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利
諸暨市陶朱街道中心幼兒園 浙江紹興 311816
我們知道,當今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yè)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在幼兒教育中,信息技術已經得到了十分廣泛的運用。多媒體與幼兒教育的緊密結合確實有很多優(yōu)點,比如能營造了良好的立體教育環(huán)境,對提高教育趣味性、生活性、創(chuàng)造性、交互性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信息技術融合運用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幼兒身心的發(fā)展,過多的依賴信息技術的問題。因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在此談談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對策。
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能一改過去老師只用語言描述事物的枯燥乏味,也能為幼兒提供更為豐富、廣闊的視野,從而使幼兒感受到的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教師在結合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巧妙的整合各種資源,讓知識的導入與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變的更加自然。例如在開展“整理小書包”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播放《寶寶愛整理》等兒歌的動畫,讓孩子們對整理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教師再切入問題:“小朋友們,你們認為整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呢?”這樣能讓孩子們能夠聯系自己的實踐生活,更為全面地認識到整理的重要性。然后再詢問小朋友:“你平時整理過自己的房間或者是書包嗎?你是怎樣整理的呢?”最后再播放課前錄好的小視頻,告訴小朋友如何整理自己物品的簡答方法。這樣的教學,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學習熱情,還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率。
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多事物只憑老師的語言描述,是很讓幼兒理解的。多媒體集聲、光、電一體,有很強的視聽效果,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從而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與直觀性。例如在開展數學小活動“一寸蟲”的過程中,極容易出現幼兒不理解“測量”的概念,難以走入教育情境的問題。對此,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方式,讓孩子們觀看生活中的尺子、身高測量表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讓孩子們對測量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此時老師可以再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每一位孩子提供不同鳥類的測量操作圖片以及“一寸蟲”,并且為孩子們進行簡單的介紹:“小朋友們都知道我們可以通過尺子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今天老師為大家請來一個小師傅,它的名字叫‘一寸蟲’。大家別看它小,它的本事可不小,可以用身體來測量長度。”在進行介紹與模擬操作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用“一寸蟲”測量鳥的長度。為了滿足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在運用信息技術時,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選擇幼兒熟知的工具進行靈活展示,這樣才能避免幼兒教育的單調,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
幼兒因為年齡小的原因,沒有什么生活經驗,這對老師的教育活動帶來不便。但正因為如此,幼兒又是我們培養(yǎng)他們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佳時期,正是所謂的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美的畫。因此,教師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各種措施,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能促進其想象力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在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師生、生生之間的思維交互,不斷培養(yǎng)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孩子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例如在學習兒歌《小雨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等技術展示下雨的氛圍,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真的走入雨景之中。這時候再引導孩子們進行充分的想象:“小朋友們,小雨點落下來了,我們會聽到什么呀?”在音頻營造的效果下,孩子們說出了擬聲詞“沙沙沙”。教師可以再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進行聯想:“小雨點落在哪里了?”孩子們可能說出了池塘、花園等不同的地方。此時,教師再讓孩子們運用電子交互式白板,通過拖拽、繪畫等不同的手段,在自己的想象下描繪出一幅生動的雨景。這樣能讓《小雨點》的教學充滿了樂趣。
總之,在面向幼兒的教育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了教育的直觀性、形象性,為營造生動有趣的氛圍提供了便利。教師應該在肯定信息技術作用的同時,把握幼兒在身心發(fā)展上的總體特點,結合具體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將幼兒教育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充分發(fā)揮幼兒在知識理解、成長發(fā)展上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信息技術融合下的幼兒教育變得更加輕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