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藝昕
無論教育如何“現代”,都別漏掉一點:培養(yǎng)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懷和風物記憶上,做一個有“祖”的人。(選自《作文與考試》高中版2018年30期《做個有“祖”的人》)
曾有一個老師在上課時問我們:“你們應該都知道自己父親的,知道自己祖父的名字,可你們有誰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我們面面相覷,的確,我們并不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對于身世的疏離和陌生。這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如果在古代,我們或許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因為在當時,考生不僅要在考卷上填上自己的個人信息,還要填寫自己的曾祖、祖父和父親的姓名以及履歷。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丟失了傳統(tǒng),似乎都成了沒有“祖”的人。
國家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現代化過程中,我們付出了很多代價,除了與其他國家類似的環(huán)境代價以外,我們還付出了一項有關于“傳統(tǒng)與身世”的代價。我們曾在一個時間段內認為傳統(tǒng)就是落后、愚昧、腐朽的,應當摒棄,于是,我們與自己的“曾經”漸行漸遠了。不明“來歷”,人生征途走得再美好也是失掉“完整性”的,我們這些不明“身世”的人,皆需要為自己的這段歷史“補課”。
面對當下“身份感”的危機,教育理應肩負起這個責任,教育需要彌補“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上的缺失,讓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真正與其修養(yǎng)成正比。當今很多人,有“文化”不一定有“文明”,擁有高學歷卻沒有修養(yǎng)的人比比皆是。也許扭轉這類現象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讓教育賦有溫度”。
我身邊有一位同學雙目失明,有一次,我在不經意間發(fā)現他隨身攜帶著一面小鏡子,這讓我頗為意外。他從和我說話的語氣中聽出了我的好奇,告訴我:“我是要帶鏡子的,假如有一天我能夠重獲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不是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是年輕帥氣的自己。”我們缺的就是這面鏡子,“身世感”就是我們的鏡子,距離傳統(tǒng)太遠,我們難以看清自己的身世,當真的有那么一天,我們靠近傳統(tǒng),必然會在這面鏡子中看清最美的自己。
當下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就在于要幫助這個時代的人們找回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偷走的故事”,其途徑就是協(xié)調“文化教育”與“文明教育”之間的關系。 喚醒文明,才能讓“被教育者”甚至“教育者”真正成為有“祖”的人。
有“祖”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