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崔清田中國邏輯史研究學術成就概評

        2019-03-17 08:23:37立,齊昊,關
        關鍵詞:邏輯方法文化

        張 學 立,齊 昊,關 興 麗

        崔清田(1936-)是中國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邏輯史家,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教育部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2014年出版的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成果《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哲學卷》記述了20世紀百余位哲學家為促進中國和世界科技發(fā)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僅收錄兩位邏輯學家,崔清田教授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崔清田教授的邏輯成就之影響。

        在中國邏輯史研究領域,崔清田遵循“學諸前賢、補其疏漏、貢己所得”治學精神,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吸收、反思前賢的研究成果,同時又有諸多創(chuàng)新,探索出一套獨特的“歷史分析”“文化詮釋”研究方法;詳細比較分析中國古代邏輯與西方傳統(tǒng)形式邏輯的不同;重建以“名學”“辯學”和“推類”等范疇為基礎的中國古代邏輯體系;進一步探討了“邏輯影響文化”等問題。他的學術思想至今引領今天中國邏輯史研究方向。縱觀崔清田中國邏輯史研究歷程,其成就可概括為兩個方面:其一、科學的研究方法;其二、富于創(chuàng)見的研究成果。明確的問題意識是他取得上述成就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先探析其問題意識。

        一、明確的問題意識

        所謂“問題意識”,就是人對自己周圍的各種現(xiàn)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里,不采取輕信的態(tài)度,而總是自覺地抱著一種懷疑的、思索的、弄清楚問題的積極態(tài)度。[1]美國哲學家杜威在《我們如何思維》中也強調,任何富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思索總是發(fā)端于思索者的懷疑精神和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基本的科學精神,也是人們不斷探求未知、不斷破解難題的強大動力,所以問題意識決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如果沒有問題意識便無學術研究的推進,也進不了學術之門。崔清田在中國邏輯史領域之所以成就卓著,原因之一就是他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

        問題之一:“中國古代或者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沒有邏輯”。自西學東漸,西方傳統(tǒng)邏輯傳入中國以來,中國學術界一直存在中國古代有無邏輯的疑問,這是近百年激烈爭論的一個大問題,也是促使崔清田進行學術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對于海內外一些學者否認中國邏輯存在,崔清田在進入中國邏輯史研究領域之初已經意識到。他在1982年發(fā)表的第一篇學術文章《有關中國邏輯史研究對象等問題》中指出:“有些人從‘西歐文化中心論’出發(fā),對中國邏輯采取虛無主義態(tài)度。他們認為:‘東亞向無論理學’,‘名理之學、我國素不講求’,‘就我們所知,中國的哲學書籍似乎完全忽略了邏輯和認識論’?!盵2]6崔清田認為這個問題至今仍然存在,自2005年移居國外生活后仍繼續(xù)關注這一問題。2009 年7月31日渥太華的《中華導報》發(fā)表了一篇署名為“華僑”的文章——《一個小故事影響中國兩千年》。該文作者從邏輯角度分析《莊子》,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兩千多年沒有邏輯學,“沒有邏輯學,沒有理性思辨的文化傳統(tǒng),左右了中國兩千多年……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2]189。2011年發(fā)表的《關于中國邏輯史的五個問題》可以說是他對自己學術研究總結性和概括性的文章,再一次談到進入中國邏輯史研究領域的動因是“中國古代或者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沒有邏輯”等問題。

        問題之二:中國古代邏輯具體內容問題。盡管海內外否認中國古代邏輯的聲音一直存在,但“中國古代有邏輯存在”仍是一個為學術界廣泛接受的思想史事實。在承認中國古代有邏輯的前提下,這種邏輯與西方邏輯有明顯不同。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中國古代邏輯是什么樣子?”便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崔清田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問題,“如果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邏輯學,則要對這種邏輯學的內容及存在狀況給出具體說明。所謂內容,主要是指推理結構、形式的論述;所謂存在狀況,是指這種推理形式在中國古代的意識形態(tài)、科學技術及相應文獻中的存在狀況”[2]174。

        問題之三:邏輯共同性與特殊性問題。如果說中國古代有邏輯,那么中國古代邏輯與西方傳統(tǒng)邏輯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那差異在哪里?也就是中國邏輯的特殊性如何體現(xiàn)?這不可避免地產生邏輯學共性(共同性)與個性(特殊性)問題。崔清田認為,在邏輯史和比較邏輯研究過程中,沈有鼎、胡適、金岳霖、詹劍鋒和安東·杜米特留等中外學者已經涉及或提出有關邏輯共同性與特殊性問題,但僅是“涉及”或者“提出”,缺少深入研究,所以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系統(tǒng)思考與探討。

