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何謂有生命的課堂?簡而言之,就是有活力、學生參與度高、生成效果好的課堂。在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情況下,教師更要轉變理念,探索新的模式,以便助力有生命的語文課堂生成。本文結合實際,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淺析構建生命課堂的策略。
科技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同樣,課堂教學也在進步。教師要及時轉換理念,大膽運用現(xiàn)代教學設備,這不僅可以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而且還能使教學內(nèi)容從抽象變得具體,從枯燥變得生動,繼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欲望,讓課堂充滿活力。不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針對教學設備的運用,教師要把握分寸,正確認識現(xiàn)代教學設備的作用,不能沖淡主題,純粹為了運用而運用,結果導致課堂只有“熱鬧”,沒有實效。小學生思維較為直接具體,教材編者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材中穿插大量插圖,其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助力他們理解課文內(nèi)容。但圖片是靜止的,學生的感受不深。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靜止轉為動態(tài),讓內(nèi)容更加豐富。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這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荷塘景色,通過呈現(xiàn)三個動畫片段,將課文內(nèi)容進行演示。這樣可以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也能讓課堂更加有趣,助力精彩生成。這樣不僅讓課堂顯得生動有趣,而且還可以實現(xiàn)學生輕松理解文本的目的。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樣也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如果教師按統(tǒng)一要求、進度進行教學,必然很難兼顧到所有學生。因而最好的策略就是實施分層教學,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模板,以便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課堂呈現(xiàn)個性,彰顯生命活力,而且還能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首先在問題設置上,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進行設計,以便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不會叫的狗》這一課,其語文要素是培養(yǎng)學生猜讀的能力。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如在導入階段,可以針對成績較為滯后的學生,圍繞生活中的現(xiàn)象進行提問:“你們在生活中養(yǎng)過狗嗎?它會不會叫呢?”針對成績一般的學生,可以圍繞課文題目進行提問,引導其進行猜想:“狗都是會叫的,但課文題目卻是‘不會叫的狗,想一想,說說狗為什么不會叫?”針對成績較為拔尖的學生,可以圍繞課文內(nèi)容進行提問:“狗除了學會文中的聲音外,還可能學會什么叫聲?”
除此之外,教師對課堂練習也要進行分層與階梯式布置,以便逐步深入,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生活大語文,語文小生活。語文學科是為生活服務的,因而生活才是教育的最終歸宿。教師要有大語文觀,跳出教材,立足學生生活,并將其有效整合,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讓課堂充滿活力。這不僅是當前語文課堂發(fā)展的趨勢,也是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體驗快樂語文的最佳途徑。
相對而言,教材內(nèi)容較為抽象,離學生生活相差甚遠。小學生具有想象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將生活元素整合到教材之中,將抽象內(nèi)容化為具體,助力學生理解的同時,也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提升課堂實效,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chǎn)生共鳴,自然而然地受到靈魂的陶冶。
主張課堂生活化,除了要有對生活的敏銳感受,還要盡可能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產(chǎn)生一種心靈共鳴。教師要善于將生活拓展成語文教學的場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比如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田家四季歌》,教師可以讓有條件的家庭,提前一周帶孩子到農(nóng)村田野去感受秋天的景色;或借助看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喚醒他們的生活體驗,感知田野一年四季的變化。在課后可以通過朗誦、背誦、表演等方式進行鞏固理解,在實現(xiàn)課堂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同時,也讓教學充滿生命力。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是教師的,也是學生的。要真正構建生命課堂,必然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因此教師要轉變理念,主動退居幕后,搭建平臺,創(chuàng)設情境,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