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江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蕭良有(1550—1602)①關于蕭良有的生卒年,學界說法不一。有持生卒年不詳說,有持只知生年不知卒年說,有持只知卒年不知生年說。筆者在《〈龍文鞭影〉作者蕭良有生卒年考辨》一文中考證出蕭良有生于1550年,卒于1602年,享年52歲。詳見《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第55-59頁。,字以占,別號漢沖,生活在明嘉靖至萬歷年間。蕭良有詩文俱佳,尤擅制誥之文。其文章規(guī)模宏敞,承臺閣之體,深見器重,有名當時。同時期著名文人葉向高評價其文“典雅深厚,上不失訓詞之體,而下亦厭于人心?!盵1]669蕭良有十五歲鄉(xiāng)試中舉,三十歲時參加庚辰科會試拔得頭籌。殿試廷對之時深得萬歷皇帝的賞識,居張懋修榜一甲二名,以榜眼授翰林編修,后晉升為翰林修撰,充經筵講官,仕至國子監(jiān)祭酒。蕭良有編著的蒙學讀物《龍文鞭影》一經刊梓,便廣為流傳,成為當時私塾通行的啟蒙教材。且多人為之作注、增訂,續(xù)集頻出,版本眾多?!洱埼谋抻啊吩谇宕矣鲬魰?,幾乎與《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齊名。清人劉聲木在《萇楚齋隨筆》載:“桐城人陳荀一□□士龍編次《龍文鞭影》二卷,在科舉時代,流傳頗盛,幾于家弦戶誦?!盵2]此外,蕭良有還是明代中后期較為活躍的政治家。萬歷十年(1582)首輔張居正逝世不久,言官彈劾其秉政弄權。神宗下令抄家,當朝野上下都在惡意攻擊張居正之時,唯蕭良有不計前嫌,獨持特議,其認為張居正只是恃權而驕,并非奸相,給予了張居正公正客觀的評價。在著名的“國本之爭”事件中,蕭良有從維護國家穩(wěn)定角度出發(fā),堅決反對萬歷皇帝企圖廢長立幼的做法,以《會典》條例力諍時任首輔的王錫爵,對王錫爵贊同萬歷皇帝“三王并封”之事給予義正辭嚴地批判。蕭良有正直的作風和敦厚的性格,受到很多同僚和名士的敬仰,在朝中名望很高。當時著名文士屠隆、葉向高、名臣申文定、許國等人都與蕭良有交游來往??墒沁@樣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卻很少為人所關注。蕭良有的事跡主要見載于《康熙漢陽府志》 《同治廬陵縣志》《光緒吉安府志》等地方志以及明清的一些小說、筆記當中,但事跡記載都過于簡略,且多有舛誤,事跡生平并不明晰。本文鉤稽相關史料記載,茲就蕭良有籍貫家世、仕歷、交友情況進行考證辨析,大致勾勒出蕭良有一生事跡行蹤。
關于蕭良有的籍貫,相關史料記載并不一致。一作吉安府廬陵縣人,見《同治廬陵縣志》卷二O,《光緒吉安府志》卷二一,《光緒江西通志》卷二六,《民國吉安縣志》卷三三;又作荊楚漢陽人,見馮輝主編《康熙漢陽府志》卷九,葉向高撰《蒼霞余草·蕭公墓志銘》卷十一,過庭訓輯《本朝人物分省考》卷七六,王兆云輯《皇明詞林人物考》卷十二?,F(xiàn)代研究者的觀點由此也分成兩派:一派認同蕭良有是吉安廬陵人,如汪秦容在《知困錄·蕭良有與〈龍文鞭影〉》的說法;另一派認為蕭良有是荊楚漢陽人,如王鴻鵬在《中國歷代榜眼·蕭良有》、劉勇先在《漢江拾貝》中的觀點。以上兩種說法,至今無有辯證。但從葉向高所撰《國子監(jiān)祭酒贈禮部侍郎蕭漢沖蕭公墓志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蕭氏家族的遷徙情況,這為考證蕭良有的籍貫提供了重要依據。茲引該墓志銘有關蕭良有籍貫的主要文字:
