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佳
(遼寧金融職業(y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和外國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高職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大部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的跨交際能力,應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比較明顯,教師可以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通過跨文化交際案例的講解、英文原聲電影的播放以及網絡元素下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引入,幫助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高職學生在學習期間更重視實際操作能力,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習英語這門課程,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通過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日常交流中避免一些文化上的沖突,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既包括最基本的學生品格(學習品格、人品、價值觀和世界觀等)培養(yǎng),同時也包括對學生社交品格、職業(yè)品格、道德品格、自身修養(yǎng)等的強化[1]。
雖然一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會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內容,講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自如地運用英語進行溝通,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案例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如: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開幕式在世界上引起轟動。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繼而讓學生展開探討:很多國家都舉辦過奧運會,為什么中國舉辦的北京奧運會和奧運會開幕式場面讓世界震驚?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引導他們從跨文化角度進行探討: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讓人驚嘆,從“擊缶的表演”可見其原因。在表演中,數千人的表演能夠做到整齊劃一,這一點可以從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理解來進行分析。中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強調的是“忘我”,為大義可以舍棄一切。擊缶表演的成功在于每個演員都能犧牲自己的時間,相互配合,為了國家和集體的榮譽,全力訓練。但對西方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在西方人的觀點中,個人的利益是擺在第一位的,他們普遍認為,如果連自己的利益都保護不好何談保護國家的利益。因此,大部分西方人不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完成自己不喜歡或者不想做的事情。通過這種跨文化交際案例的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由于時間、空間、地理和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對西方國家的了解來自于網絡、電視劇和電影等。英語教師可以引英文原聲電影進課堂,通過所習語言國家文化的原聲電影來幫助學生學習語言。雖然學生對于中文配音電影的喜愛程度相對較高,但在觀看英文電影時不應選擇中文配音版本,而應引入英文原聲電影。因為中文配音版本電影不能讓學生擺脫對母語的依賴性,不利于英語的學習。針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底子薄弱、基礎較差的現狀,教師在選擇電影時,可以選擇適當加入中文字幕的電影,但中文字幕的加入一定要有“度”,并不是要把整部電影的中文字幕全部呈現給學生,教師要把握好加入中文字幕的時間和內容,簡單的日常用語可以不加字幕,難以理解的俗語、俚語和文化現象等可以邊講解邊添加,讓學生邊聽英文原聲邊看字幕。英語原聲電影的引入,使學生既了解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又鍛煉了英語聽力。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英文原聲電影都適合在課堂上播放,電影選擇要有所取舍。教師應該選擇文化內涵比較豐富、內容積極向上的喜劇和正劇,比如《阿甘正傳》這部影片就非常適合在教學中播放。在這部影片中,講的是智商只有75分的阿甘努力奮斗取得成功的故事,影片同時簡單介紹了美國的近代歷史。教師在播放影片的過程中,應注意在一些橋段中講解當時的背景知識,比如,影片中關于肯尼迪被刺殺、越南戰(zhàn)爭、美國經歷的重大戰(zhàn)役、華盛頓反戰(zhàn)集會等事件,還有美國著名人物貓王、瑪麗蓮·夢露等的出現,還有美國和中國的乒乓外交,等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這些內容講解給學生,并將影片中體現的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內容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差異的內涵。通過這些,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更好地學習如何與外國人進行良好的語言溝通,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2]。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已經離不開網絡。目前,大部分高職學生都是攜帶手機進課堂,在聽課過程中也是手機不離身,在上課過程中玩手機、打游戲,成為“手機控”,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怎樣讓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課堂是高職英語教師面臨的問題之一。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運用網絡元素將跨文化交際知識引入英語課堂,讓網絡和手機成為授課的輔助工具。除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外,可以運用微課、慕課、班課等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也可以利用網絡元素布置任務和課后作業(yè),比如讓學生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師給定的相關文化背景,自己拍攝微視頻,通過微視頻展示自己對授課內容的理解。教師在講授一個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直接在課堂上通過網絡和手機進行資料的查找,分組討論,然后得出自己的結論,教師對學生的結論進行點評、分析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3]。
班課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形式。班課APP軟件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輔助工具,可以下載到智能手機上,教師通過這個軟件對學生進行管理,對教學內容進行把控,同時也對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進行了一定的控制。通過班課APP軟件,教師可以對授課內容進行設計、演示、講解、總結、布置、反饋等環(huán)節(jié)的管理與操作。還可以發(fā)布案例、素材、資料、音頻和視頻等相關信息,學生通過對這些信息的閱讀、討論、回答和測試獲取相應的經驗值,也就是分數,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經驗值考查學生課上和課后的學習情況。同樣,學 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問題,也可以通過班課APP軟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利用互聯網和手機等網絡元素,不僅為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實踐證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提升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高職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應注意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滲透,通過在高職英語課堂中跨文化交際的案例、英文原聲電影和網絡元素下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綜合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活躍課堂氣氛,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不斷提升自身人文素養(yǎng),在未來的工作崗位能真正適應全球化發(fā)展的需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