脾(2)情志所傷:肝主疏泄、主條達而惡抑郁,情志不暢使得肝氣橫逆犯胃,脾胃之氣不能正常升降,脾虛氣滯,運化失常,不能對水谷精微進行運化,聚濕生熱,從而濕熱蘊集中焦(3)久病體虛,脾虛不能運化,因虛致實,形成脾虛夾濕之狀。
血瘀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另一病機。主要來源(1)情志因素:情志不暢損傷肝氣,肝氣不疏而橫逆犯胃(脾),致使脾胃氣機升降失調,中醫(yī)理論中“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機不暢,而使血液不能正常運行,從而瘀滯形成瘀血(2)一方面: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tǒng)血,使血液運行于脈內,脾虛血液溢于脈外,而成瘀血;另一方面:久病體虛,氣機壅塞,病程較長,日久成瘀。
慢性萎縮性胃炎大多數由慢性淺表性胃炎轉化而來,初期癥狀往往不明顯,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發(fā)現后癥狀表現為食欲欠佳,胃脘灼熱、脹悶,口干口苦等,研究者運用清熱化濕、調氣理血的方子進行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方中(法半夏10 g、生黃芩10 g、黃連4 g、茯苓15 g、麩炒蒼術10 g、厚樸6 g、豆蔻6 g、滑石粉10 g、浙貝母10 g、佩蘭15 g、砂仁6 g、炙甘草6 g、當歸12 g、生白芍10 g、牡丹皮9 g、牛膝9 g、丹參9 g,雞內金10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焦麥芽10 g)生黃芩、黃連清熱解毒,茯苓、麩炒蒼術健脾化濕為君藥以達清熱化濕之功效;厚樸燥濕行氣,當歸、生白芍、丹參補血活血為臣藥達調氣理血之功效;滑石粉清熱祛濕、佩蘭化濕、法半夏、浙貝母燥濕清熱以增強君藥清熱化濕、健脾的作用,砂仁、豆蔻化濕行氣,牡丹皮清熱活血、牛膝活血通經以增強臣藥調氣理血的功效,雞內金10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焦麥芽10 g健脾和胃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綜上所述,各藥物共同應用,起到清熱化濕、調氣理血的功用,并能起到增強免疫力、調節(jié)食欲等作用。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茯苓、當歸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能抑制胃液的分泌促進炎癥吸收,麩炒蒼術、厚樸不僅能夠抑制胃酸分泌,并對抗皮質激素對胃酸分泌的刺激作用,可使胃黏膜組織血流量增加,對胃粘膜具有保護作用,厚樸、法半夏通過減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離酸度和總酸度而達到抗?jié)兊哪康?丹參能改善血液動力,促進血液流動,牛膝有抗炎鎮(zhèn)痛,共同促進炎癥消失;砂仁、雞內金能夠增強胃腸動力,消除脹滿增強患者食欲;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自含有不同的淀粉酶,能夠起到化積、消肉食油膩等積滯的作用,降低對胃粘膜的刺激。
清熱化濕、調氣理血法成為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一大進展,且治療效果顯著,根據試驗結果顯示癥狀療效的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6.7%,明顯高于對照組56.7%,而且脹悶、口干口苦等癥狀改善較明顯;胃鏡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3.3%,比對照組總有效率56.7%高,胃黏膜充血、水腫伴有腸上皮化生或者炎性細胞浸潤通過治療后充血部位的瘀血、炎癥得以吸收,病理總有效率治療組73.3%,高于對照組46.7%,病理上經胃鏡檢查胃粘膜固有腺體減少,通過清熱化濕、調氣理血的治療后,胃粘膜血液循環(huán)得以改善,固有腺體恢復較快,從而阻斷了胃粘膜病理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臨床療效比較理想,且在治療中沒有不良反應的出現。
由此可見,用清熱化濕、調氣理血方法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過程中,療效較為顯著,患者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總有效率非常高,副作用小,具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值得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學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醫(yī)雜志,2010,51(8):749-753.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7,11(1):55-62.
[3] 馬 青,單兆偉.單兆偉教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拾零[J].四川中醫(yī),2016,34(04):11-1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