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偉
摘 要:二十一世紀是互聯網的興起時期,各式各樣的互聯網智能通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便捷,在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的快速的環(huán)境下,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物也隨著新媒體一起鏈接起來,從生活中的購物付款到教育的高智能的設施設備,再到科學、歷史、文學等等都在發(fā)生著改變。博物館就是其中明顯的變革之一,通過新媒體的運營散發(fā)廣告進行推廣,博物館歷史文化更是通過新媒體文化編輯進行共享,從而博物館跟進社會發(fā)展,以不一樣的面貌展現在群眾眼里,實現博物館對社會發(fā)展、對人文發(fā)展的價值。
關鍵詞:博物館 新媒體 社會教育功能
智能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環(huán)境下,人們的生活、娛樂、工作方式都在發(fā)生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由報紙、信件、書面轉化成微信、QQ、今日頭條等等各種有專業(yè)性分享的軟件,適合每個群體,有的是針對性的知識共享,有的是新聞發(fā)放平臺,有的是社交平臺,那人們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各個商家和各個社會運營機構不會錯過這大時代的新媒體平臺,新媒體是以大數據化的通透性很強的平臺,信息通過快速傳遞和用戶預覽話題數據相關聯,促成一個媒體的形態(tài)。新媒體于傳統(tǒng)媒體相比較是更優(yōu)化的,而且人們已經習慣了新媒體的存在生活中。
一、新媒體參與博物館的必要性
1.1博物館在社會上體現的價值
博物館在社會上體現的價值是顧名思義:通過對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具有我國發(fā)展問文化及體現我國經濟、文化、政治、藝術的瑰寶的展示,讓后代永遠記住輝煌及學習傳承下去,這不僅僅是我國歷史需要源遠流長,需要傳承,后輩們更是通過博物館的瑰寶的展示知識的展示,來學習先人們的智慧和勤勞,這也是博物館的使命和存在的真正價值。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發(fā)達,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文化的展示的博物館,各個城市的人們可以去不同的城市去參展去瀏覽,了解當地流傳的文化增長見識也是一種共享。博物館把承上啟下的社會教育意義表達的清晰透徹,提升了民族素質文化,增加了群眾的文化精神世界,傳承了國家的來世今生。當今時代的發(fā)展下,新媒體在科學科研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館的社會功能發(fā)展上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推動了博物館進入社會各個角落。根據2016年《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概況統(tǒng)計報告》得知,2016年我國網民已經達到了 6 億,這說明了我國互聯網發(fā)展迅猛,因此,新媒體參與博物館社會功能教育是必然的,而且比傳統(tǒng)傳媒帶來的博物館更好的機會進入人們生活中。
1.2新媒體運用到博物館的途徑
博物館文化是對框架性文化細化以實物模擬闡述當時時空里的故事,對文化有正確輸出和延續(xù)文化生存的義務。因社會群眾對知識文化的需求強烈。博物館有必要根據需求構建文化傳承體系、信息化建設、志愿者服務和調動社會各界積極因素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速博物館融入社會的進程。當今家喻戶曉的新媒體是電腦、手機、電視三大巨頭,共同點是時效性、互通性、及時性并且深入人們生活點滴中,人們通過這樣的方式方法來獲取信息的量是有限的。智能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中國社會大面積的普及幾乎每人一部手機、電腦。有相關部門調研數據顯示,人們通過手機閱讀率超過50%,對于博物館的體現方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借助于新媒體的發(fā)展,博物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可以是文章、圖片,可以是廣播電臺語音播報的方式講述歷史文化、可以是以閱讀模式等等,通過多個平臺的信息互通,人們生活中的忙碌休閑時的閱讀就是博物館里面知識進入生活的時候,人們在進行閱讀時,也可以將自己的見解進行傳播與分享,知識的共享平臺就建設起來了。帶給博物館的事將內容價值傳播了,體現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二、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變革
2.1傳統(tǒng)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傳統(tǒng)博物館是參展買票配備文字口頭解說進行實現社會教育功能,現在結合新媒體的時代博物館有了影像、操作、制作等可以直接直觀關于歷史博物。以往的博物館是以一種高傲可貴陳列館的姿態(tài)在人們視野中,遠遠的觀望博物的模樣,不貼近與群眾生活中,人們也就一晃而過,并不能結合實際生活去解讀?,F在的博物館大多都是免費參觀的,這說明了國家越來越重視博物館的內容給予解讀,現在的出發(fā)點是群眾都能參與都能解讀了解。對于條件有限的上個世紀,人們只能遠觀博物館的內容,而那個時代的通訊設備是非常狹窄的,沒有外在條件的支持,傳統(tǒng)的博物館社會功能教育意義僅限于書本歷史課,書本上的畫像、文字來體現文物內容。博物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迎來新的展現機會。
2.2新媒體下的博物館社會功能
