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向
鮑家溝像一條捻不斷的細線,一頭連著千里長淮,一頭穿過我們小小村落,最終向西南方向流去。鮑家溝上的那座碾盤橋,對我而言,卻不僅僅是個傳說。
我所知道的碾盤就是那圓圓的磨盤,恰如奶奶平日切菜用的案板,只不過一個是石雕的軀殼,一個是木做的身體。假使這兩件東西中的任何一樣壓在心頭,每一天、每一刻都會是無比沉重。
我見到碾盤橋其實早已不是橋了。有橋便有河,便有路。橋沒了,河還在。路被河隔成了兩塊相向的、半圓形的土墩。路西頭成了奶奶的菜園,而河的對岸,卻是一片寂寂莊稼地和萋萋野草。
奶奶自18歲嫁給爺爺,便與這個家族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們一起熬過舊社會,一起跑過鬼子返,一起撫養(yǎng)四五個孩子,一起打理幾畝薄田,又一起趕上了新中國成立。奶奶說早年村子里的唯一大路就是碾盤橋這里,從朱莊南面一直通向村子的北面。在牛馬拉大車行走的年代,爺爺經(jīng)常從這條路往市里、集上運油運糧,下地、收工也是在這條路上來往。自從橋被洪水沖斷之后,公社在原路址南面約500米處重新修了一座水閘和一條用水泥、石頭砌成的新橋,一條新的鄉(xiāng)路便成了。爺爺和其他幾位村民便在荒廢了的碾盤橋西側(cè)的路面上開荒種糧。
三十多年前爺爺病逝,碾盤橋頭的開荒地便成了奶奶的心頭肉。
這里有爺爺留給她的念想。她不但把原先種莊稼的地方全部種上了菜,還把河邊多余的空地也填上土、搭上架子,就連坡上也挖坑埋上菜種。每逢周六、周日或是暑假,奶奶便安排我們堂兄弟幾個往碾盤橋運農(nóng)家肥。一個架子車,上面兩三個大筐,我們?nèi)齻€大孩子拉著車子在前面走,奶奶踮著小腳,一手攙著弟弟一手扶著糞箕緊跟在后面。
到了新橋頭,車子就得停下來,河邊通往碾盤橋的路只容得下兩個人并排走,空車子過去都很麻煩,何況還是裝了肥料的笨重家伙。于是,再把筐分幾趟抬進去,一筐放在菜地的最上頭,一筐放在菜地的中間,最后一筐勻做幾處,那是留給坡地和河沿菜苗的。
我們在奶奶的指揮下分頭給菜分肥,二哥負責(zé)已開花的辣椒和茄子,大哥負責(zé)坡地剛剛上架子的豆角和黃瓜,我和奶奶負責(zé)河沿和邊角上的冬瓜、南瓜、西紅柿,有時也有扁豆,弟弟坐在糞箕邊上唱歌給我們鼓勁,兼看著東西。收工前,每個人可以得到一塊或大或小的冰糖作為獎勵。
在眾多蔬菜中,蠶豆和毛豆是我們的老相識。在撒了肥料的土里刨個坑,丟兩粒蠶豆種,澆半瓢鮑家溝的水,掩了土便可回去等消息了。約莫半個多月,或是一場雨后,再來看時,土里便會鉆出兩片胖胖的葉芽,新的希望便誕生了。
蠶豆收獲的季節(jié)便是奶奶少有的開心時候。叫齊我們四個,帶夠籃子和蛇皮袋,每人分一小塊,把頭茬蠶豆全部摘下。第二天一早,由父親騎腳踏車把裝好的蠶豆送到山南頭的東站菜市場,奶奶自己則是雞一叫就起床,帶著秤和零錢從村西翻過黃泥山趕過去。吃中飯前準(zhǔn)能看到奶奶輕快的身影,中飯過后再到地里轉(zhuǎn)轉(zhuǎn),直到傍晚才回來。
接下來隔個三五日,奶奶便去賣一次蠶豆。等蠶豆都下來的季節(jié),奶奶便會分一些蠶豆給我們炒菜吃。再過一段時間,蠶豆老了,我們就可分到更多,或煮或炸,便有更多的美味了。
另一個老相識便是毛豆,它帶給奶奶的收獲和我們的歡樂大抵與蠶豆相仿。
從清明前后直到中秋,碾盤橋上一直可以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
10年前,94歲的奶奶無疾而終,想那碾盤橋,如今變成了荒地,怕是再沒人去打理了吧。
責(zé)任編輯: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