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玲
(伊犁日報社漢編部,新疆 伊寧 835000)
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報必須自覺擔當起宣傳重任,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近年來,《伊犁日報》堅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視野,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在《本土文化》版和《特稿》版相繼推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 “草根明星大看臺”“文化遺產(chǎn)保護” “特別策劃”等一批欄目。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策劃了一系列重點稿件。
以“遠嫁烏孫的漢家公主” “尋找烏孫夏都” “細君公主回揚州‘省親’”為題的三個整版的文化特稿,講述了西漢時期江都(今揚州)公主劉細君和楚(今徐州)公主解憂出塞烏孫和親的故事。
烏孫是漢代西域地區(qū)一個強大的“邦國”,在以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為中心的地區(qū)活動。漢家公主出塞和親遠嫁烏孫王,將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文化傳入西域,對促進烏孫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積極意義,為將西域正式納入祖國版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記者遠赴細君、解憂公主的家鄉(xiāng)江蘇揚州采訪,收集到大量第一手史料和生動翔實的圖片,將這段意義重大的歷史首次在伊犁媒體上發(fā)表。這組文化特稿明確闡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而自秦漢使其開始我國就逐漸形成了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格局。
文章一經(jīng)推出,產(chǎn)生了很大社會反響,直接促成了江蘇援疆資金在伊寧市建設漢家公主紀念館,將這里建成了繼林則徐紀念館之后的又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此次報道影響深遠∶《揚州日報》在此后不久就派出記者,推出“重走細君和親路”系列報道。在新疆境內(nèi)的采訪由《伊犁日報》記者和《揚州日報》記者聯(lián)合采訪,在兩地報紙同步發(fā)稿,“重走細君和親路”系列報道在新疆和江蘇都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從此,一些作家、研究者開始關注這段歷史,創(chuàng)作出劇本、音樂劇等,新源縣、特克斯縣、昭蘇縣也著力挖掘這段歷史,增加旅游業(yè)內(nèi)涵,打造旅游業(yè)名片。漢家公主成了江蘇、伊犁兩地友好使者,對揚州和伊犁的交流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2018年,揚州援疆資金專項投入策劃細君公主雕像回揚州“省親”。7月14日,跨越2000多年時空,走過萬里之遙,白色漢白玉雕劉細君雕像安放在揚州瘦西湖景區(qū)漢陵苑內(nèi)細君公主文化園。
以“趕大營,一曲長歌唱到今” “楊柳青——漢人街”“安向陽∶‘趕大營第一家’的守望者” “‘文豐泰號’玉印背后的故事”為題的四個版的重點策劃稿件,講述了天津楊柳青人為維護新疆穩(wěn)定、促進新疆經(jīng)濟發(fā)展等方面的歷史功績。
這組文化特稿明確闡明∶新疆的繁榮和發(fā)展是各族人民長期以來共同交往交融、共同團結奮斗的結果。
很多人都知道,天津西青區(qū)楊柳青是千年古鎮(zhèn),以出產(chǎn)木版年畫聞名,可知道楊柳青人“趕大營”的恐怕就不多了。如果要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楊柳青人“趕大營”在歷史上的影響要遠高于楊柳青年畫。在伊犁地區(qū),通常只要年齡在50歲左右,且屬于土生土長的伊犁本地人,其中就有約60%~70%人的祖輩是從天津楊柳青拖家?guī)Э趤淼叫陆摹?/p>
天津楊柳青人“趕大營”是新疆歷史上的一項壯舉。從清光緒元年(1875年)到1949年的70多年間,天津楊柳青移民到新疆的人約有3000余戶,且至少有1.5萬人。這些人的遷移開辟了一天從渤海之濱至天山南北的我國東西方商貿(mào)大道,為世界陸路東段的“絲綢之路”注入了新活力,他們促進了商貿(mào)業(yè)、飲食服務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工礦業(yè)以及農(nóng)牧業(yè)等,豐富了邊疆民眾的物質(zhì)生活,大大改變了當?shù)氐恼?、?jīng)濟、文化面貌,對新疆的穩(wěn)定繁榮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們采訪了有代表性的楊柳青人的后代,以翔實的歷史材料和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寫出了這組文化特稿。
文章發(fā)表后產(chǎn)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不少楊柳青人的后裔來電話,感謝本報對楊柳青人歷史功績的關注和肯定,有的老楊柳青人還通過各種途徑找到記者,熱心地提供了獨家資料和新情況、新線索。天津電視臺、報社、網(wǎng)絡等媒體多次赴伊犁采訪,推出一系列的楊柳青人在新疆、伊犁扎根奮斗的專題。
