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堅 郭筠
(1.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蘇丹研究中心,江蘇 揚州 225000;2.浙江外國語學院 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在古代漢語中,“命運”最初并不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單詞單獨使用的?!懊弊钤缰该?,也可指命運?!墩撜Z·顏淵》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盵1]203這里的“命”更多是指由上天安排的生死禍福,帶有唯心主義宿命論色彩?!斑\”在古代漢語中也有命運、氣數(shù)的意思,如《晉書·宣帝紀》:“漢運方微?!?漢朝的氣數(shù)快盡)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命運”指的是:1)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迷信的人認為是生來注定的);2)比喻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趨向及結(jié)局[2]912。
結(jié)局;終局,下場;命運
如:
從漢語、阿拉伯語對“命運”的定義的共同點來說,無論是漢語,還是阿拉伯語,都強調(diào)“命運”是人所遇到的遭遇和結(jié)局。古時迷信的人更是相信命運由上天決定,人對此無能為力。
在文學領(lǐng)域最早探究人的命運問題的當屬古希臘人,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是最早將人的命運問題搬上文學舞臺的作品。英雄阿喀琉斯,盡管自幼武功蓋世,萬人無敵,卻難逃“必然戰(zhàn)死沙場”的神諭,最終死于敵人的箭下。
人的意志和命運的沖突,是古希臘悲劇的常見主題。作家索??死账箘?chuàng)作的悲劇 《俄狄浦斯王》,講述了俄狄浦斯的生父忒拜王拉伊俄斯從神諭中得知:俄狄浦斯長大后,將殺父娶母。為了防備神諭的發(fā)生,在俄狄浦斯出生時,拉伊俄斯用鐵絲穿其腳踵,令仆人拋于荒山野外。仆人憐惜這無辜的孩子,便把他送給了科任托斯的一個牧人。俄狄浦斯不但沒有死掉,反倒成了科任托斯國王玻呂玻斯的養(yǎng)子。俄狄浦斯成人后,從神諭里得知,他必將殺父娶母。為逃避這可怕的命運,他離開養(yǎng)父母,向忒拜走去。在路口因同一老人發(fā)生爭執(zhí),俄狄浦斯誤將老人殺死,此老人即微服私訪的忒拜王——他的生父拉伊俄斯。之后,俄狄浦斯又以自己的出眾才智,鏟除了為害忒拜的獅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擁戴為王,并娶了前王后伊俄卡斯忒——他的生母。俄狄浦斯成了殺父娶母的罪人,自己卻毫不所知。而后,天降瘟疫,神諭要求找到殺死老王的兇手。于是,一切真相大白。悲痛萬分的伊俄卡斯忒自盡身亡,而俄狄浦斯也刺瞎雙目,自我流放。
以《俄狄浦斯王》為例,古希臘悲劇講述的是人面對已知或未知命運的無奈:俄狄浦斯本人后來知曉了命運,努力回避命運的發(fā)生,卻不幸落入命運的掌控;他的父親事先知曉了命運,也試圖去防備命運的發(fā)生,卻無法避免命運的悲劇[4]252-254。
