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曹文山 制圖|曹文山 李雨瀟 編輯|任紅
①1-9為9間房屋的標注。1為堂屋,稱為井;3為內(nèi)室,平時儲物,老人去世時,會在此屋內(nèi)挖坑存放;4為糧倉,分為不同的小格,存放各種糧食,同時也會喂養(yǎng)蜜蜂;8為廚房,但僅是為了煮牲口食料,其余皆稱為內(nèi)室。
②第5、9兩間應是上下兩層,但此屋在28年前拆去了樓層上部分。
③第10、11、12、13處的榫頭是從門以上才開始銜接。
④第14處榫頭的連結(jié)方法是先將一圓木摳成水槽狀,內(nèi)稍寬口窄,然后將木榫頭依次嵌入其中,上部直頂房梁壓穩(wěn)。⑤九道門都是從第二根木頭開始,普米族語稱為“給迪擬在”。高約140公分,寬約80公分。
按:該房屋在28年前經(jīng)過重新翻動,有些朽木被裁掉,造成了現(xiàn)在這樣多個地方尺寸不一。例如第15和16處。根據(jù)老人的講述,房屋標準的尺寸應該是9米闊,9米長。也有老人講,堂屋的尺寸就應該是8X9米,整棟屋子就更寬大了。
普米族傳統(tǒng)古建筑,普米族語稱為“金媽給座”,意思是母親住的九間屋子。原在普米族聚居區(qū)較為普遍,現(xiàn)在普米族聚居區(qū)內(nèi)保存很少。在寧蒗縣紅橋鄉(xiāng)的大水溝村委會上拉垮村,90年代末還有7戶人家有這種老式房屋,僅去年就被改造了兩所。
在寧蒗地區(qū)的普米族是元代隨軍征戰(zhàn)遷至此的,距今約800多年歷史,但中間詳細記載資料甚少。在明《滇志·卷三》載“黃瓜北四亭達江邊,金江北渡有三:一由賓川渡江至北勝、蒗渠,可通鹽井衛(wèi)、地屬番夷,不可行”可知元明時期這一地區(qū)有普米先民居住。在拉垮村,已經(jīng)無人能講述遷來何時,但這次我們調(diào)查的古建筑已有7代人居住過,保守估計應在170多年以前,即清道光年間即定居于此。拉垮村居于兩個山系中間,村中有河流穿過,河谷開闊,兩岸青山林木茂盛,水源豐富,風景優(yōu)美,通往瀘沽湖的公路就從村旁通過。
根據(jù)普米族的傳說,九弟兄居住同一屋,齊心治家,一房內(nèi)分九室(也有十三室的),這是普米族父系家庭的體現(xiàn),也是普米族家庭團結(jié)興旺的象征,在當時條件下,這種生活模式有利于分工協(xié)作,抵御外侮,同時有效地減少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司稅賦,客觀上又避免了因分家而帶來的對木材和土地的消耗。這種一房九間的建筑模式是普米族最認同的,有民族傳說根據(jù)的,也是能體現(xiàn)普米族對居住理念的一種理解。
關(guān)于此幢房屋的建造程序,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根據(jù)現(xiàn)在普米族人建房的規(guī)矩,一般有以下程序(參照陳紅光先生的《普米族風情》)。
首先要請韓規(guī)或懂古規(guī)的普米老人測算并選擇地基。會采用稱土或觀向陽向背等因素確定。地基以林茂、光足、水潔、靠山為最佳。地基選定后,要燒香祭神祭祖,祭拜山神等,向祖先稟明未來的居所已遷至這里,同時日常的祭拜已遷至此,希望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等。動土的日子很是講究,挖上幾鋤就算是開工了,同時請村里青年幫忙上山伐建房用的木料。
伐木料前,要請韓規(guī)念“建房經(jīng)”,經(jīng)文內(nèi)容多半敘述的是普米族傳統(tǒng)建房的古規(guī)矩,如地基如何找,木料如何砍,以及先砍哪一根等。
①A處是在火塘四周搭架覆木板,可以防潮,這也是普米族的傳統(tǒng),普米族語稱為“夠流”。
②在B處立一個長柜,分三層,許多小閣,置放茶鹽酒壺等,老人在火塘邊聊天方便取用。
③C處為一個高80厘米左右的一個上通鋪,中間設(shè)有火塘,火塘靠南上方有一神柜,稱為“司吐”。有大的活動時,客人一般坐上火鋪,平時也可置床供人睡。
④D處為一木樁,高出上火鋪50厘米,用來放置燈、火把等,普米族語稱為“夏當”。
⑤E為柱子,在普米族家庭中,一般不分男女柱,比較傳統(tǒng)的房屋只有一根柱子。
