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策略黃乒乒
溫州市樂清蒲岐鎮(zhèn)第二小學 浙江溫州 325000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低年級學生要認識 1600—1800個常用漢字,并且要會寫800—1000個漢字。如果分解到部編版新教材的每一篇課文中去,以一上孩子為例,幾乎每一課都要認識十幾個生字新詞。這對小學低段的絕大部分學生來講,不僅不容易而且非常難。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語文知識,他們正處于好玩、好動的時期,上課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并且對枯燥呆板的識字教學沒有任何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不在識字教學技巧方面下功夫,在孩子眼中,內(nèi)涵豐富的漢字恐怕只會像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孩子們打不起精神學習,甚至一說要學習漢字,還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這樣的情況肯定會降低識字教學的教學質(zhì)量,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教育界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課程與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使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深深感到識字教學的重要性與其中所存在的問題。要想使識字教學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一線教師必須改進、豐富教學方法。俗語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我們正是要引導學生找到更多通向識字大門的“羅馬通道”,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毙W生的特點之一就是想象力豐富,思維十分靈活,由此,老師在進行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借助小學生這一突出的特點去教學,老師在教學漢字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形象的知識點,放飛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去觀察漢字、聯(lián)想漢字。這里所說的想象有很多形式,第一種,思維想象。例如我在教學“水、火、木”這幾個漢字的時候,為了加強對“捺”的寫法指導,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捺”就好像是滑梯,太直或翹尾或長尾都不能順暢的滑下去,而最為規(guī)范的寫法才能順利滑下去。學生在形象的聯(lián)想中,掌握正確的寫法。第二種,故事想象。其實多數(shù)漢字是比較形象的,每個漢字都可以創(chuàng)設或者借助一個獨特的故事。由此,老師在教學漢字的時候要充分放飛學生的想象力,以不斷提升學生的識字印象。
小學生對游戲是沒有抵抗力的,尤其是小學低段學生都非常喜歡游戲。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如果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游戲,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積極參加。第一,老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課前制作生字卡片并涂上顏色,老師還可以根據(jù)實際的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配相應的圖片與拼音卡片。第二,經(jīng)?!敖巧Q”。一種奇怪又有趣的現(xiàn)象,不管學生多么崇拜和喜歡你,只要請某個孩子走上講臺,當小老師,那他的忠實聽眾一定比你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時候的有效學習和有效聽講,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在識字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種倦怠時,可以馬上請個小老師來講一講,哪怕他只是拿著教鞭帶讀生字,效果也比老師好得多。但不管我們選用什么游戲輔助識字教學,都要記住一點,不要過于熱鬧而流于嬉鬧,所以游戲也是需要篩選的,不能過于頻繁和密集。低段孩子的課堂確實需要趣味性,但是切不可主次顛倒。
識字不僅是一種學習任務,更是一種生活常態(tài),所以識字需要生活化,或者說要發(fā)現(xiàn)識字的“煙火氣”,要接地氣。因此,要想提升識字教學質(zhì)量,密切聯(lián)系生活是必須的。第一,精心為學生構(gòu)建生活化的識字情景,在教學漢字的筆畫、筆順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漢字構(gòu)造的認識,與此同時要加深學生對漢字深刻含義的理解。第二,生活是需要觀察的,生活中的漢字更是識字的好源頭,所以要留住并利用好除了課堂以外出現(xiàn)的識字機會。老師要讓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廣告、商標上的文字,猜想它們的含義,不懂的可以問大人;還可以將這些漢字請進課堂,制作識字報便是很好的一種方法,既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又督促孩子自主識字,更是提高孩子審美的一種途徑。
情境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法,在識字教學中同樣實用,為學生建立合適的教學情境能夠促進理想教學效果的達成。但是,構(gòu)建情境時一定要考慮情境在整個課堂中的完整性,創(chuàng)設一個小情境是比較簡單的,創(chuàng)設一個從頭至尾完整的情境很難但很有必要。
低段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新者,他們學習漢字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并且樂此不疲地去學習生字,在得到肯定時會非常開心,并會用更高的熱情、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新方法。老師要尊重每一名學生,相信學生能學好漢字,不要強迫學生用統(tǒng)一的方法去學習,而是要鼓勵學生自主識字。
總之,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又殊途同歸的。作為老師只要肯下功夫,不斷探究多樣高效的教學策略,就能到達識字教學的“羅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