在古典希臘史詩和悲劇中,人和命運的關(guān)系永遠是永恒的主題,而人又是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的:阿喀琉斯的母親將阿喀琉斯全身浸入冥河的水中,讓其刀槍不入(母親提著的腳踝除外)。阿喀琉斯最終也沒能逃脫神諭中戰(zhàn)死的厄運,被帕里斯射中腳踝而死。俄狄浦斯本人知曉預言后,通過離家出走躲避命運,卻仍舊如神諭所說,犯下大罪。人在命運前是無奈和微不足道的,這也是古希臘史詩和悲劇中對人和命運關(guān)系的限定。
在阿拉伯史詩《昂泰拉傳奇》中卻有同古希臘史詩、悲劇截然不同的命運觀?!兑晾麃喬亍贰抖淼移炙雇酢分兄鹘羌词古σ矡o法改變神諭安排的命運,而《昂泰拉傳奇》中的主人公昂泰拉的個人命運和際遇,突出反映了中古時代阿拉伯民族“入世有為”的命運觀。
昂泰拉的父親是阿柏斯部落的貴族舍達德,母親則是埃塞俄比亞的黑人女奴。在古代阿拉伯社會,母親的地位對孩子的地位而言至關(guān)重要:如果母親出身高貴,則孩子“子因母貴”;若母親出身低賤,相應地,孩子也地位低下。由于母親是奴隸,昂泰拉一生下來就是奴隸。因為自己的血統(tǒng)的限制,昂泰拉終身為奴的命運似乎已經(jīng)決定,且無法改變。如果按照傳統(tǒng)社會“命由天定”的邏輯,昂泰拉基本上不具備成為英雄的可能性。但是中古時代的阿拉伯民族是極具進取性的民族。穆罕默德統(tǒng)一阿拉伯半島后,阿拉伯人東征西討,戰(zhàn)勝了老牌帝國拜占庭和波斯,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中古阿拉伯民族所具有的進取性格在昂泰拉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昂泰拉盡管由于血統(tǒng)問題,淪為奴隸,但是并未屈服命運的安排,通過自身努力成功改變了自身命運。
少時放牧羊群,昂泰拉赤手空拳打死闖進羊群的惡狼。在廣袤的阿拉伯原野上,自然條件惡劣,野獸出沒不定,昂泰拉徒手打死惡狼可以被看做是在英雄改造現(xiàn)實的斗爭中現(xiàn)實對英雄的初次考驗。
昂泰拉長大后,由于機靈勇敢、足智多謀,引起了兩個叔叔的嫉妒之心,加之昂泰拉與生俱來的黑色皮膚,使得叔叔們十分歧視。兩位叔父覺得把昂泰拉這個黑孩子留下是個禍害,便向昂泰拉的父親舍達德進讒言,希望舍達德能殺死自己的兒子?;杪樀纳徇_德鬼迷心竅,居然同意了弟弟們的建議,在昂泰拉放牧時跟在昂泰拉身后。此時昂泰拉放牧羊群,來到獅子谷,遇到猛獅。昂泰拉丟下佩劍,徒手和猛獅搏斗,有點類似中國水滸里武松打虎的鏡頭。昂泰拉沖向獅子,“將獅子的嘴角撕裂到它的兩肩膀和胸膛;與此同時,昂泰拉大喊一聲,震得整個山谷顫抖。”[5]31經(jīng)過奮戰(zhàn),昂泰拉終于殺死了雄獅,保衛(wèi)了馬匹、駱駝的安全。
昂泰拉的叔父馬立克和賈瓦德心驚膽戰(zhàn),覺得昂泰拉羽翼豐滿,再也不能把昂泰拉怎么樣了,便放棄了謀害他的念頭。昂泰拉的父親舍達德則考慮以前他屬下的羊群經(jīng)常被獅子谷的獅子吃掉,如今獅子被昂泰拉打死,再也不用擔心財產(chǎn)受損,便打道回府。
和以農(nóng)耕為主要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中華民族不同,阿拉伯民族的先民“貝都因”人居住在阿拉伯半島沙漠中的綠洲里,以放牧駱駝、馬匹和羊群為生。對蒙昧時期的阿拉伯人來說,放牧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代的阿拉伯半島,野獸出沒,狼群、獅子是對游牧人及其牲畜的最大威脅。少年昂泰拉的“英雄性”在保衛(wèi)羊群、殺死惡狼與雄獅的戰(zhàn)斗中得以顯露。在昂泰拉與猛獸的搏斗中,體現(xiàn)了古代阿拉伯人在改造現(xiàn)實中的大無畏精神,勾勒出阿拉伯人對英雄的美學素描。