        問題之四:邏輯與文化問題。既然中國古代邏輯有特殊性,那這些特殊性是如何形成的?為了說明中國古代邏輯的“身份”合法,為中國古代邏輯存在辯護,崔清田認為應從文化角度入手進行研究。那么下列問題是研究的重點:哪些社會和文化因素制約著中國古代邏輯學發(fā)展?邏輯學在中國的相對滯后對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發(fā)展有哪些影響?我們應當怎樣吸收歷史的經驗與教訓,以推進我國邏輯學的發(fā)展,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國今天的文化建設與社會發(fā)展。[2]65

        問題之五:研究方法問題。20世紀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古代邏輯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運用“西學”來詮釋辯學義理,也就是梁啟超所說的“憑借新知以商量舊學”,這種“商量”就是確證“舊學”與“西學”的符合,墨家辯學與西方邏輯相一致。這種方法影響到20世紀90年代。針對這種研究方法,崔清田多次提出質疑:“在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研究中以歐洲傳統(tǒng)形式邏輯為模式重構墨家辯學的做法多有不妥。對墨家辯學的研究不宜再以歐洲傳統(tǒng)形式邏輯作唯一參照系,并把墨家辯學定位于這種邏輯的中國型?!盵2]50“當我們回顧既往對墨家辯學的研究路程并進一步思考其發(fā)展時,對上述思路與方法的檢討就應成為重點內容?!盵2]54

        上述問題成為崔清田不斷探求未知、不斷破解難題的強大動力,正如他所言:“正是這些問題引發(fā)的困惑使我開始了至今未輟的中國邏輯史研究”[2]171,從而決定了其一生的研究方向和內容。

        二、科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研究者解決具體問題的手段、措施和途徑以及相關的技術,是由已知的此岸達到未知的彼岸而必須經過的一座橋梁,是研究者的一種表達的可能性。研究方法對研究者來說至關重要,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認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像盲人一樣摸索。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認為正確研究方法在成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有一個關于成功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事實上,一個重大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因為方法論的改變,比如梁啟超“據西釋中”方法對于中國邏輯史的發(fā)展和研究方式的轉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崔清田認為研究方法非常重要,“解決問題離不開方法。為了使今天的名學與辯學的研究方法更為科學,解決問題的途徑更為合理,我們應當很好地總結前人經驗,以期獲得有益的借鑒”[2]3。

        對中國古代邏輯的研究是在西方邏輯陪伴下進行的,所以中國邏輯研究方法也不可避免與西方邏輯進行比較。而這種“比較對照”方法是否科學、是否能夠真正說明中國古代邏輯等問題引起了崔清田的關注。正如前此所述觀點,他認為,在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研究中以歐洲傳統(tǒng)邏輯為模式解讀墨家辯學的做法并不妥當,對墨家辯學的研究不宜再以歐洲傳統(tǒng)邏輯作為唯一參照,并以此定位墨家辯學。他進一步指出,“當我們以冷靜的思考去審視既往,并展望未來的發(fā)展時,就會感到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一些問題。其中,更新方法以拓寬思路是尤應注意與討論的”[2]62。崔清田總結并分析了以往研究方法,同時提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新方法。

        (一)概括和分析“據西釋中”方法

        近代以來中國古代邏輯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形成研究熱潮,西方傳統(tǒng)邏輯功不可沒。近百年來,依照西方傳統(tǒng)邏輯的概念、理論和體系來解釋、構建中國古代邏輯是主流研究方法。1995年,崔清田第一次把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近現(xiàn)代學人研究墨家辯學的思路和方法概括為“據西釋中”,同時揭示了它的特點和實質。崔清田認為梁啟超的“憑借新知以商量舊學”就是“據西釋中”[2]54;“據西釋中”的根本特點是“以歐西新理比附中國舊學”,“以歐美現(xiàn)代名物訓釋古書,甚或以歐美現(xiàn)代思想衡量古人”;其實質是以西方傳統(tǒng)邏輯的理論、概念和體系為模式去解釋和重構名學與辯學。[2]62-63

