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僮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語言是人類交流和思考的工具,也是文化和信息的載體。語言作為向受眾表達思想、傳播信息、抒發(fā)情感的渠道,新聞語言更是作為新聞信息傳遞的方式,具備了語言功能的同時,又有所不同。語言本身具有審美特征,新聞語言“由語言形式和語言呈現(xiàn)”組成,因此,新聞語言也具有審美特征。事實上,語言的藝術不僅來自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新聞語言也同樣是一門藝術。
新聞是客觀事實的反映,因此,新聞語言應該具有鮮明的客觀性。只有當表達準確、恰到好處、不空洞、不混淆時,才能真實地反映新聞事實的原貌,給人以現(xiàn)實感和信譽感。新聞語言的使命是復原事件的原貌,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載體的準確才能確保信息傳輸?shù)臏蚀_。如果一條新聞被“扭曲”,失去它的準確性,它將違反觀眾的審美觀念。新聞的美學在于對真理的闡述,而不準確和扭曲的新聞語言是審美缺失的。
一般來說,新聞要有美學價值,其語言必須是真實準確的。新聞語言不能依賴華麗的辭藻,它需要用精確的語言表達新聞事實,如果新聞語言不準確,會導致詞義扭曲和新聞失真??浯笃湓~的語言會讓受眾產(chǎn)生憎惡之情,也就失去了美感。新聞語言要準確、具體、通俗、簡潔,讓人一目了然、易讀易懂、順暢自然,表述清晰明了??谡Z用于新聞寫作須謹慎,要防止出現(xiàn)使用不當引發(fā)受眾費解或誤解的現(xiàn)象,比如地方方言。“老伴”是北京地區(qū)口頭聲音的表達,北京人看到“老伴兒”的書面語會自然而然發(fā)出兒化音,但如果在新聞語言中出現(xiàn)兒化音,就會造成非北京受眾對新聞語言表示疑惑和不解??梢钥闯?,準確的新聞語言在用語概念上應該是清晰的,判斷和推理應該是合乎邏輯的,不能引起讀者的誤解和不理解。
和藝術語言相比,藝術語言講求二次加工,運用技巧性的語言描述事實。二新聞語言要求準確,新聞記錄的是今天的歷史,新聞語言必須像史官一樣,重視客觀實際,實事求是。準確性是新聞語言的靈魂,如果新聞的語言生動逼真,但不注重準確性,新聞報道并不會增添光彩。真實準確是新聞語言最質(zhì)樸的美。
新聞語言的形象化能使無法到達現(xiàn)場或接近現(xiàn)場的人們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觸其溫,如嗅其味,最終達到如臨其境”之感。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審美觀念的個性化,人們越來越善于包裝自己,網(wǎng)紅、大V等草根明星開始崛起。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帶來了流行文化的熱潮,如今,流行文化已經(jīng)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大眾文化以其開放性、多樣性和個性而被公眾接受和遵循,這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在文化的影響下,新聞語言開始產(chǎn)生一些變異的形象美。最直接的從新聞標題就能看出來,如第76屆奧斯卡最大的意外就是沒有意外(《楚天都市報》),新聞標題表達耐人尋味,以看出新聞語言具有形象美。
生動是所有具有藝術魅力的敘事作品的基本保證,但藝術語言的生動性和新聞語言的生動性是不同的,其審美特性也不同。新聞語言所描寫的對象是各種有價值的新人新事,這些人和事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需要真實形象,可以說新聞語言的意境美是真實具體的。而藝術語言的意境美來自于抽象性,藝術語言多樣的表達和隱喻為受眾提供了想象空間,是一種抽象縹緲的美。新聞語言如果運用抽象空洞的語言敘事,就不可能給讀者一個具體的現(xiàn)實感,也將不具備新聞的意境美。
新聞語言的邏輯通常指的是表達客觀事物的聯(lián)系和屬性之間的關系。新聞報道不能是沖動報道,更不能憑感覺進行報道。新聞是依靠理性和邏輯性進行敘述的,其語言必須具有邏輯性。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諸如“容器” “電視”和“沙發(fā)土豆”等形容詞在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沉溺于大眾傳播帶來的信息,將閑暇時間完全用于大眾媒體,受眾的思想、情感幾乎完全與大眾媒介相聯(lián)系,思想觀念乃至行為模式都來源于大眾媒介,成為了一種單純收集大眾媒介信息的容器。其中新媒體對大眾審美更是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對一些審美意識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我們需要用理性和邏輯,來支撐我們的審美意識。一旦新聞語言出現(xiàn)邏輯問題,受眾會產(chǎn)生審美意識的拒絕,認為這篇新聞毫無審美價值可言。
對藝術語言而言,更講求技巧的選擇和運用,往往有較明顯的表現(xiàn)手法痕跡,著重表達情和意,藝術語言注重情感邏輯。而新聞語言作為一種科學語言,則盡量避免技巧的運用,強調(diào)語意和內(nèi)容的真實性、確定性和客觀性。與藝術語言不同,新聞語言不會故意創(chuàng)建虛擬圖像。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觀眾接收新聞語言,對新聞的期望是使用理性語言并準確地告知信息以獲得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以及了解客觀世界的最近變化。因此新聞語言具有邏輯美。
新聞語言是否可以簡潔地向讀者傳達最重要的事實,直接影響讀者的品位和興趣。它也是判斷語言的感受是否真誠,純粹和具有傳染性的基本標準。新聞語言的意義與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在談論新聞事實,講述真相和表達情感時,新聞語言的表達是直率的,給人一種清晰,一目了然的感覺。新聞語言的審美特性和意指性是辯證的關系,二者相互結合,相互適應。新聞語言更能清晰地表達思想和感受,讓聽眾更容易理解記者和媒體的思想態(tài)度,從而更好地反映無產(chǎn)階級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新聞語言講求科學理性的呈現(xiàn)信息,排斥一切詩意的表達,直接呈現(xiàn)客觀事實,使整個意指過程都是客觀明確的。
例如∶新聞語言應該是具體的,一目了然,不能打馬虎眼。盡量不使用“最近” “前不久” “目前” “長期以來”等類似詞語進行新聞寫稿,需要具體的時間點;盡量少用“基本上”“大約” “差不多” “大概”等詞匯來表明程度;還有少用“一些” “不少” “廣大”、“極少”等詞匯來表明具體數(shù)量等。這些都是違背受眾的新聞審美的,新聞語言用詞不明確,導致意指歪曲模糊,都會對新聞語言的審美特性造成影響。
和藝術語言相比,藝術語言的抽象性也決定了藝術語言的模糊性,其意指迂回婉轉,隱含修飾,具有遐想美。藝術語言的意指美和新聞語言的意指美是截然不同的,藝術語言主要用描寫性情感語言,而新聞語言主要用解釋性思辨語言。
新聞語言具有審美特性,其審美特性就在于把握事件的準確性、生動性、邏輯性和清晰度,不能似是而非、表意不清、情感表達模糊。新聞語言的審美表現(xiàn)為直接,是因為新聞語言報道的客體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體的感性存在。新聞不能是“虛幻”的,不僅是新聞的內(nèi)容不能“虛幻”,新聞語言也不能脫離真實。新聞語言一旦脫離了真實,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獨特的審美價值。受眾對于虛假的新聞語言是不能接受的,不真實、不準確的新聞語言并不符合受眾的審美需求。和藝術語言的審美特性不同,新聞語言的審美特性相較于藝術語言的感知世界,更注重對世界的理解和披露,通過實時、準確、合理的新聞語言表達,來彰顯新聞語言的審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