今之銘,公其能辭、按、狀。公諱良有,字以占,別號漢沖。其先,楚長沙路星潭州人也,遷廬陵再遷漢陽之沌口。[1]668
由此可知,蕭良有先祖乃楚長沙路潭州人氏(今湖南長沙),先遷吉安廬陵(今江西吉安),最后才遷至荊楚漢陽沌口。據《明萬歷漢陽府志校注》載:“沌水,在縣志西南三十里,漢水別出三汊,匯太白湖至于沌口,南入于江。今名其名曰沌口?!盵3]46那么蕭良有居住地沌口即今天的漢陽沌口,在漢陽老城區(qū)西南三十里處。筆者搜羅相關材料得知,蕭良有高祖居吉安廬陵,其高祖乃明永樂九年(1411)辛卯科狀元蕭時中,廬陵曲山人(今吉安縣永陽鎮(zhèn)下邊村),《江西通志》有傳:
蕭時中,名可,以字行,廬陵人。永樂辛卯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奉天殿災,陳言八事,極盡時弊,善導婉諷,上嘉納焉。嘗預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諸書。[4]
蕭時中關心時政,擅長婉言諷諫。永樂十九年(1421)新宮奉天、華蓋、謹身三座宮殿同時罹災盡毀,明成祖以為天變示警,下詔納言。蕭時中陳言八事,極盡時弊,頗得明成祖的賞識。曲山蕭氏尚義好學,人才輩出,在廬陵名望甚高。據《廬陵曲山蕭氏族譜》序言記載,曲山蕭氏是唐朝宰相蕭遘之后。唐末,基祖蕭文昌因避馬殷之亂從長沙路潭州遷廬陵曲山,在此繁衍生息。通過翻閱族譜得知,蕭時中乃蕭文昌十三世孫。故《蕭公墓志銘》“其先,楚長沙路星潭州人也”中的先祖指的應該就是蕭文昌。
蕭良有家族遷荊楚漢陽時間在《康熙漢陽府志》有載:“(蕭良有) 世為江西廬陵人,曾祖樂寧徙漢陽文寺山,家焉?!盵5]242由此可知,蕭良有家族在其曾祖輩時從廬陵遷往荊楚漢陽,定居漢陽文寺山。據《明萬歷漢陽府志校注》載:“文寺山,在縣治西南三十里?!盵3]41此記載與上文提及的“沌口”的地理位置一致,故蕭良有祖輩起便居住于漢陽沌口的文寺山。蕭良有父名逵,任泰州同知。《康熙漢陽府志》有其傳記:
蕭逵,字文谷,漢陽人,以明經貢舉,仕至泰安州同知。逵為諸郡生即有文望,與甄山想緒游,雅知性命之學。蒙故饒,常兩蠲千金賑邑饑,在泰安頗有惠政,為大司馬蕭大亨做重。以爭利害于上官,不合,拂衣歸。教二子良有、良譽,皆成進士。性好賦詩,讀書至老不倦。年八十五乃卒,孫丁泰亦登第矣。[5]444
蕭逵性好賦詩,頗有文望。辭官歸隱后專心培養(yǎng)蕭良有、蕭良譽兄弟二人。萬歷庚辰,兄弟二人皆進士及第,這在當時被傳為佳話,人稱蕭良有及蕭良譽為“漢陽雙鳳”。蕭良有生于漢陽,長于漢陽,對故土漢陽懷有深厚感情,并常將這種情感寄寓在寫作故鄉(xiāng)風物的詩作當中?!睹魅f歷漢陽府志校注·漢陽藝文志》載其所吟詠故鄉(xiāng)風物詩兩首:
其一《登晴川閣有懷》
晴川高閣枕江流,幾度重來閣更幽。
萬頃波濤簾外度,千帆煙雨座中收。
白云極目誰騎鶴,芳草關心獨倚樓。
卻憶昔年詞賦侶,星光尤在斗邊浮。[3]166晴川閣是漢陽名勝古跡,據唐人崔浩在此寫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詩句而得名。蕭良有前兩聯(lián)八句首述登閣所見之美景,“萬頃波濤”與“千帆煙雨”境界開闊,落筆不凡?!敖鳌薄安迸c“高閣”“煙雨”兩組意象動靜結合,寥寥數(shù)語便將一幅雄奇闊大的江景圖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后兩聯(lián)筆鋒一轉,由景入情。一句“卻憶昔年詞賦侶,星光尤在斗邊浮”,詩人無盡的憂思油然而生。整首詩富有變化,辭旨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其二《龔家渡》