以“伊寧的老房子”系列報道∶“凝聚歷史的老屋” “吐達洪巴依大院的變遷”為題的二十幾篇文圖并茂的文化特稿,展示了漢族與新疆地區(qū)各民族、漢家文化與新疆各民族文化的聯(lián)系、融合。展示了伊犁各民族長期以來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共有的建筑文化,說明了新疆區(qū)域歷史發(fā)展和我國歷史發(fā)展在文化上的一脈相承。
伊犁地處古絲綢之路北道要沖,是東西方文明交匯之地,多民族多文化創(chuàng)造了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伊寧市的一些老建筑受多種文化的影響,融合了陜甘地區(qū)和西亞的建筑風格,并且明顯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敖ㄖ菚f話的”,這些老建筑老房子就是一個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化石”。它們凝聚著各族群眾的聰明才智,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也是重要的歷史見證,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中國疆土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地區(qū)的民族和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不可缺少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這些老建筑老房子,對于維護祖國統(tǒng)一、加強民族團結、保證邊疆鞏固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組重點文化稿件發(fā)表后,引起業(yè)界關注,被新疆內(nèi)外多家媒體轉載,產(chǎn)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以“黃中祥與哈薩克族英雄史詩” “伊犁河畔的俄羅斯族人” “滿風滿韻 漸行漸遠” “蒙古馬頭琴聲飄入云里”“歡樂的塔塔爾族撒班節(jié)” “回族花兒 伴他一生” “伊寧小巷道不盡的故事” “古籍保護,一個歷史性的命題” “尋找青花磁的記憶” “昭蘇搶救發(fā)掘斯木塔斯古墓葬群” “踏雪尋訪瓊庫什臺村” “保護古籍,讓文化薪火相傳” “塔塔爾族刺繡∶盛開在衣角的花朵” “喀贊其∶在民俗文化里掘金”等三十余篇挖掘伊犁歷史文化的稿件,用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講述了各民族在伊犁的團結史和融合發(fā)展史。明確闡明∶新疆各民族整個中華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員,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推動力量,新疆地區(qū)各民族的發(fā)展也涉及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同時新疆各民族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歷經(jīng)滄桑、守望相助、休戚與共。各民族要相互了解、尊重、欣賞、包容、學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只有各民族真誠地“同甘苦,共患難,風雨同舟,同心協(xié)力”,和睦相處、和衷共濟,才能共同維護好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利益,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進程。
這組稿件明確闡明∶新疆各民族是中華大家族中與其他各民族血脈相連的兄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實現(xiàn)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中國夢;新疆各民族文化是生長于中華文明沃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維吾爾族青年肉孜阿吉勇救落水者獲贊譽” “冉江濤捐獻角膜感動身邊人” “伊犁女教師無私義舉為南京患者點燃希望——姜丹赴京捐獻造血干細胞返鄉(xiāng)” “各族村民勇救落水漢族婆媳” “愛心理發(fā)店里的曖心事” “社區(qū)積極募捐幫病重居民渡難關”等三十余篇稿件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和情感的認同,并堅持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心聚力。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穩(wěn)定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近年來,《伊犁日報》充分發(fā)揮文藝春風化人的作用。大力提倡有誠信、尊道德、講奉獻、重實干、求進取的新風貌、新姿態(tài)、新作為。
《伊犁日報》將進一步牢記黨報的使命與擔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方向,以中華文化認同為根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nèi)核,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為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