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琳
在復習備考過程中,綱領性文件是我們首要的關注點,即充分結合考試大綱,剖析高考真題,將有助于高效利用和落實好每節(jié)復習備考課。
一、從綱領性文件中受到啟發(fā)、指引
第一,比較和分析近三年的全國卷,發(fā)現題目設置是穩(wěn)中有創(chuàng)新,題型均為組合式的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但在設問、考查方向和題號設置中略有不同;考點的設置雖每年均有小調整,但基本的模塊均為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這四本必修。
第二,關注高考考試大綱。如2018年的考綱深化了“一體四層四翼”,指出高考需要考查學生的必備知識、運用知識的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觀四個方面,也明確了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這一核心功能,為復習備考明確了方向。
二、從備考實踐中探尋策略
死記硬背知識點是不足以應對高考的。學生需要對各知識點深入理解與剖析,掌握知識點間的邏輯聯系,在解題時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庫,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答題技巧。如:選擇題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懂情景和設問,還要對每一個選項加以判斷,這樣才能選出正確答案;而材料分析題,除要求學生須準確運用知識點和術語外,更考查學生綜合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
為更好地找準破題點,實現題目的正確解答,我認為在高三復習備考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立足教材,打好基礎。
能力的提升與考查需要有基礎知識作為載體,雖說高考的考查不能只依靠記憶,但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解題時也難以下手。因此,在復習過程中,立足教材,打好基礎是首要的一步。必須以教材為基點,構建知識網絡,重點把握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
若把這個過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來分析:在課前,要求學生提前對授課內容進行預習,提出疑問,使復習課更具針對性;課中,教師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細致講解,并適當地進行延伸,避免學生錯誤理解;課后,引導學生掌握與考點關聯的知識,通過適當訓練、講評回歸課本,重點梳理各個模塊的主干知識,串聯、架構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使知識點系統(tǒng)化、明晰化、精確化。
2.擺脫模板,實現解題能力的提升。
不少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熟記了知識點,在試卷上把相應的知識點寫出來就可以了。其實,在整個復習備考過程中,我們應在學生能全面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審題、解題、答題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后作業(yè)和檢測考試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做選擇題時要注意題目或選項所涉及的概念或理論觀點表達得是否準確,所選的選項是否與材料立足點相契合。
做材料題時,首先,要認真閱讀題目,明確題目要求,找準出題者的立意,圈出設問中的關鍵詞眼。其次,仔細推敲材料,篩選和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從設問出發(fā),分析材料的內涵,結合材料中的概念解釋或所舉例子,正確分析設問。最后,充分調用自己的知識庫,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原理對材料信息進行比較和分析,生成答案。
3.關注社會現實,緊跟時政熱點。
學習理論是為了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實際,而思想政治是一門時效性較強的學科。時政熱點作為考試題目設置情景的必備材料,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載體。并且,在答題過程中,也需要適當運用時政術語。因此,在復習課中,適當結合生活和時政進行擴展也是一項重要內容。
在復習課中,應引導學生把眼界放寬,要走出課堂,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世界,對重大社會熱點問題,要引導學生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做到宏觀把握、微觀切入。從宏觀看,應了解社會熱點問題的前因后果,以及對今后的影響;從微觀看,要找準切入點,運用相關知識點加以分析。通過此舉,引導考生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探究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從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提高政治敏感度,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進而落實素質教育。
學習知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持之以恒。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備考時不可急躁冒進、紙上談兵,應與時俱進,并充分結合實際,針對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改良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