時代經濟發(fā)展迅猛的環(huán)境下。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情況,越來越多的人文文化進入群眾生活中?,F在很多假期就會看到家長們帶著孩子進入博物館,對博物館的知識文化的進行講解傳承。許多學校的課外活動也是結合博物館開展的,學生們對國家發(fā)展文明進行熏陶的方式,不僅限于課本,對于學生的好學好奇心得到滿足和解惑。
新媒體的方式有通過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微博、廣播播音等,進而信息交流、信息分享和傳播,充分發(fā)揮了歷史文化的宣傳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是實現博物館價值的方式??梢蕴崆傲私獾讲┪镳^簡介、開放時間、門票信息、交通方式等。通過新媒體來了解到藏品有關的信息,有利于進一步了解相關歷史文化知識,觀眾相應的得到自由。例如說,在對平津紀念館進行展出教育時,可以通過播放影像、近距離觀察、制作等途徑,更真實的接觸到博物館里面的收藏的歷史資料,這樣將帶給觀眾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能夠對平津戰(zhàn)役的相關信息加深印象。此外,利用新媒體平臺,可以收集觀眾對于平津紀念館展出之后的效果進行收集整理,以便博物館改進相關工作模式。觀眾也能夠借助這一平臺交換心得,發(fā)表自身對平津戰(zhàn)役的看法和理解。
2.3博物館的新媒體運營模式
在新媒體的時代影響下,我們的教育、科研、文化都隨著被牽動著,博物館的發(fā)展與傳播更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的社會教育功能的改變以往的認知。經過多方面的調查,本文是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博物館社會教育轉變的功能進行分析,未來博物館將會是以怎樣的方式方法體現它的社會價值。相對于傳統(tǒng)的傳媒環(huán)境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的體現,新媒體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的影響、優(yōu)勢和劣勢又有那些呢。
近期,我國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運營,更好的挖掘文化資源,以公益的方式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這與傳統(tǒng)的企業(yè)化運營模式有概念和權限的區(qū)別。在免費開放共享的條件下,結合新媒體的運營模式,例:微信、公眾號訂票、微博、視頻、聲頻節(jié)目、綜藝節(jié)目講解等等使博物館為群眾面面俱到的文化知識分析,更是能長期持續(xù)吸引群眾。有效數據顯示,我國大部分90后年輕人中國發(fā)展歷史文化的了解還僅限于學生時期書本知識,步入社會謀生存后,基本上沒有時間接觸歷史文化。新媒體運營模式出現后,最直接接收歷史文化的感染,感受到文化魅力?,F場參展出現很多人性化的服務,咨詢服務臺、行李寄存、公共休息區(qū)、洗手間、哺嬰室、公用電話等等,其他的設施設備上有非常完善,消防通道、安全標語、紀念品購買等,讓博物館成為既可以學習文化知識又能休閑娛樂場所的選擇。
三、結語
在互聯網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越來越被體現,將來博物館的價值體現一定會在新媒體的推動下行走的更遠,社會教育意義也會更加明顯突出,大面積的普及我國經濟、文化、政治、藝術方面目前自媒體發(fā)揮最好的,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能,并且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相應的支持。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廣播、新聞等創(chuàng)新博物館的瀏覽方式,快速實行知識分享、見解分享、歷史解讀等等傳播。促進了博物館在社會教育功能上的意義。 傳統(tǒng)方式的博物館陳列館與現在的新媒體的互動博物館在社會功能教育價值上隨著時代文明的需求進而發(fā)生著改變,人們對文明和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博物館的內容呈現方式也隨著被動要求不得不展示,轉換為以群眾需求來展示。社會價值觀的體現,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越來越便捷的通過智能科技隨時隨地的獲取自己感興趣的資訊信息。博物館運營結合新媒體技術將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其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上的作用。多種新媒體類型的運營方式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推進著未來博物館發(fā)展的大趨勢。
參考文獻
[1] 張殊.博物館在新媒體平臺下社會教育功能的轉化[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03):40.
[2] 張弛.博物館在新媒體平臺下社會教育功能的轉化[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20):78-80.
[3] 鄭燃. 圖書館博物館數字服務融合研究[D].武漢大學,2013.
[4] 徐寧.解放戰(zhàn)爭中報紙輿論戰(zhàn)的巧妙運用——以平津戰(zhàn)役為例[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5(01):220-227.
[5] 本刊課題組,虞冬青,王黎明,孔嘉敏,孟力,張麗恒,曲寧,仲成春,天津近代文化亮點——平津戰(zhàn)役紀念館[J].天津經濟,2013(10):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