        崔清田認為“據西釋中”研究方法的特點強調認同比照對應,其結果容易產生牽強比附的成分,因而無法達到認識墨家辯學的特質,也不能解決正確認知中國邏輯問題。崔清田的上述觀點并不完全否定“據西釋中”方法,在《墨家辯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一文中,他客觀評價了這種方法的意義。第一,提高了墨家辯學的地位。西方邏輯傳入使墨家辯學擺脫了乾嘉時期經學附庸地位,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環(huán),從而走向全新的發(fā)展道路。第二,豐富了墨家辯學研究內容。墨學研究由原來的《墨辯》校注轉向墨家辯學義理思想的挖掘、整理和闡發(fā)。第三,有效地傳播了西方傳統(tǒng)邏輯。明朝末期已進入我國的西方邏輯(李之藻翻譯的《名理探》)幾乎沒有產生影響。清末民初期間,借助墨家辯學作為媒介,西方傳統(tǒng)邏輯系統(tǒng)輸入我國。同樣在這篇文章和《學術概覽》中,他詳細分析了“據西釋中”存在的缺陷。第一,失去了中國邏輯與西方邏輯平等地位,西方邏輯是本出、原本、標準,中國邏輯是派生、復本、判定對象,由此可知兩者地位不是平等的。第二,失去了二者的比較前提,即二者比較的重要方面——目的、性質、對象及內容等的比較。西方邏輯的主旨是證明,中國古代邏輯主旨是論說和推行某種政治主張或學術見解。西方邏輯性質是為人們提供的是認識科學真理的工具;名學性質是為政治與倫理服務;辯學性質是學派主張的宣傳、推行和倫理、政治問題的解決。西方邏輯對象是正確思維形式及其規(guī)律;名學對象是名(名稱、語詞);辯學對象是談說論辯。西方邏輯的內容是有效推理規(guī)則。名學內容是正名和名實關系的討論。辯學內容是談說之術、論辯方法。第三,失去了中國邏輯自身的內容、特性及其生成根據即歷史與文化條件的分析,而歷史與文化條件對于了解中國邏輯至關重要。[2]3“據西釋中”概念的提出、分析,說明崔清田對“方法”問題的思考更趨深入。

        (二)轉變研究視角:“由外視內”向“由內視內”轉變

        鑒于“據西釋中”方法存在的不足,崔清田多次提出要改變墨家辯學研究方法:“由外視內”轉變?yōu)椤坝蓛纫晝取?。他將“據西釋中”又稱為“由外視內”方法,以西方的傳統(tǒng)邏輯為模式重構墨家辯學是一種“由外視內”的重構。為了克服“據西釋中”的不足,墨家辯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應當變“由外視內”為“由內視內”。

        崔清田詳細闡述了“由內視內”的內容?!坝蓛纫晝取笔恰耙阅覍W說、中國古代文化及相關歷史背景為根據,對墨家辯學自身特質進行分析與闡釋”[2]61。它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第一,視墨家辯學為先秦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二,探究影響墨家辯學生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第三,分析墨家辯學自身內容。

        “由內視內”是崔清田由“據西釋中”向“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新方法的過渡,也可以認為是新方法的萌芽,含有“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的內容,所以說“由內視內”為新方法的提出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方法的誕生

        既然“據西釋中”存在缺陷,所以需要更新或者改變。崔清田關于研究方法的觀點漸趨成熟,在1996年發(fā)表的《中國邏輯史世紀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方法?!盀榱丝朔鲜鋈毕?,深化中國邏輯史研究,應當改變‘據西釋中’的方法,更加注重歷史的分析與文化的詮釋?!盵2]631997年在《名學與辯學》的代緒論中,集中解釋說明這一研究方法。所謂歷史分析,就是把名學、辯學置于它們得以產生和發(fā)展的具體歷史環(huán)境之中,對這一歷史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的特點和提出的問題,以及這些因素對思想家提出和創(chuàng)建名學與辯學的影響等,作出具體的分析。所謂文化詮釋,就是視名學、辯學為先秦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參照先秦時期的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語言學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思想,以及文化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對名學、辯學的理論給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闡釋。[3]11

        如果說梁啟超“據西釋中”方法是近代中國邏輯史研究方法的第一次轉向,那么崔清田“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方法是當代中國邏輯史研究方法的第二次轉向。他的這一方法不僅對邏輯學,而且對其他學科的名辯研究產生了積極影響。近十年來基于這一方法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如周昌忠《先秦名辯學及其科學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翟錦程《先秦名學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劉利明《在語言中盤旋:先秦名家“詭辯”命題的純語言思辨理性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崔磊《韓非名學與法思想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趙炎峰《先秦名家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李雷東《語言維度下的先秦墨家名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楊文《中國名辯的現(xiàn)代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茍東鋒《孔子正名思想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周曉東《先秦道家名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孟凱《正名與正道——荀子名學與倫理政治思想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吳保平《韓非刑名邏輯思想的淵源及演進歷程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4]38

        (四)闡述“比較”和“比附”