楊柳疏疏古渡斜,舟人遙指是龔家。
新紅水面迷秋島,空翠山腰映曉霞。
七月煙波孤載酒,百年湖海幾浮槎。
機心已自都忘卻,坐看群鷗臥聽蛙。[3]157龔家渡是漢陽著名的景點,在“漢陽縣志西北八十里,俗傳孔子、子路問津處”[3]50。整首詩節(jié)奏輕快,清新自然。蕭良有煙波載酒,機心盡忘,陶醉在迷人景色之中,“坐看群鷗臥聽蛙”是詩人寧靜淡泊心境的真實寫照。蕭良有才華橫溢、情致高雅,在他吟詠故鄉(xiāng)山水之時,這種情致不經意地融入其中,經過巧妙的藝術加工,轉化成為表情達意的優(yōu)美文字。蕭良有對漢陽很有認同感,在文章中常以漢陽人自稱,如在《續(xù)修志舊前序》寫道:“吾漢陽為楚望郡,介在黃鶴,襟江帶漢,三湘七澤之精匯焉”[5]23。蕭良有仕至國子監(jiān)祭酒,在政治上頗有聲望,《江西省通志》 《吉安廬陵縣志》《漢陽府志》均為其立傳,從而導致學界蕭良有籍貫之爭。通過文獻考證可知蕭良有自曾祖輩就遷往漢陽,其父蕭逵生活在漢陽,并在《漢陽府志》立有傳記。蕭良有本人出生在漢陽,晚年辭官后歸漢陽養(yǎng)老,死后葬于漢陽沌口。所以可斷定,蕭良有籍貫乃是荊楚漢陽,吉安廬陵乃為祖籍。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蕭良有的應試情況來考證其籍貫。明代的科舉考試承襲唐、宋、元時期的舊制,施行戶籍所在地報考制度。明洪武三年朱元璋頒布詔令,規(guī)定應試科舉者皆由“本姓鄉(xiāng)里舉保,州、縣申報行省印卷鄉(xiāng)試”[6]1540。這種戶籍所在地報考制度不斷趨于嚴格和強化,對冒籍應試者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萬歷十六年(1588)明廷頒布政令:
今大比之年……移咨都察院行各監(jiān)御史、各提學嚴督所屬提調及儒學官,將應試生逐一查核保勘,但有冒籍來歷不明之人,一概不準送考;已在取中者,即據實申報不準入試。如有疏略容隱,或被報訐,或中后事發(fā),本生照例黜退,教官并??鄙鷨T鄰里人等坐贓究問如律,有司及提調官參奏罰治。[6]1598-1599
明代的政令嚴格限制應試者的戶籍,并對考中者進行查核,一旦發(fā)現(xiàn)冒籍現(xiàn)象,府、州、縣官以及儒學教官都會負連帶責任。這種“有司保舉”和“中舉復查”措施使該政令得到有效施行。據明過庭訓所纂的《本朝分省人物考》所載:
蕭良有,號漢沖,漢陽人,弱冠舉湖廣鄉(xiāng)試。庚辰會試一名,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編修。[7]
蕭良有弱冠舉湖廣鄉(xiāng)試,這里的湖廣是指湖廣布政司。按照明代的行政規(guī)劃,荊楚漢陽應該屬于湖廣布政司,江西廬陵在明代被劃為江西布政司。從這點看,蕭良有的籍貫當為漢陽,并且也得到了當時官員的認可。
