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榮春,朱高波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 急診與創(chuàng)傷外科,湖北 宜昌 443003)
患者女,63歲,因“間斷右上腹疼痛伴惡心嘔吐半月余,再發(fā)加重1天”入院,既往體健,無服用止痛藥病史,否認既往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腸及消化道潰瘍病史。入院后行腹部CT提示:膽囊增大,壁略顯增厚,考慮膽囊炎。腹部B超提示:膽囊多發(fā)結石。血白細胞計數8.45×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7.3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6.4%;C反應蛋白、血淀粉酶正常。次日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腹腔引流術,術中取出兩枚直徑約2 cm大小結石,腹腔引流管放置于溫氏孔附近,術中常規(guī)探查上腹部未見明顯異常,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安返病房。
術后第3天患者偶訴手術切口疼痛,右側腹腔引流管可見少量淡黃色液體流出,考慮術區(qū)滲液,將腹腔引流管退出約0.5 cm觀察。術后第4天患者感右上腹疼痛,且較前兩天有所加重,術后第5天腹腔引流管可見黃色渾濁液體約150 mL,后逐漸增多,每天多達500 mL,且渾濁,伴食物殘渣流出,考慮患者消化道應激性潰瘍穿孔,行腹部CT檢查考慮空腔臟器穿孔,立即給予禁食水、持續(xù)胃腸減壓、抑酸、抑酶、腸外營養(yǎng)、補液及對癥治療,積極治療后患者腹腔引流管引流液逐漸減少并變清亮,數日后拔除胃管,并逐步給予流質飲食,觀察數日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患者正常飲食后出院。術后1個月余外院復查胃鏡見十二指腸球部可見一長約0.5 cm瘢痕增生,十二指腸球部附近數個潰瘍創(chuàng)面幾近愈合。
查閱國內外文獻,有關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并發(fā)應激性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報道甚少。董雨婷等[1]報道了3例結腸應激性潰瘍。張勇等[2]報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發(fā)生空腸應激性潰瘍并穿孔導致彌漫性腹膜炎、并發(fā)胰膽滲漏,病例比較罕見,但病情兇險。應激性潰瘍是在創(chuàng)傷、感染、燒傷、大手術等刺激因子作用下所產生的急性胃腸黏膜病變。其主要在發(fā)生在胃體、胃底,其次是胃竇和十二指腸,少數可發(fā)生在消化道其他部位,亦有極少數嚴重應激患者可以發(fā)生全胃腸道黏膜廣泛性損害、出血。有研究認為發(fā)生應激性潰瘍的機理是:患者在應激狀態(tài)下,體內一些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胃腸缺血,胃腸黏膜功能受損出血[3]。本例患者發(fā)生應激性潰瘍有以下幾種原因:(1)平時心理素質差,手術前后心理壓力非常大;(2)膽囊炎膽汁反流對十二指腸或胃黏膜損傷;(3)手術創(chuàng)傷打擊;(4)患者可能既往患胃腸道炎癥或潰瘍未行相關檢查。
在治療方面,術后并發(fā)應激性潰瘍一旦確診,需及早手術治療[4]。本例之所以選擇保守治療,首先是因為患者癥狀較局限,主要為右上腹,無全腹腹膜炎癥狀,另外引流效果較好,加上患者有保守治療的意愿,且禁食后癥狀逐漸好轉,保守治療的效果比較明顯。因此,根據此病例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并不是所有的應激性潰瘍穿孔患者均必須手術治療,如果患者的疼痛范圍較為局限、無全腹腹膜炎體征、引流效果好,可以考慮保守治療;術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在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應激性潰瘍穿孔保守治療病例除一般治療外,常規(guī)使用奧曲肽及奧美拉唑,并保證充分腸外營養(yǎng),有利于潰瘍部位的愈合。另外對于某些癥狀不典型或存在鑒別診斷的病例,術前常規(guī)行胃鏡檢查,可能更有利于我們全面準確掌握病情,有利于醫(yī)患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