        比較方法是人類認識活動的一種基本方式,也是一種抽象概括的理論方法。無論是“據西釋中”“由內視內”還是“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都是運用“比較”方法進行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崔清田從理論上系統(tǒng)闡述了“比較”方法,同時將之與“比附”區(qū)分開來。1999年發(fā)表的《邏輯的共同性和特殊性》、2001年發(fā)表的《邏輯與文化》、2003年發(fā)表的《關于中西邏輯的比較研究——由中西文化交匯引發(fā)的思考》、2004年出版的著作《墨家邏輯與亞里士多德邏輯比較研究》和2011年發(fā)表的《關于張東蓀的“邏輯與文化”》詳細論述了“比較”方法。

        比較是通過對照不同事物(現(xiàn)象)并提示它們的相同點(同一性)和差異點(相異性),以認識事物(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正確的比較法基本要求是求同與求異。同樣邏輯的比較要求也是既要求同,又要求異。如果忽視求同,比較就失去了基礎。不去求異,就使比較走向“再版版本”的搜尋,完全失去通過比較以鑒別和求知的意義。[2]133

        長期以來,邏輯史領域學者并沒有真正認識比較方法的實質,而往往用比附的方法代替比較的方法,阻礙了比較方法在實踐中的正確運用。崔清田認為,“比附,是把一種邏輯視為另一種邏輯的類似物,或等同物,置中外社會及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于不顧,也很少注意、甚至無視不同邏輯傳統(tǒng)的特殊性,而是一味求同。一味求同,就會使人們以一種文化下的邏輯傳統(tǒng)為標準,搜尋其他文化中的相似物并建構符合這唯一標準的邏輯。其結果是,使邏輯的比較研究走向了一種邏輯的復制或再版,而不是對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邏輯傳統(tǒng)的深刻認識與剖析?!盵2]107

        所以崔清田一再強調要用“比較”的方法研究,并正確指出,“比較,是把中外邏輯視為各自獨立的文化現(xiàn)象,顧及它們各自所由生成的社會及文化背景,看到其中相同的東西,更要注意其中諸多因素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所帶來的不同邏輯傳統(tǒng)之間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比較要求同,更要在求同的基礎上求異。注意求異,我們才能認識邏輯的多祥性,才能認識邏輯的歷史,也才能進一步探求邏輯的發(fā)展規(guī)律?!盵2]107

        之所以說“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是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這一方法符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特征之一——不排斥價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對社會與人的研究從一開始就不能不面對價值問題,因此在研究中不可能把事實與價值截然分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必須深入到被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崔清田將邏輯放在文化的平臺,同時將邏輯與其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相結合。也就是說“只有把一定的邏輯體系和傳統(tǒng)及其創(chuàng)建者納入孕育、生成并制約該邏輯體系和傳統(tǒng)發(fā)展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才有可能正確把握不同邏輯體系和傳統(tǒng)所具有的‘某個時代,某個民族和某些個人的特點’,即:不同邏輯體系和傳統(tǒng)的特質或‘個性’。唯有這樣才能作出合理、科學的比較,全面地認識不同邏輯體系和傳統(tǒng)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5]26

        三、富于創(chuàng)見的研究成果

        有了明確的研究目標,同時掌握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富于創(chuàng)見的研究成果不斷呈現(xiàn)。

        (一)成果之一:倡導“文化”視角下的多元邏輯觀,確立中國古代邏輯的學理地位

        20世紀90年代反思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邏輯觀問題。崔清田認為,所謂“邏輯觀”是指人們對邏輯學這門學科的對象、基本內容、學科特點、與其他學科及語言文化的關系的總體觀點。[6]129-130邏輯觀問題是邏輯學研究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尤其是研究中國古代邏輯的學者。邏輯觀的不同,對中國古代邏輯的闡述也不同。甚至可以這樣說,邏輯觀決定著中國古代邏輯的“生死存亡”。如果認為邏輯學是西方傳統(tǒng)邏輯及符號邏輯,不受文化影響,具有唯一性和普遍性,那么邏輯是一元的,人類只有一種邏輯,即演繹邏輯。以這種邏輯觀為前提和依據,其結果是否認“中國邏輯”的存在。如果認為在西方傳統(tǒng)邏輯即符號邏輯即演繹邏輯之外還有其他邏輯類型,邏輯受文化影響,不具有唯一性和普遍性,那么邏輯是多元的。以這種邏輯觀為前提和依據,其結果是承認“中國邏輯”存在。