蕭良有祖籍廬陵素有“江南望郡”“文章節(jié)義之邦”的美稱,這里文化發(fā)達,文風興盛。蕭良有家族雖然自曾祖輩時已經遷往漢陽,但廬陵的地域風尚在蕭氏家族一直傳承。蕭良有五歲習《周易》,十一歲為郡諸生,十五歲鄉(xiāng)試中舉。后數(shù)次考試不第,志在得元。與其弟蕭良譽游學南監(jiān),追隨名師,潛心制義。蕭良有在都會游學十五年,期間結識祭酒許文穆、翰林院修撰焦鋐、光祿大夫鄒觀光、主事劉廷蘭等人。蕭良有文采斐然、才識過人,一時名噪都會。萬歷八年(1580),三十歲的蕭良有參加庚辰會試奪得會元,殿試廷對第二,居張懋修榜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蕭良有的仕歷在《蒼霞余草·蕭公墓志銘》有相關記載:
久之,以《春秋》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丁母憂,服除,補故官,以《會典》勞晉修撰,充經筵講官,丙戌分考禮闈。戊子典浙試。巳丑再分考禮闈,管理誥敕。久之,晉中允管理司業(yè)事,再晉洗馬,充日講官。尋以諭德兼侍講與纂章,奏以庶子兼侍讀,典順天,甲午試。明年遂領國子監(jiān)祭酒。[1]608
蕭良有的第一個職位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因纂修《會典》有功,于萬歷十二年(1584)晉升為翰林院修撰,從六品。主要負責為掌修國史、實錄,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等事。蕭良有任翰林院修撰時恪盡職守,識才愛才。他多次任鄉(xiāng)試主考官,選拔賢俊達數(shù)百之眾,其中孫承宗、朱國禎、孫慎行、陳道亨、張輔之等人以文行著稱。蕭良有為人謹飭,溫厚有儒者之風,深得萬歷皇帝賞識,在三年內得到兩次提拔。據《康熙漢陽府志》載:
辛卯(1591),升中允,管司業(yè)事。壬辰(1592)八月,進洗馬,充日講官。癸巳(1593),遷諭德,兼侍讀,編纂奏章”。[5]242
兩年后萬歷皇帝再拔蕭良有為國子監(jiān)祭酒,從四品。萬歷皇帝在位期間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國本之爭”。萬歷皇帝不喜歡由宮女所生的長子朱常洛,而有意立鄭貴妃所生的朱常洵為太子,當時朝廷官員發(fā)生重大分歧,形成了支持朱常洛和支持朱常洵的兩個派別,并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蕭良有依從古制,堅決主張冊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萬歷二十一年(1593),時任首輔王錫爵不顧群臣反對,順從了萬歷皇帝提出的“三王并封”諭旨,擬旨布告天下。蕭良有不顧個人安危堅持進諫,以《會典》條例力諍時任首輔王錫爵,稱王錫爵不顧國本同意萬歷皇帝“三王并封”的乃諛君之舉,又聯(lián)合詞林眾人堅持力諍。最后王錫爵向皇帝上疏自劾,請求罷免。萬歷皇帝最后也迫于群臣壓力放棄了“三王并封”想法。蕭良有在職時對時政多有指摘,招致朝廷部分大臣的不滿,萬歷二十三年(1595)蕭良有被給事中葉繼美彈劾越職言事,有侵六部之權。明朝晚期,黨爭激烈,厭倦了官場斗爭的蕭良有上詔乞歸,萬歷皇帝批準蕭良有回原籍,次年蕭良有致仕歸鄉(xiāng),自是不復詔。蕭良有自萬歷八年(1580) 入翰林院編修到萬歷二十四年(1596) 年致仕歸鄉(xiāng),在職共十五年。他為人溫厚謹飭,性接大夫,深得同僚的贊賞,正如葉向高所說:“良有在史局十五年,益負公輔之望,自閣部卿寺以至臺省,凡關國家大計,靡不咨詢良有者”[1]669。
萬歷八年(1580),蕭良有以榜眼入翰林院編修,走上仕途之后的他開始與當時名臣張居正、申時行、許國等人來往,并與著名文人屠隆、龍膺、葉向高、顧憲成等人交往密切,建立了比較深厚的友誼。