古代希臘英雄的力量大多源自神力。古代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的母親忒提斯是海洋女神,其勇力一部分來自母親神的血統(tǒng),一部分源自冥河水為其打造的“金剛不壞之身”。和古代希臘的英雄不同,昂泰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之力來自后天作為奴隸放牧的生活體驗。放牧羊群,經(jīng)常和大自然、猛獸搏斗,這種艱辛、殘酷的生活體驗,使得昂泰拉從放牧的奴隸成長為武藝蓋世的英雄。
中古時代的阿拉伯社會,“血統(tǒng)主義”盛行。一個人是否出身純正的阿拉伯人,成為他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阿拉伯人從蒙昧時期開始,就不斷向非洲擴張。伊斯蘭教開始傳播之后,阿拉伯人征服了北非,并不斷越過撒哈拉沙漠向南擴張其勢力。掠奪奴隸和黃金成為阿拉伯人向非洲擴張的基本動力。被掠奪的黑人女奴往往成為阿拉伯酋長的侍妾,其子女因為是混血兒,且有黑奴血統(tǒng),終其一生也是奴隸,不為父親所承認。昂泰拉·本·舍達德父親是阿拉伯半島阿柏斯部族的貴族,其母為埃塞俄比亞黑人女奴。昂泰拉因為是混血兒,被族人稱為:
他是阿拉伯的混血兒和烏鴉之一,意為“父親是阿拉伯人,母親是異族的奴隸”。被稱為“烏鴉”是因為昂泰拉因為膚色隨母親,所以被蔑稱為“阿拉伯烏鴉”。
昂泰拉童年時代,是父親的奴隸,不僅不為父親所承認,還要承擔繁重的生產(chǎn)勞動。雖說昂泰拉在繁重的牧業(yè)生產(chǎn)勞動中,鍛煉了體魄,練就了一身騎射本領(lǐng)。一般而言,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發(fā)生,昂泰拉可能終其一生都是父親的奴隸,永遠不可能在歷史上、在史詩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曾經(jīng)倍受欺壓的昂泰拉卻回答父親:
“奴隸不會去攻擊敵人,只會擠奶和受欺壓”。
舍達德見狀,只好承諾一旦戰(zhàn)勝,兒子即為自由人。昂泰拉第一次出征就大獲全勝,不僅奪回了駱駝,還斬殺敵將,開始了自己的英雄之路。
古希臘史詩和悲劇中,英雄無法擺脫自出身起就伴隨自己的命運。和古希臘不同,昂泰拉奴隸的命運并未伴隨他終身。昂泰拉用其彪炳的戰(zhàn)功向父親、向族人宣示:自己也具備阿拉伯人的勇武特質(zhì),而且能為部落的生存和利益而戰(zhàn),并能夠贏得勝利。“戰(zhàn)功贖身”的故事則鮮明表達了中古時期阿拉伯民族“入世有為”的命運觀:人不會被命運所束縛,而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不利的厄運。
阿拉伯史詩《昂泰拉傳奇》的主角昂泰拉出身低微,父親雖為阿柏斯部落的貴族,母親卻是父親從埃塞俄比亞擄掠來的奴隸。按照蒙昧時代阿拉伯人“子因母貴”的文化傳統(tǒng),昂泰拉一出生即為奴隸,不僅無法得到父愛,還做著擠奶、牧羊等奴隸才做的體力勞動。昂泰拉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以戰(zhàn)功贖身,擺脫奴隸身份,以戰(zhàn)功和詩文顯名于阿拉伯半島,從而戰(zhàn)勝了命運加諸自身的不公。