        由此可見邏輯觀對于中國邏輯史的重要性。對此,崔清田有明確的認識。他多次強調:“邏輯觀”是研究中國邏輯史的前提和依據,是研究中國邏輯史的關鍵和難題之一?!坝迷鯓拥摹壿媽W’觀念為前提和依據去討論‘中國邏輯’,是中國邏輯史研究的關鍵和難題之一。”[2]173“作為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前提和依據的‘邏輯學’的觀念不同,就會對‘中國邏輯’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也會使中國邏輯史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內容不同”。[2]174“我一直有一個想法,‘邏輯觀’是主導中國學界邏輯學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前提,對歸納邏輯、中國邏輯史尤為突出?!盵2]129

        從崔清田對金岳霖觀點的質疑和對張東蓀觀點的肯定以及他后續(xù)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持邏輯多元論觀點。金岳霖將邏輯分為“邏輯”和“邏輯系統(tǒng)”,“邏輯”是“邏輯系統(tǒng)”實質,“邏輯系統(tǒng)”是表示“邏輯”的工具。“邏輯系統(tǒng)”是多,而邏輯則是一。從理論層面看,金岳霖是一元論者;從事實層面看,則是多元論者。

        崔清田認為,金岳霖的邏輯觀是唯一和普遍的,并且邏輯不受語言文化影響?!啊瓫]有不同的邏輯,……本人向來主張只有一種邏輯。”“論理本身方面看來,我們只能有一種論理,……現(xiàn)在的趨勢是把歐洲的論理當作普遍的論理?!薄拔覀€人向來是把邏輯視為不受語言文化的支配的對象”。[7]164與之相反,張東蓀認為,邏輯是文化的產物;西方邏輯不是普遍的與根本的,沒有“唯一的邏輯”,有各種不同的邏輯。

        盡管崔清田對金岳霖的有些評價值得商榷,但他對邏輯一元論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他認為作為邏輯學對象的邏輯思維不能歸結為單一的演繹,因此,以邏輯思維為對象的邏輯學也不能歸結為單一的演繹邏輯,歐洲傳統(tǒng)邏輯的唯一性和普遍性在邏輯學發(fā)展的歷史中也沒有得到證明。而張東蓀所說的“把邏輯當作文化的產物,用文化來解釋邏輯”不僅合理,也符合邏輯學發(fā)展的歷史事實,并且這些看法“回答了邏輯(包括中國邏輯)研究中的一個根本問題:依據什么去解釋與認知邏輯?同時也明確指出了存在著具有不同特性的不同的邏輯。這些無疑是正確而深刻的。”[2]3-4張東蓀否定這種邏輯的唯一性,以及體現(xiàn)這種唯一性的“唯一邏輯”,是完全合理的。[2]180

        崔清田的邏輯觀可以概括為邏輯學是一門以邏輯思維為對象的科學,而邏輯思維是推理過程和方式,所以,邏輯學是一門有關推理的學問,邏輯學關注的核心是推理過程和推理方式。崔清田根據人類實踐的兩大基本方面——探索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以及社會生活中人際的交流與溝通,認為反映人類實踐活動的邏輯思維也應該是多元而非單一的需求,從而形成多元的邏輯觀。多元邏輯觀的確立,擺脫了狹義邏輯觀的束縛,拓寬了視野,為中國古代邏輯史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

        (二)成果之二:名學、辯學與邏輯探賾

        1.“名學”與“辯學”?!懊麑W”與“辯學”都是在近代提出,并與“邏輯”密切聯(lián)系的兩個術語?!懊麑W”與“辯學”的本質是中國邏輯史研究的關鍵問題,也是崔清田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應當先回答什么是名學與辯學?名學與辯學所討論的問題是否與歐洲傳統(tǒng)形式邏輯一致?這是討論‘中國邏輯史’的一個根本性的先決問題,也是正確認識名學與辯學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盵2]84

        近20 年間不同學者對古代“名學”“辯學”(名辯)有不同的理解,從而關于名辯本質研究有多種觀點:第一,名辯學是傳統(tǒng)形式邏輯;第二,名辯學是多種邏輯類型的統(tǒng)一;第三,名辯學與邏輯并不等同,但以邏輯為核心;第四,名辯學是符號學;第五,名辯學是語用學;第六,名辯學是符號學與辯論學的統(tǒng)一。崔清田與上述觀點不同,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名辯學是關于‘名’與‘辯’的本土學問……在他看來,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名學與辯學有各自的對象、內容和特質?!盵8]37