⑥祖母閣床高80厘米,是用四塊木板做成的。把建房的整個過程敘述得一清二楚?,F(xiàn)在多是在家舉行這一儀式,招待幫忙的人,一并隆重地將祭祀儀式的重點放在建房的主題。然后村中的小伙子就按照“建房經(jīng)”中的敘述過程去伐木料。木料多選擇桿直無疤痕,直徑在20公分左右的松原木,大約需要砍好188根長6.2米的原木和288根3.5米左右的原木。木料需放在山上晾曬數(shù)月,待曬至七八成干后,邀請村中男子,把木料一根根拖運至家中,按長短前后左右的用料程序堆放起來,然后請來木匠師傅砍垛。
普米族非常敬重工匠藝人,把工匠藝人奉為上賓,煙酒佳肴招待,從不惡語中傷或當作小工隨意指使,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對工匠藝人的敬重,而且也是取悅于對方,使之盡其所能為自己修好房屋,使之美觀牢靠;同時也有另一層忌諱,說若是惹怒了木匠師傅,在砍垛木料時,他會在不引人注意的隱蔽處放上一些人骨、狗毛或其他不潔之物,使其家運不順,災難頻繁,新蓋的房屋無端鳴響,使家人惶惶不可終日等,因而對工藝匠人倍加尊崇敬重。
在砍垛木料時,第一斧先由主匠大師傅砍下,并按木楞房的前后左右大小尺寸放線定尺,砍下碼子,標上記號,然后由小師傅根據(jù)大師傅的定線尺碼一根根將原木修飾一新,再將已修飾好的原木兩頭各砍下一個卡口,使在按井字形一層層摞垛時,每根原木都能互相咬合卡牢,不至于摞疊至一半時,四下滾動,散架。到晚上休工時必須用碎木塊蓋住卡口,不然天神會嫉妒。
在修飾木楞并砍下卡口時,首先砍垛安放在房門東面的第一根木料,然后按順時針方向?qū)⒁桓拘揎椶B。摞疊至第2層時要留下房門的位置,如果是正房,除留下正門外,還要在后方開一道通往糧倉的側(cè)門,此門稍小于正門。留下門口并安放好門框后又繼續(xù)壘疊,壘疊至第27圈時,由東向北加放兩根橫擔,用以產(chǎn)生內(nèi)抗力,同時也用作日后搭放雜物,或烘烤糧食之用。再往上摞疊至30圈左右,就開始在正房里立下天柱。此天柱粗壯高大,與其它木柱有所不同,外觀修飾細膩,光滑雪亮。普米族認為此天柱是祖先神靈之所在,也標志著一家人興衰,因而立此柱時須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邀集親友共慶立柱儀式。先將天柱的頂梁榫槽內(nèi)裝上銀元珠寶之類,然后在頂部懸掛一張印有大草藏文祭語的紅布經(jīng)幡或數(shù)根紅布條以及五谷雜糧等,便開始立柱,必須在天亮時開始立,不到太陽出山時就將柱子立定。有的立柱是雙柱,但雙柱也必須是同一棵樹分為兩段,不能用兩棵樹。
普米族古屋內(nèi)部陳設(shè) 攝影/黎明
立好天柱后便開始封頂。屋頂皆為“人”字形,上面均用四尺長,兩尺寬的木板當瓦覆蓋,俗稱“黃板”。黃板選擇粗大原木手工破開,如今此已絕跡。
普米族的住宅平面布局以正房為主向,再布設(shè)經(jīng)堂、廂房、門樓組合為院落。正房是一家人生活的核心部分,是全家人飲食待客、議事的場所,普米族語稱為“井”。
正室靠北一方設(shè)火塘?;鹛了闹茕佋O(shè)木地板,一家人圍火塘而坐,長者在上,幼者在下,不得亂坐?;鹛辽戏皆O(shè)神龕,神龕靠壁上有一塊泥塑或紙繪畫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元寶及五谷水果等。普米語稱“宗巴拉”,其意為灶神。舉凡年節(jié)、婚喪、過繼養(yǎng)子或成丁禮以及飯前,都須向“宗巴拉”祭祀。在正房靠門南側(cè)一角設(shè)有高臺灶,逢年過節(jié)和婚喪吉慶,均要在此生火煮飯,平時則在火塘四周墊上皮氈和毛制毯子用來招待客人和住宿等。
普米族信仰藏傳佛和韓規(guī)教,無論家庭貧富,均設(shè)經(jīng)堂。經(jīng)堂外古式格扇木雕,堂內(nèi)四壁及天花板上皆繪有彩云及各種宗教傳說圖案,其構(gòu)圖多以紅、黃、藍三色為基調(diào),再輔之以種種鮮艷色彩,然后描繪出各種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等,構(gòu)圖生動明快、栩栩如生。
普米族選擇居所,多以風水為本,選擇和諧的環(huán)境,并將莊重與秀逸融注于自然之中。那古樸的院落、縱橫交錯的木楞房、開合變通的鄰居小巷以及那蔥蔥郁郁的果樹、青松合于一體,傾注了這個民族對大自然的尊崇和依戀,留下了這個游牧民族從遠古走來的跚跚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