在古代希臘史詩中,命運觀被打上了深深的宿命論的烙印?!兑晾麃喬亍返南ED英雄阿喀琉斯,父親是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兒子,兼具凡人和神的血統(tǒng),繼承了父親的英武和母親的神性。阿喀琉斯自幼便被母親提著腳踝浸入冥河的水中,從而刀槍不入(被母親提著的腳踝除外)。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阿喀琉斯所向無敵,令敵人膽寒,卻因女奴和聯(lián)軍統(tǒng)帥阿伽門農(nóng)發(fā)生爭執(zhí),從而拒不出戰(zhàn)。阿喀琉斯好友為了挽救希臘聯(lián)軍敗局,代阿喀琉斯出戰(zhàn),卻被特洛伊名將赫克托耳殺死。阿喀琉斯憤而為好友報仇,殺死赫克托耳。像阿喀琉斯這樣的英雄在戰(zhàn)場上本該是無敵的,卻因為腳踝未能浸入冥河之水,而被帕里斯射殺。阿喀琉斯的命運在史詩中其實早就被神所決定:阿喀琉斯出生時,命運女神便告訴他母親,他的將來一定以戰(zhàn)死收場。其母為了擺脫兒子厄運,方才帶著兒子來到冥河,將兒子全身除了腳踝都浸入冥河之水,祈望兒子從此免遭陣亡的命運。但是神諭是無法改變的:“阿喀琉斯之踵”注定了阿喀琉斯必然無法逃脫命運女神的神諭,走向不可避免的陣亡沙場。
《昂泰拉傳奇》為何在命運觀的設(shè)定上與古典希臘史詩有如此的差異呢?其關(guān)鍵原因是《昂泰拉傳奇》中神的缺位。與《伊利亞特》中神無處不在不同,《昂泰拉傳奇》基本上講述的是“人的故事”。與阿喀琉斯是神人混血不同,昂泰拉是個徹頭徹尾的凡人,身上并沒有神的血統(tǒng),其戰(zhàn)無不勝的力量來源于后天游牧生活的磨煉,而非繼承神的血統(tǒng)。阿喀琉斯從出生開始就被命運女神宣告了必然戰(zhàn)死的神諭,即便其母將其浸入冥河之水,也無法改變神諭的力量。與之相反,昂泰拉盡管出身奴隸,卻不甘命運的安排,以戰(zhàn)功為自己贖身,以詩文為自己揚名,體現(xiàn)了阿拉伯民族早期“奮發(fā)有為”的民族氣質(zhì)和不甘受命運操弄的勇氣?!鞍⒖α鹚怪唷斌w現(xiàn)的是人對于神諭的無奈,昂泰拉戰(zhàn)功贖身的傳說和流傳至今的懸詩詩文體現(xiàn)的是凡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獲取成功?!兑晾麃喬亍访看侮P(guān)鍵的戰(zhàn)斗,史詩都為其設(shè)定了眾神決定勝負:阿喀琉斯在追逐赫克托耳時,眾神天平上赫克托耳的命運沉下了,決定了其被殺死的厄運。阿喀琉斯對陣帕里斯時,盡管其刀槍不入,但是“阿喀琉斯之踵”決定了他無法改變命運女神的神諭。《昂泰拉傳奇》中昂泰拉每次都能大獲全勝,靠的是昂泰拉的勇氣和出色的指揮才能,而并非神的意志。
希臘史詩《伊利亞特》更多體現(xiàn)的是凡人不能違抗神的意志,其命運自神諭降世之時便已確定。昂泰拉所在的阿拉伯蒙昧時代本身充斥著多神信仰的社會,但是在史詩流傳、加工的一千多年中,由于伊斯蘭信仰主張信奉唯一的主,反對多神崇拜,故而蒙昧時期的多神信仰的痕跡從史詩中完全消失了。一神教取代多神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這種宗教信仰的演化,使得《昂泰拉傳奇》中少了希臘史詩中眾神的神諭,少了眾神加諸凡人身上命運的痛苦。神的“缺位”使得《昂泰拉傳奇》以“人”為本,人的命運由人自己掌握成為《昂泰拉傳奇》在命運觀上的最大特色。
《昂泰拉傳奇》從價值層面體現(xiàn)了“文學是作為人的精神本體存在,作為人的價值觀念的藝術(shù)結(jié)晶”[7]6。整個史詩體現(xiàn)了不同于其他古典史詩的人本主義氣息。
荷馬史詩中英雄阿喀琉斯具備“神性”的特質(zhì),父親為國王,母親為海洋女神。與之相對,昂泰拉不過是一凡人,且出身低賤。
《俄狄浦斯王》中無論是俄狄浦斯的父親還是俄狄浦斯本人,都知曉了神諭,都力圖避免神諭的發(fā)生,但是都失敗了。命運加諸俄狄浦斯身上的是無奈和不公。昂泰拉雖然出身奴隸,卻以戰(zhàn)功贖身,以詩文立世,從而改變自身卑賤的命運。
