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麗
201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號)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靈魂課程?!盵1]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并時刻滲透德育,努力成為教學創(chuàng)新與德育并舉的多功能型教師。然而德育需要教師不斷的總結經驗,不斷地探索,不斷拓寬眼界和知識面,還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學生心目中成功的教師,才能成為創(chuàng)新型教師。
(一)借助信息技術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模塊化思想政治課堂。從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特殊性出發(fā),結合高職學生特點,通過泛雅課堂、移動新媒體或者網絡問卷調查等形式征集學生的主要困惑點和感興趣的問題,借助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對學生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同時將教學內容整合成“思想篇”、“道德篇”、“法律篇”三個模塊,根據教材四級目錄的特點,針對學生相關問題編制教案、制作課件、精選案例,在教學模塊的基礎上,采用專題的形式進行教學。
(二)借助網絡平臺、協(xié)調資源組織專兼職思想政治教師實現網絡集體備課。主要包括備教材、備教學目標、備教學方法、備教學資源、備練習、備作業(yè)等,重點要研究教與學的方法與策略。思想政治教師集體備課不僅節(jié)約了其備課時間,更重要的是可以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率。
(三)利用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嘗試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教師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音視頻等學習資料提前開放給學生,引導學生基于學習資料積極思考問題,帶著問題進課堂,嘗試“翻轉課堂”這種面對面補充答疑的前置學習方式。翻轉課堂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避免了傳統(tǒng)意義上師生交互空間的限制,更為關鍵的是教師更多地成為教學的指導者而非傳遞者時,可以讓教師同時去關注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個性特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
(四)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微課教學設計。根據高職學生實際需要恰當選題,在微課制作過程中教師要像拍電影一樣,把每一次課都當成自己的一部作品,教師在過程中承擔導演、編劇、演員等多種角色,精心編寫教案,制作課件,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堅持“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原則,打造短時、容量小、非結構化、切片化、方便、快捷、高效的微課教學內容。
(五)利用信息技術強化“網絡+作業(yè)展示”的實踐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內容與形式。一方面,師生可以通過讀經典、誦詩文、演小品、說觀點、講故事、演唱歌曲、拍攝微電影、繪制經典畫、學習交流會、辯論賽、講課比賽、新聞搜集等方式進行互動體驗式教學。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參加黨團組織活動、學生社團活動、春運志愿者活動、和諧班級文明寢室創(chuàng)建活動、傳統(tǒng)文化沙龍活動、社會調查等校內外實踐活動實現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目標,旨在論證“網絡+作業(yè)展示”的實踐教學模式效果。
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教學過程管理要以設計課堂管理規(guī)則、實施課堂管理規(guī)則、反思修改課堂管理規(guī)則為原則,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需要進行過程管理。嘗試將信息技術手段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等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比研究管理效果。
(一)課前通過掃二維碼對學生進行出勤管理。針對思想政治課中班授課的現實,為了保證學生實際出勤,利用包含了學生姓名、班級、專業(yè)、學號、照片等信息生成的二維碼進行考核,上課前學生只要一一掃描二維碼,簽到信息就會存儲到電腦里,這樣獲取的學生出勤的情況相對比較精準。
(二)課中通過設計課堂小測驗讓學生更好地記住知識點。教師長時間灌輸講解,學生相對比較容易走神。如果設計相關做題的壓力,學生會花更多的精力在聽課上,因為如果不保持注意力,一些題目就不會做。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通過點擊手機,完成課堂小測,教師再對小測情況進行分析。
(三)課間學生可以通過發(fā)送微彈幕,給老師留言活躍氣氛。教師依據同學發(fā)送的微彈幕內容(不懂問題、關注問題等),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節(jié)奏。這種方式不僅探索了教學新方式、新路徑,而且讓教師對課堂教學秩序進行有效把控,能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同時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
(四)課后通過學生提交或者點擊預留作業(yè)對學生進行課后監(jiān)控。讓學生在課后通過點擊完成相關教學視頻、課件、通過在線討論等教學任務,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狀態(tài)一目了然進行宏觀掌握。
(一)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試卷考核融合。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無紙化、多樣化考核,改變學院思想政治課理論試卷考核過程中“千人一卷”的現實,并及時更新題庫資料,將教學過程考核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到最終考核評價體系中,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能力等進行綜合性分析,考核目標旨在突破時間、空間局限,提高考評效率,增強考評效果,切實提高整個考評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相融合。通過對比研究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融合前后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等多渠道客觀評價教學效果。總結教學改革經驗,發(fā)現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典型問題,為進一步強化教學改革奠定必要基礎。
總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學習并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強科研意識和改革意識,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積極建設優(yōu)質課程、精品課程,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爭做教學改革和教書育人的示范者,只有這樣才能把成為面向未來,敢于直視未來,拿捏未來,預測未來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