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恒
保山市隆陽區(qū)蘭城恒王官小學 云南保山 678000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認為一本書就是一座燈塔,它能在迷茫時給予你方向,指明前進的道路。
《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教師工作新理念》是由周鵬程教授主編的一本提升教師教學理念及案例的專業(yè)發(fā)展性書籍。文中的理論、案例是在“如何實現(xiàn)從‘提升教師素養(yǎng)’到‘核心素養(yǎng)’的美麗轉身”這一熱點話題進行專題行動研究的成果。行動研究圍繞主題從六個方面進行研究:夯實學生人文底蘊---根深才能葉茂;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思想決定高度;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授漁重于授魚;指導學生健康生活---生命須精彩;鼓勵學生責任擔當---世界因我而美麗;引導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勞動創(chuàng)造未來;閱讀此書后我結合自己從教學科反思:好的語文課要怎么上?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教學目標;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書中的案列讓當下的我自問,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熱點問題:如何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身?揭示了什么是語文的本體性?作為語文老師要在語文課上做些什么?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是燈塔,能起到指導、點化的作用。
遇見是幸福。初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是緣于17年的研討課。2017年4月22日,在中心學校領導的關心下,我擔任了一節(jié)在漢營學校的研討課《墨梅》。
《墨梅》是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主題單元——“走進名著”中的一首詩。針對單元主題、文本內容、學段目標,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墨梅》;(二)通過詩畫對照的閱讀方法,理解畫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作畫及提詩的情境。并確定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分別是:走進畫境,走進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人內心的情感。為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復習導入,了解詩人——詩文對照,理解詩歌意思——潛心品讀,體會詩境——總結拓展,感受詩詞魅力。語文學習貴在積累,在教學中我在三個地方對學生進行了知識積累的訓練:什么叫“題畫詩”?你想到哪些詞語?像“清氣”“只留”這樣的詞語還有哪些?你還知道哪些寫梅的詩?通過這樣的設計,由此及彼、由景及文,讓學生養(yǎng)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學習習慣。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發(fā)揮想象并寫下來:王冕為梅圖題詩,望著淡淡的梅花,他內心會想些什么?這樣的設計,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進一步感受詩鄙視流俗孤傲的情感,還對學生進行寫話的訓練,將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聯(lián)系起來。在課文結束之際,讓學生談談學習收獲,同時進行學習方法的遷移——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詩詞,用這種方法學習《示兒》,學好詩詞。
這樣的教學設計,順利的課堂教學,聽課教師很好的反饋,我覺得達到了自己預期的目標,但就是這樣太順的課堂教學卻讓我總覺得有問題,可是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直到在上完課后區(qū)教研室龍老師的評課和交流,才知道自己的問題其實就是沒有體現(xiàn)出“語文的本體性”,很多地方還在走著“教課文”的老路?!罢Z文本體性”就是要利用課文這個例子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語文教學要做到“閱讀”與“表達”并重,要循序漸進,要給學生搭表達的“梯子”。我雖然在教學有讓學生交流“王冕面對自己的梅圖會想些什么?”學生的交流也很精彩,但這是學生已有表達能力的再現(xiàn),不是我這節(jié)課指導的結果。至此,我才茅塞頓開,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教學需要---授漁重于授魚。
一個講座給我打開了語文教學的一扇窗,向我展示了語文教學美麗的風景,激發(fā)了我對“語文本體性”的向往。但一個講座遠遠不能滿足我的需求。在18年市級小學語文教師培訓活動中姜琪老師推薦下我們讀吳中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吳中豪與小學名師磨課》兩本書。閱讀中,那一個個鮮活的案例,那一次次精彩的磨課,那一次次深度的交流,讀著讀著,我在案例中看到了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我一次次的震撼了——原來語文就應該這樣教!讀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次美麗的遇見,是一次幸福的遇見。這便是“核心素養(yǎng)中的---世界因我而美麗”。
如果遇見是幸福,那相識便是成長。閱讀《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教師工作新理念》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的旅行,是一種自己的成長。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我與不同的教育專家在書中相遇相識讀到新的理念,得到了點化,得到了指導,獲得了成長。
閱讀改變了我的教學方式。以前教學時,總想著內容要面面俱到,過渡語要優(yōu)美,課堂容量要大……想到的全是教師一方一廂情愿的“教”,而沒有思考這樣的課堂有效嗎?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有幫助嗎?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堂嗎?這樣的教學高耗低效,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困。在閱讀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后,我才對“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庇辛松钊氲睦斫?。它告訴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搞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觀念的轉變帶來行動的改變,在教學時,我不只關注自己的“教”,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學”。我為自己的改變而竊竊暗喜。這便是核心素養(yǎng)中---生命須精彩的感悟。
一本書,一座塔。讓我們在《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教師工作新理念》這座燈塔的指引下,向著小學語文最美的風景出發(fā),收獲一路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