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山 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
在新時期,新型媒體如直播、頭條、快手、抖音等等形式大量涌現,使媒體傳播的速度、形式等方面發(fā)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變化,這是時代前進的產物,必須正視。傳統媒體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大趨勢,除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完善自身的同時,還要從保證新聞真實性、提高深度報道的力度、加強媒體創(chuàng)新等方面入手,在新媒體時代綻放新的生命力。
在新型媒體風起云涌的環(huán)境下,為獲得更大的關注度和商業(yè)價值,新媒體發(fā)布存在真實可靠性不足、浮夸膚淺等特點,從而失去新聞賴以生存的公信力。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努力保證其新聞的真實性,就成為保證其權威地位的關鍵。
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每一個傳統媒體人的首要職責,這是對社會公眾的負責,也是對傳統媒體負責,是創(chuàng)新性思維下傳統媒體有效轉型的底線。對于傳統媒體人來說,保證新聞信息的有效性,是新聞采編制作的源動力,因此,每一位傳統媒體人,都要在保有新聞信息眼光的同時,時刻堅守新聞的真實性。目前,在經濟發(fā)展以及文化對撞的情況下,新事物、新觀念、新思維不斷涌現。而面對這種紛繁復雜的態(tài)勢,傳統媒體人要主動提升自身的洞察力和新聞敏感度,保持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保持新聞的真實性;同時,對于新聞來源也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防被虛假新聞的經濟、社會取向沖昏頭腦。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必須面對在新聞廣度上處于劣勢的事實。那么,為了保證競爭中的優(yōu)勢,必須從新聞深度入手,深挖深度報道。繼央視眾多深度報道欄目推出后,各地傳統媒體也紛紛出臺自己的深度報道欄目,并占有大量受眾份額。這是新型媒體無法企及的優(yōu)勢。
(一)做好深度報道,采訪是前提,思考是關鍵。深度報道所以深,因其題材事實復雜,成因復雜。所以,記者的采訪調查必須要做細、做全。同時,在掌握大量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還要勤于思考,從中提煉出符合邏輯的理性脈絡,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進行展示,以引導受眾持續(xù)性的反思和情感追隨。要把受眾從事件的具體內容引向大的社會背景和更廣闊的時空中,以加強深度報道的厚度。深度報道的生命,在于其嚴謹的邏輯力量,用理性的思考去闡述精心選擇的新聞素材,讓受眾有所思索,有所感悟。因此,在調查中,注重理性思辯,提煉出事件表象下隱含的內在本質,并且,對這種內在的本質,以反思的態(tài)度回顧和總結,尤為重要。
(二)做好深度報道,手法要立體,形式要豐富。因事而異的表現手法,是將深度報道更好地展現給受眾的渠道。從目前來看,深度報道的表現手法包括紀實性、解釋性、透視性、評述性、連續(xù)性、系列性以及屬性綜合式、互補性組合式等等。但無論哪種形式,都強調科學運用,其目的都是增強深度報道的傳播效果,以達到廣度和深度的統一。因此,編輯記者要有全局觀念,把報道的事件作為一個整體加以分析,站在全局的高度展開橫向或縱向的思考,使報道全方位、立體化。同時,還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提煉出事件的真實情況,從而挖掘事物深刻內涵,提高報道的思想性和表現力。
目前,面對新型媒體的壓力,傳統媒體往往根據受眾關注的焦點而盲目跟風,造成了新聞發(fā)布在形式和內容上雷同,表現出單一化和粗俗化的現象,其效果不言自明。固守“老大”態(tài)勢,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的缺乏,是制約傳統媒體快速發(fā)展最關鍵的因素。
“新”是新聞的生命力。而傳統媒體常常因為固有的編輯采訪發(fā)布模式,犧牲了時間上的優(yōu)勢,使新聞變成了“舊聞”。因此,如何創(chuàng)新新的編審機制,克服“老牛拉破車”的作風,又能保證傳統媒體權威性不受傷害,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此外,新聞內容不新,也是制約傳統媒體生命力的因素之一。有些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的壓力,不能夠及時反思,反而把一些沒有新聞價值的東西冠以“深度報道”的名目反復咀嚼,這無疑也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
要想以創(chuàng)新保證傳統媒體的生命力。首先要發(fā)揮傳統媒體人員專業(yè)、經驗豐富的特點,將策劃放在新聞制作的首位。將新聞策劃融入到前期準備、到后期處理、到發(fā)布的每一個過程。此外,傳統媒體的創(chuàng)新,更要發(fā)揮集團優(yōu)勢,采取立體打法,以達到文字、聲音、影像三方面的統一,全范圍、全方位給受眾提供新聞源。
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所形成的壓力毋庸置疑。因此,傳統媒體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在角色定位上,都要不斷思考與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保證生命力,在新的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