        崔清田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相繼發(fā)表文章,1996年發(fā)表《名學、辯學與邏輯》、1997年發(fā)表《名學、辯學、名辯學析》兩篇文章,1997年出版由他主編的《名學與辯學》,該著作是國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規(guī)劃項目研究成果。在這些成果中,崔清田另辟蹊徑,梳理了名學、辯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諸子對名學、辯學的基本觀點;在此基礎上,明確了名學、辯學的定義;最后進一步闡明名學、辯學與邏輯的不同。約略說來,名學是以名為對象,以名實關系為基本問題,以“正名”為核心內容的學問。名學在自身的發(fā)展中,既有重政治、倫理的一面,也有相對重智和抽象的一面;既有名實關系的討論,也有宇宙觀問題的分析,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態(tài)勢。名學涉及了名的界說、功用、形成,名與實,名的分類,正名,名的謬誤,名與辯說等諸多問題?!盵2]92約略說來,辯學的對象是談說論辯;辯學的基本問題是談說論辯的性質界定與功用分析;辯學的內容包括談辯的種類、原則、方法以及談說論辯的語言形式及其運用的分析,以及言與意的關系等。[2]93

        2.“名學”“辯學”與邏輯。梳理名學、辯學的目的是為比較名學、辯學與邏輯。崔清田從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第一,兩者的對象、性質和內容不同。西方傳統(tǒng)形式邏輯性質為人們提供的是認識科學真理的工具;對象是正確思維形式及其規(guī)律,內容是有效推理規(guī)則。名學性質是為政治與倫理服務;對象是名(名稱、語詞);內容是正名和名實關系的討論。辯學性質是學派主張的宣傳、推行和倫理、政治問題的解決;對象是談說論辯;內容是談說之術、論辯方法。第二,名學、辯學與西方傳統(tǒng)形式邏輯產生的歷史條件不同。這里所談的歷史條件主要指推動西方傳統(tǒng)形式邏輯產生的古代希臘科學和為傳統(tǒng)形式邏輯建立而奠定基礎的亞里士多德科學研究活動。中國先秦時期不具備這兩種情況。

        綜上所述,崔清田明確指出:名學與辯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有自己的對象、內容和特質;名學、辯學不是等同于西方傳統(tǒng)形式邏輯的學問,兩者不是一回事。

        (三)成果之三:中國邏輯與西方邏輯共同性和特殊性問題精研

        關于邏輯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問題,國內外學者有所提及,如沈有鼎、胡適、金岳霖、詹劍峰、安東·杜米特留等。促使崔清田研究該問題的直接動因應該是為了回答金岳霖問題、糾正張東蓀問題、澄清當代某些學者的質疑。

        金岳霖從理論上提出邏輯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先秦諸子的思想的架格能不能代表一種論理呢?我們的思想既然是思想,當然是一種實架子的論理。我們的問題是把實質除開外,表明于這種思想之中的是否能代表一種空架子的論理。如果有一空架子的論理,我們可以接下去問這種論理是否與歐洲的空架子的論理相似?,F(xiàn)在的趨勢是把歐洲的論理當作普遍的論理。如果先秦諸子有論理,這論理普遍呢?還是特殊呢?”[7]627

        張東蓀的觀點雖凸顯了邏輯的特殊性,但忽略了邏輯的共同性和普遍性?!艾F(xiàn)在我研究了以后,乃發(fā)現(xiàn)邏輯是由文化的需要而逼迫出來的,跟著哲學思想走。這就是說邏輯不是普遍的與根本的。并且沒有‘唯一的邏輯’(logic as such),而只有各種不同的邏輯?!盵9]387

        當代有學者認為,“崔清田主編《名學與辯學》 ……主題論證‘名學與辯學就不是邏輯’”。[10]22

        為此崔清田詳細分析了邏輯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問題。“所謂‘邏輯的共同性’,既包括邏輯學研究的實際推理的共同一面,因為失去了實際的推理的共同性,也就談不到反映和概括這種推理的邏輯學的共同性了?!盵2]3邏輯的共同性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人們運用的推理均有共同的組成、共同的特征、共同的基本類型和共同的原則。第二,這些共同方面構成了不同邏輯理論或思想的共同基本內容。第三,邏輯學總結的正確的推理形式和規(guī)律,可以被不同地域、民族、國家以及不同階級的人們使用。“邏輯的特殊性是以邏輯的共同性為前提,相對于邏輯的共同性而言的。它指的是不同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下,人們所用的推理以及對之加以反映和概括的邏輯理論或思想,各有特異之處?!盵2]4邏輯的特殊性是指主導的推理類型不同、推理的表現(xiàn)方式不同、邏輯的水平及演化歷程不同,等等。[2]5-7有學者給予高度評價:“崔清田對邏輯的共同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論述堪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為自覺與全面的研究?!盵11]128-129

        由此可見,崔清田肯定中國邏輯存在,并且邏輯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這些觀點回應了上述學者的問題。