張居正是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任內閣首輔。張居正又是萬歷皇帝的老師,萬歷皇帝對他十分敬重。萬歷八年(1580),張居正長子張懋修與蕭良有同場競技。殿試廷對時,蕭良有憑借著對“剛”與“柔”、“權”與“本”的獨到見解深得萬歷皇帝賞識。但當時張居正當權,宦官馮保為了討好張居正有意把狀元頭銜留給張懋修。萬歷皇帝為了報答師恩,默許了這種行為。據王世貞《弇山堂別集》 (卷八十三) 載:
(萬歷)八年庚辰,命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申時行,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余有丁主會試,取中蕭良有等三百人。……廷試,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四維俱以字入試請回避,不許。賜張懋修、蕭良有、王廷撰及第,懋修有兄敬修、良有弟良譽、廷撰弟廷諭同榜進士?;蛟剖纵o戲之也。[8]
可知,張懋修之所以能考中狀元是因為張居正的緣故。萬歷皇帝為了報答師恩有意提拔張懋修為狀元,蕭良有只得屈居第二。張居正頗愛蕭良有之才而內心愧疚,曾多次有意拉攏蕭良有,但都被蕭良有婉言拒絕。蕭良有與同榜進士的顧憲成、魏允中交游,以名節(jié)相期許,其做法遭到張居正的側目。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病逝,不久后御史雷士幀等人聯(lián)名彈劾張居正秉政弄權。萬歷皇帝聽從言官的意見,下令抄張居正家,削其官秩,以罪狀示天下,其家屬或被餓死或被流放。一時朝野上下聲討張居正之聲不絕于耳,唯蕭良有一人力獨馳異議:“江陵非奸相也,稍持權而驕耳。今既反其秕政,收其廢賢,足矣。奈何復令圣主有辱大臣老母僝子哉?”[5]242蕭良有不計前嫌,對張居正做出公正的評價。大臣許國認為蕭良有說得極是,上疏皇帝主張停止對張居正的清算。
蕭良有端正允明,德才雙馨,因此與其交友的名士甚多。葉向高,字進卿,福建福州府福清(今福建福清)人,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萬歷、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內閣輔臣。葉向高與蕭良有同在國雍為僚,相得甚歡,曾與蕭良有一起合刻過《新唐書》225卷。葉向高對蕭良有的人品和學識十分推崇,盛贊其“以文章識量重于詞林”[1]667。
蕭良有與“末五子”屠隆、李維楨、魏允中等人交往密切。屠隆,浙江鄞縣人,戲曲造詣很高,代表作品有《彩毫記》 《棲真館集》。屠隆與蕭良有同在朝為官,其為人清正廉潔,關心民瘼但性格狂放,表現(xiàn)出晚明文藝思潮中特有的“狂狷”精神。萬歷十二年(1584) 屠隆蒙受誣陷,官籍被削。蕭良有得知后深感不平,致信慰其被污,直述萬歷皇帝屠隆被罷官致使舉國不平,公論沸起。屠隆與蕭良有交情甚厚,私下經常書信往來,詩文唱和。萬歷十六(1588)年,蕭良有任浙江鄉(xiāng)試主考官,典試浙江。此時已經罷官回鄉(xiāng)的屠隆聽說友人到來欣喜不已,即致信蕭良有前來西湖游玩,在《與蕭以占太史》中載:
李參軍回,辱足下寓書捐俸。故情不替,昔義彌敦。將為南國之游,遂訂西湖之約。此時,芙蓉靚妝,湖水凈綠。銜杯刺榜,何物不佳。乃道民禪寂已久,也性益成,貧家瓜曼豆棚,碧苔黃葉,犬聲蟲語,事事罥人?!x得拙詩六張,聊當握手。西瞻秦望,神與波馳。龍伯貞亦念足下甚,每件相共口足下不能休。此君楚有道孤高士也。[9]336
