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張得才,寇小兵,陳 坤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江蘇 揚州 225101)
超外差接收前端在當今的雷達、通信、導航、遙控和電子戰(zhàn)等諸多領域系統(tǒng)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接收前端通過天線將外界電磁波頻譜接收下來后,通過變頻將信號搬移到頻率較低的中頻后,再進行數(shù)字信號處理。超外差接收前端是接收系統(tǒng)的關鍵部件,其性能的優(yōu)越性對整個系統(tǒng)性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2-4]。本文介紹了一種高集成度的超寬帶超外差接收前端,在射頻前端利用預選濾波器組對0.38~40 GHz頻段進行合理劃分,同時采用變頻模式將分段的射頻信號搬移到6~18 GHz頻段內(nèi),通過共享6~18 GHz變頻通道來完成頻譜搬移。另外,在接收前端中采用多功能芯片,多功能芯片集成了混頻器、倍頻器、低噪聲放大器以及開關,極大程度上滿足了接收前端的高集成度要求。本超外差接收前端體積小,集成度高,性能優(yōu)越,可靠性高,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超寬帶超外差接收前端的主要技術指標要求如表1所示。由于0.38~40 GHz頻段范圍覆蓋了上百個倍頻程,不能直接變換到中頻。如果直接變頻,存在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鏡像頻率的干擾,即使進行頻率分段處理,由于信號和本振頻率都很低,那么很容易形成虛假信號干擾。因此這個頻段 信號的處理思路是:首先將信號通過開關濾波器組進行分選,避免產(chǎn)生虛假分量,分段后的信號分別與各自通道內(nèi)的本振信號進行多次混頻,將信號下變到中頻。根據(jù)這個思路將超外差接收前端分為兩部分:射頻預選部分和下變頻部分。
表1 超寬帶超外差接收前端的主要技術指標
如圖1中射頻預選部分示意圖所示,通過天線將信號接收進來,通過開關將信號分為5段:0.38~2 GHz、2~6 GHz、6~18 GHz、18~30 GHz和30~40 GHz。在微波和毫米波頻率范圍內(nèi),為了獲得高性能的鏡頻抑制能力以及更好的鄰道選擇性,通常使用二次變頻超外差接收前端,通過兩級混頻將信號從載波頻率下變頻到基帶中頻。二次變頻超外差接收前端的基本原理是:第1級變頻將信號搬移至更高的頻段,從而獲得高性能的鏡頻抑制能力;接著第2級變頻將信號搬移至較低的中頻上,通過窄帶濾波器濾除鄰道信號,從而獲得較好的信道選擇性。
圖1 射頻預選部分示意圖
然而本接收前端有5個通道,這就意味著變頻方案至少需要10個本振源,不僅成本大幅增加,空間排布上也會非常繁冗,無法滿足小型化設計。為了簡化變頻方案以及縮小接收前端體積,在此提出共享本振源和下變頻通道方案,總體思路為:除6~18 GHz外,其余4段信號全部通過共享同一個本振信號完成變頻,將頻譜搬移至6~18 GHz頻段內(nèi);再通過開關將幾路信號依次切換至同一個下變頻通道內(nèi),通過二次變頻獲得較低的中頻。
如圖1所示,除6~18 GHz頻段外,其余4段信號通過同一個本振信號12 GHz完成頻譜搬移,方案如下:0.38~2 GHz頻段經(jīng)過放大和開關濾波器組后,與本振信號12 GHz混頻至12.38~14 GHz;2~6 GHz頻段經(jīng)過放大和開關濾波器組后,與本振信號12 GHz混頻至14~18 GHz;18~30 GHz經(jīng)過放大及濾波后,與本振信號36 GHz(12 GHz的3倍頻)混頻至6~18 GHz;30~40 GHz經(jīng)過放大及濾波后,與本振信號24 GHz(12 GHz的二倍頻)混頻至6~16 GHz。上述通道混頻后需采用帶通濾波器過濾不需要的射頻泄露信號、本振泄露信號以及鏡頻信號。而6~18 GHz頻段經(jīng)過放大和開關濾波器組后直接輸出。至此,0.38~40 GHz通過分段混頻,頻譜全部搬移到6~18 GHz頻段上,接著再通過共享6~18 GHz變頻通道完成下變頻。因此,0.38~40 GHz寬帶信號只通過一個12 GHz本振源就可以完成頻譜搬移,極大程度地節(jié)省了設計成本,也滿足了小型化設計。通過計算軟件可得到各通道的混頻雜散分布,如表2所示。落入6~18 GHz頻帶內(nèi)或近邊帶的雜散信號均為高階組合,可以靠混頻器的抑制度來確保雜散指標。