        (四)成果之四:揭示并詮釋中國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推類

        崔清田提出“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研究方法,目的是克服“據西釋中”研究方法帶來的種種缺陷,即避免一味求同。崔清田在20世紀90年代主要研究課題是究竟該如何準確把握中國古代邏輯相異于西方邏輯的特殊性,即中國古代邏輯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崔清田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新的角度即從具體思維方式——“主導的推理類型不同”上研究中國邏輯的特殊性。推類是中國古代邏輯主導推理類型,以推類為主導推理類型是中國邏輯傳統(tǒng)特殊性的重要體現(xiàn)。

        崔清田認為“推類”是“以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的同異為依據的‘推類’(‘或類推’),就成了古代文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種推理?!盵12]5崔清田從三個方面對推類加以說明。

        1.關于推類的依據。崔清田援引《墨辯》的“三物”論說進行了說明:

        “三物必具,然后辭足以生?!盵13]406

        “夫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者也。立辭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今人非道無所行,唯有強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辭以類行者也,立辭而不明于其類,則必困矣?!盵13]413

        這就是說,依據故(理由)才能提出辭(論題或結論),遵循理(法則)才能由故得出辭,類是全部立辭(推理或論證)過程的基礎。

        2.關于推類的邏輯性質。崔清田明確將推類歸于類比推理,即將推類與類比推理等而視之。他以《小取》篇的“……且出門,非出門也;止且出門,止出門也。世相與共是之。若若是,……‘有命’非‘命’也;非執(zhí)‘有命’,‘非命’也,無難矣。此與彼同類,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眾非之,無它故焉,所謂內膠外閉與?必毋空乎?內膠而不解也。此乃不是而然者也”為實例作為推類佐證。通過構造“推類”的程序和“類比推理”的程序,從而說明“推類”具有“類比推理”的性質,“推類是以兩個或兩種事物共同具有某些類同屬性為依據,推出它們共有其他屬性的推理;推類是由個別或特殊進到個別或特殊的推理;推類沒有也無法確證前提中類同屬性與結論中推出屬性之間有必然性聯(lián)系,前提與結論的聯(lián)系只具或然性,屬或然性推理。這些都說明推類有類比推理的性質”[2]158。

        3.推類的特征。崔清田認為重內容、輕形式是中國邏輯的一個根本特征。亞里士多德邏輯是形式邏輯,在命題的分析中引入變項和常項。而推類與之不同,它沒有引入變項和常項,沒有對邏輯結構的分析,只是側重描述性說明以及實質內容的考慮。

        在《墨辯·經下》中首次出現(xiàn)“推類”一詞:“推類之難,說在之大小”,即推類并非易事,因為類的范圍有大有小。古代關于推類理論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墨辯》《荀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古代思想家盡管使用“推類”這一概念,但沒有對其含義進行說明,從而造成近現(xiàn)代學者對推類的本質及學術價值的多種解釋。崔清田是第一個明確提出“推類是中國邏輯主導推理類型”的學者?!巴祁愂侵袊壿嫷闹鲗评眍愋?。推類是以類同為依據的推理,有類比推理的邏輯性質,有重內容、輕形式的特征。”[14]136這一觀點在1990 年代以來頗為流行,許多學者圍繞“推類”進行研究,到目前為止,以“推類”為“主題”在知網上可查到碩博論文34篇,學術期刊論文130篇左右。如董志鐵《言道、言事與援類引譬》(《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2期)、《“扶義而動,推理而行”——引譬、援類再探討》(《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推類”的構成、本質與作用——三論“引譬、援類”》(《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第7期)、黃朝陽《中國古代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推類》(《南開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5期)、張曉芒《中國古代從 “類” 范疇到“類”法式的發(fā)展演進過程》(《邏輯學研究》2010年第1期)。推類研究不僅限于邏輯史,還擴展到醫(yī)學、語言學、法學和數(shù)學等領域。如吳克峰《基于易的中醫(yī)原創(chuàng)理論范式的邏輯特征與邏輯系統(tǒng)》(《中國中醫(yī)醫(yī)學基礎雜志》2015年第9期)、張曉芒《漢字造字過程中的邏輯因素》(《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8年第1期)、江國華、趙新磊《中國特色案例制度與中國法文化的契合性——兼論案例指導制度與中外判例的比較》(《江漢學術》2018年第5期)、賈光才《〈數(shù)書九章〉中的推類方法》(《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9期)。另外以“推類”為主題的著作相繼出版,周山主編《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法研究》(學林出版社2010年版)、《中國傳統(tǒng)類比推理系統(tǒng)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張曉光《推類與中國古代邏輯》(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劉明明《中國古代推類邏輯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等。