屠隆同蕭良有既是官場同僚,也是文章?lián)从?。屠隆致信蕭良有訂下西湖之約,一為故友相聚,以敘當年遭誣罷官蕭良有的慰藉之情;二為探討詩文。蕭良有公務在身,未能如約,屠隆非但沒有埋怨反而作組詩盛贊蕭良有的才華和人品,《屠隆集》載:
《寄蕭以占太史是校士越中書來訂西湖之約不赴》
向來詞賦借山川,才子胸中五色煙。
云夢彩毫吞八九,錢塘強弩射三千。
鳥飛葭菼天如鏡,客倚芙蓉秋滿船。
定踏西泠橋畔月,一杯何處喚逋仙。[9]127屠隆在詩中盛贊蕭良有文章詞賦,一句“定踏西泠橋畔月,一杯何處喚逋仙”,通過想象與友人暢飲賞月的情景,將二人的情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蕭良有與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戲劇家龍膺也私交深厚。龍膺與蕭良有同年進士,后官至太常寺正卿。在官場上兩人相互攙扶,私底下經常詩歌唱和。萬歷二十年(1592),龍膺因朝廷日益淫靡腐敗,以《諫宮女疏》力諫萬歷皇帝,對當時朝廷弊端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萬歷皇帝勃然大怒,意欲治龍膺死罪。幸得申時文和蕭良有的極力相救才得以幸免,《龍膺集·與蕭以占太史》載:
第膺之負知己,而被罪以謫也。俯仰得罪于長安貴人,然不即至屏黜,而猶掛名仕籍者,則仗余庇耳。且聞相君首公申救甚力,世皆欲殺吾,獨憐才僅僅見此。[10]421
龍膺視蕭良有為知己,以兄弟相稱。致仕回鄉(xiāng)之后,仍與蕭良有保持頻繁的書信往來。蕭良有在得知龍膺父親逝世之后曾致信悼唁,并求其文稿以刊。龍膺也懷感知遇恩情,《龍膺集·答蕭漢沖太史》載:
辱不遺舊,將命遠臨,儼然垂吊,哀辭累累,長跽而誦之幾筵。文以情深,義由哀篤。即伯牙之弦絕鐘子,季札之劍許徐君,二丈心期,蔑以加矣!豈惟上自母兄,下及宗黨,咸知感佩,先靈不昧,亦當銜德九原,不肖抱痛四奔,以五月抵廬,嘔心毀骨,暑病交侵。伏枕月余,時方強起,聞二丈亦以哀毀成疾,茹荼萬苦,兩地同之。然律以顯揚,二丈實已無忝。乃不肖弟既不贍,名復不楊,其何以釋終天之憾乎![10]439
晚年蕭良有、蕭良譽兄弟病重,龍膺與蕭良有兄弟保持著密切的書信往來慰問病情。蕭良有致仕歸鄉(xiāng)后,蕭良譽也辭去河南布政司一職,歸鄉(xiāng)侍奉其父蕭逵。時蕭逵已八旬,蕭逵去世后,蕭良有和蕭良譽傷悲過度病倒,于萬歷三十年相繼離世。遠在廣陵的龍膺聞此消息悲痛欲絕,在其所作的《祭蕭以占太史》一文中深切地表示了兩人的情誼:
膺父子兄弟,莫逆相親。父如孔李,誼比雷陳,余左仕路,蹩躠風塵。兩公友愛,音問彌勒。即今郎潛,漸及垂老??v出何裨,徒傷夙抱。梁棟先催,河山遂邈。疇愜素心,誰賞繢藻。嗚呼!哲人往矣,儀刑不忘。未竟之業(yè),長發(fā)其詳。云霄繩武,金玉章玉。鳴珂稱里,通德命鄉(xiāng)。不朽者名,不足者齒。昌后有德,繼志有子。束以生芻,絮之芳醴。二靈在天,庶幾鑒只![10]270
蕭良有出生荊楚漢陽,進士后一直在京為官,任職期間多次參與修編國史,關心國事,是明代中晚期頗有政績的政治家。此外,蕭良有還是一個出色的教育家,常年從事與教育相關的職業(yè),仕至國子監(jiān)祭酒,其編寫的《龍文鞭影》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