閃族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中,英雄恩奇都武功蓋世,卻因觸怒天神死于神諭。昂泰拉年屆九十,其去世和神無關(guān),系偶然中箭戰(zhàn)死沙場,體現(xiàn)了中古阿拉伯人作戰(zhàn)時“重死輕生”的文化特色。
故事中的昂泰拉是阿拉伯人自古以來推崇的有勇有謀的大英雄,但是并不是脫離社會生活,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和當時阿拉伯人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首先,昂泰拉敢于同命運的不公去抗爭。因為母親黑人奴隸的身份,昂泰拉本是奴隸,甚至不被父親舍達德認作兒子。昂泰拉與命運安排的一切去拼搏,對于命運加諸自己的不公,不是消極地去接受,而是勇敢去改變。其次,以人為本,表達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愛,對現(xiàn)實生活的肯定。史詩對于戰(zhàn)爭的是非善惡有自己的判斷,昂泰拉參與的是保衛(wèi)本族不受外來入侵的正義戰(zhàn)爭:昂泰拉初上戰(zhàn)陣,是因為塔依部落侵犯了昂泰拉所在的阿柏斯部落,奪走了阿柏斯部落的駱駝,昂泰拉應父命出征,戰(zhàn)勝強敵,奪回駱駝群。在故事的第九卷,昂泰拉來到加薩尼王國,誅殺王國的叛賊,匡扶王國的幼主登基,體現(xiàn)了阿拉伯人傳統(tǒng)的鋤強扶弱、匡扶正義的觀念。第三,對人的勞動和勇敢的歌頌。昂泰拉少年時精通各種放牧的技巧,他嫻熟駕馭各種牲畜的技巧,令族人為之傾倒。他放牧羊群,先后遇到惡狼和獅子的襲擊。他勇敢應對,終于殺死惡狼和獅子,保衛(wèi)了勞動的成果。當然,在昂泰拉身上既有英雄的高貴氣質(zhì),也有其無法克服的命運的悲劇。盡管應當承認昂泰拉在改變自身卑賤的地位時付出了許多努力,成功贖身,并且立下赫赫戰(zhàn)功,捍衛(wèi)了部族的利益;在歐卡茲集市上賽詩的成功,使得昂泰拉的詩歌被金水寫在克爾白天房的帷幕上流傳后世,使其聲名達到巔峰。在血統(tǒng)主義盛行的古代阿拉伯部族社會,昂泰拉的黑人血統(tǒng)還是帶給這位英雄一生難以磨滅的痛苦。父親一開始不承認他的兒子身份,嫉妒他的叔父們甚至密謀要殺害他。昂泰拉在波斯時,仇視他的宮廷侍衛(wèi)官在國王科斯魯面前詆毀他,公然稱昂泰拉是“黑奴”(那時候昂泰拉已經(jīng)是自由人),向國王進讒言要殺害昂泰拉。
不過,史詩《昂泰拉傳奇》中體現(xiàn)的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命運觀是主流;重血統(tǒng)、輕能力的血統(tǒng)主義雖然給昂泰拉帶來了痛苦,但是終究是支流而非主流。不盲從命運、積極改變命運是史詩中主人公昂泰拉一生命運的最好寫照。
穆罕默德統(tǒng)一阿拉伯半島后,其后繼者便東征西討:向東征服波斯、兵臨中亞,向北重創(chuàng)拜占庭,征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向西則一直打到比利牛斯山下,征服整個西班牙和葡萄牙。新興游牧民族的進取心和蓬勃朝氣是阿拉伯人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反映在文學作品《昂泰拉傳奇》上便是命運的安排永遠不能束縛人的腳步:人可以征服命運,而命運不可以挾持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