        (五)成果之五:提出邏輯影響文化的觀點并明確其研究方向

        崔清田不論是邏輯方法研究,還是對名學、辯學、邏輯特殊性和共同性以及推類的闡釋,都是基于文化對邏輯的影響而進行的。實際上,文化與邏輯的影響是相互的。如果說關于“文化影響邏輯”受到張東蓀思想和文化人類學的影響,那么“邏輯制約文化”則是對張東蓀思想的突破。他不僅關注文化對邏輯的影響,他更關注邏輯對文化的制約,“就‘邏輯與文化’而言,我們不僅要看到文化對邏輯的制約,也要看到邏輯對文化的影響。……邏輯研究要有文化的詮釋,文化研究中應有邏輯的關注?!薄八^邏輯對文化的影響,是指邏輯的狀況會對文化的發(fā)展和整體特征產生一定影響?!盵2]150文化研究的邏輯關注是從邏輯的視角對文化現(xiàn)象做出分析和解釋,為后來的中國邏輯史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在“邏輯影響文化”方面,崔清田有兩個方面研究重點。其一是研究先秦邏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如先秦邏輯的“推類”與《周易》和易學、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倫理思想、數(shù)學思想、中醫(yī)理論、古代漢語等方面的關聯(lián),成果有王克喜《古代漢語與中國古代邏輯》、葛荃《推類邏輯與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維》、劉邦凡《中國邏輯與傳統(tǒng)數(shù)學》、楊蕾《中國邏輯與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吳克峰《易學邏輯研究》。其二是研究20世紀西方邏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如對變革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影響、對推出新型中國哲學史和重建中國哲學的影響、對史學觀念和方法的影響、對教育與科學的影響等等。

        四、結語

        21世紀以來中國邏輯研究續(xù)寫新的篇章,中國邏輯研究在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成為海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領域。國際會議數(shù)次召開,學術交流與對話日益頻繁;《中國邏輯五個問題》英文版已出版,中國邏輯史研究正在走向海外。當前國內外中國邏輯史研究趨勢是向文化回歸,結合不同文化背景研究不同民族的邏輯思想。

        當下中國邏輯史研究向文化回歸,正是延續(xù)和深化了崔清田教授的研究方向。崔清田對中國邏輯史研究緊緊圍繞著“文化”開展,他研究的核心內容是“文化制約邏輯”和“邏輯影響文化”。在此基礎上他提出并強調“歷史分析”“文化詮釋”“名學”“辯學”和“推類”五個關鍵詞,使中國邏輯突破了歐洲邏輯的框架,實現(xiàn)了自身體系的重建,同時也拓展了中國邏輯史研究的范圍。此后整個學界主要圍繞這五個關鍵詞進行研究。在當代中國邏輯史研究中,崔清田創(chuàng)造許多第一:第一個提出“據西釋中”概念;第一個提出“歷史分析”和“文化詮釋”概念;第一個提出“推理主導類型——推類”;最為詳盡闡述邏輯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所以有學者明確指出未來中國邏輯史的研究主題是“需要對中國古代邏輯研究的邏輯觀念、研究方法進行深刻反思,闡明邏輯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辯證關系,而且要研究文化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關系,準確理解和詮釋邏輯與文化的關系。只有通過這樣的思路調整和糾偏反正,中國邏輯歷史的研究才有寬廣的出路和光明的前途?!盵15]58

        這些無疑是崔清田開辟或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

        崔清田在中國邏輯研究領域,堅守其“學諸前賢、補其疏漏、貢己所得”的學術主張,并做出了特殊重要的貢獻。

        猜你喜歡
        邏輯方法文化
        刑事印證證明準確達成的邏輯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邏輯
        創(chuàng)新的邏輯
        誰遠誰近?
        女人買買買的神邏輯
        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 20:27:40
        可能是方法不對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日本japanese丰满多毛| 天堂av一区二区在线| 中文字幕av素人专区| 国产av精品一区二区三| 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AV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蜜桃|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护士奶头又白又大又好摸视频 |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69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精品久久区二区三区蜜桃臀 |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综合 |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美腿丝袜日韩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18禁网站app|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麻美由真中文字幕人妻|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的做法步|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人|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五月激情狠狠开心五月| 亚洲第一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传媒在线无码| 国产自拍三级黄片视频| 国产乱人偷精品人妻a片|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成人国产自拍在线播放| 人妻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狼人天堂网亚洲av| 欧美 日韩 国产 成人 在线观看| 五月天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色老头久久综合网老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