表2 落入6~18 GHz頻帶內(nèi)或近邊帶的雜散信號
0.38~40 GHz通過分段混頻后,都被搬移到6~18 GHz頻段上。如圖2中6~18 GHz變頻通道原理圖所示,射頻輸入通過單刀五擲開關,將5路信號都切入6~18 GHz變頻通道中。變頻通道主要包含3個部分:開關預選濾波單元、混頻單元以及中頻單元。開關預選單元將6~18 GHz分為2段進行濾波,在進入混頻前,經(jīng)過一級數(shù)控衰減完成通道幅度均衡。各路信號完成預選濾波后輸入混頻單元,6~18 GHz變頻通道中的變頻單元主要由2級多功能芯片組成:第1級多功能芯片中集成了混頻、倍頻器、毫米波開關、帶通濾波器和毫米波放大器;第2級多功能芯片中集成了毫米波開關、混頻器和倍頻器。多功能芯片具有級間匹配好、集成度高、一致性好的優(yōu)點。
圖2 6~18 GHz變頻通道原理圖
第1級多功能芯片中本振源信號為16~20 GHz,經(jīng)過二倍頻器得到32~40 GHz本振信號,該信號與6~18 GHz混頻得到2路高中頻信號27~28 GHz和21.5~22.5 GHz。2路高中頻信號分別經(jīng)過帶通濾波器,過濾不需要的射頻泄露信號、本振泄露信號以及鏡頻信號。通過計算軟件可得到混頻雜散分布,如表3所示,落入一中頻帶內(nèi)或近邊帶的雜散信號均為高階組合,可以靠混頻器的抑制度來確保雜散指標。
表3 落入一中頻帶內(nèi)或近邊帶的雜散信號
第2級多功能芯片中本振源信號分別為14.65 GHz和11.9 GHz,經(jīng)過二倍頻器得到29.3 GHz和23.8 GHz本振信號,本振信號分別與2路高中頻信號混頻得到中頻信號1.3~2.3 GHz。通過計算軟件可得到混頻雜散分布,如表4所示,沒有雜散信號落入二中頻帶內(nèi)或近邊帶。
表4 落入一中頻帶內(nèi)或近邊帶的雜散信號
中頻單元主要由中頻電路、濾波器、放大器、溫補衰減器以及均衡器、帶寬選擇濾波器組等組成。在中頻電路中用濾波器抑制射頻泄露和本振泄露,中頻信號經(jīng)雜散過濾后進入放大器。在中頻通道中越靠前的位置,其信號的功率電平越低,因此需要高增益的放大器,所以對于前級放大器而言,增益是其首要問題;在通道的后端,因為信號經(jīng)過前級放大器的放大,所以信號的功率電平比較高,為了保證通道的線性度,所以選取器件時后級放大器要選取 1 dB 壓縮點比較高的器件。在電路通過溫補衰減器來補償高低溫下增益波動,從而獲得較好的全溫下增益波動;在電路中通過均衡器來調(diào)節(jié)中頻帶寬內(nèi)的增益平坦度。
信號最終進入帶寬選擇濾波器組。接收前端的最小輸入信號功率由最小可檢測信號決定,最小可檢測信號Smin[5]為:
Smin=-114 dBm/MHz+10lgWB+FN+RS/N
(1)
式中:-114 dBm/MHz為噪聲基底;WB為信號帶寬;FN為噪聲系數(shù);RS/R為最小信噪比(通常為3 dB)。
如表5中所示,1 000 MHz輸出帶寬對應的Smin為-69 dBm,而20 MHz輸出帶寬對應的Smin為-86 dBm,通過切換帶寬大幅度提升Smin檢測能力。
表5 最小可檢測信號Smin計算
采用頻譜儀,噪聲系數(shù)分析儀以及矢量網(wǎng)絡分析儀等儀表設備對接收前端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表6所示,均滿足指標要求。
表6 最終測試數(shù)據(jù)
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小型化,對接收前端中的電壓轉換、穩(wěn)定、加電時序保護等電路采用電源芯片集成管理技術,集成在80 mm×40 mm的電源穩(wěn)壓模塊中。接收前端實物照片如圖3所示,6U插盒中裝配了射頻預選模塊、本振源模塊、6~18 GHz下變頻通道和電源穩(wěn)壓模塊。
本文介紹了一種超寬帶超外差接收前端,對該前端做了詳細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設計方案,同時對設計中的關鍵因素進行理論計算。為實現(xiàn)超寬帶接收特性,不僅通過共享本振信號實現(xiàn)了多個頻段的統(tǒng)一,還通過共享下變頻通道實現(xiàn)了多個變頻通道
圖3 超寬帶超外差接收前端實物圖
的整合,從而滿足了不同頻段上的變頻需要。由于本振源和下變頻通道數(shù)量大大減少,因此裝配和調(diào)試工作量也大幅降低。超寬帶超外差接收前端的實用性和可靠性都比較強,因此有理由相信未來在其它超寬帶微波接收系統(tǒng)中會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