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靜雅
摘 要:對于“中國哲學”,具有狹義、廣義之分。就狹義的角度,中國哲學指的是“中國人的哲學”,以中文為載體,表達相應的哲學思想,建設相應的理論體系。在廣義的角度,中國哲學指的是“在中國的哲學”,以及與中國相關的哲學。本文在廣義角度闡述了“當代中國哲學”,分析了中國哲學面臨的結構困境,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出路。
關鍵詞:當代中國哲學;結構困境;大哲學
對于中國哲學來說,在21世紀,已經處于了瓶頸期。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諸多思潮的沖擊下,國內學界給予了較多的回應,中國哲學界逐漸對現有的框架的進行了構建,取得了一定性的突破,不過,前進的方向還不夠明確。在中國的不斷轉型下,國家文化形象、學術話語體系也得到了不斷塑造,在國際舞臺上,為了具有一定的話語權,應該創(chuàng)新哲學理念及范式。在時代發(fā)展下,中國哲學肩負著重擔,不過,在中國哲學界,還未能達成共識,還無法給出合理的回應,因此,當代中國哲學在結構方面面臨著種種困境,需要及時分析。
一、當代中國哲學學科與結構性困難
對于現代的中國哲學,主要始于1912年,在北京大學中,以“哲學門”產生,根據現代意義的英美哲學系的相關建系標準,北京大學建設了哲學系學科及課程體系,由北京大學率先建立了“第一個全國范圍內的現代意義的哲學系”。在其影響下,在諸多的大學中,逐漸建設了哲學系。經過建立一系列的哲學門、系,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現代哲學的視野,為中國哲學打上了西方哲學的烙印,這個學科的格局在20世紀前半葉之前,一直壟斷了中國哲學。不過,在1952年,新中國根據蘇聯模式,對高校院系進行了全面調整,這種壟斷現象幾乎被徹底打破,為中、西、馬的基本結構打下了基礎。
如今,根據中國高校、科研院所的相關哲學教研機構來看,在哲學領域中,“從業(yè)人員”占據著世界哲學研究人員的很大比例。在國際上來看,規(guī)模最大的哲學研究所在中國,在當代中國哲學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基本框架。在結構而言中,哲學院系以及研究的規(guī)模十分大,包含了諸多的人數;每個學科、教研室均能夠自成體系,形成了復合型結構,具有疊床架屋性。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悖論,由于哲學的行政特征,擴張了哲學二級學科,這種擴張在學理上不能消解,僅能應用行政化手段進行阻止。
在二級學科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了諸多的教研室,可以分為三重組合:基于時間的層面上,所有的二級學科均包含了現代哲學、傳統哲學;基于空間的層面上,多數的二級學科均在不同上包含了“中”“西”“馬”的格局;基于義理的層面上,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不僅自成體系,也滲透在其他的二級學科中。在這些組合的影響下,就會普遍存在一定的結構性障礙:首先,哲學二級學科十分追求完整,所以,在不斷擴張;其次,在二級學科中,由于自成體系,進而會存在相互排斥;最后,哲學學科的相關知識要提升傳遞功能,對哲學教育中的相關理性批判思維進行全面培養(yǎng),對選擇能力進行有效提升。
二、當代中國哲學的內在張力
對于當代中國哲學來說,由于自身的獨特性,在內部中,逐漸衍生出三種張力。其一,在時間結構方面的張力,主要在“傳統中國哲學”與“當代中國哲學”之間,二者不能有效貫通,也就是說,在傳統文化中,圍繞著“儒釋道”思想的哲學理念,與當代的國內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中研究的哲學存在著無法表達的內在關系。對于西方哲學,其發(fā)展鏈條是比較清晰的,具有較強辨識度,但是,中國哲學卻以斷裂形式存在著。由儒、墨、道、法逐漸發(fā)展起來,在后來,受到了佛教傳統的影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不僅政治運作方式受到了影響,也規(guī)范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以及思維方式。在20世紀初,可以說,我國的“哲學”基本拜托了儒釋道,現代中國哲學形成了新的形態(tài)。在21世紀之后,我國傳統文化得到了復興,為思想發(fā)展提供了動力,儒釋道思想重新受到了肯定,不過,還未能形成與“當代哲學”并肩的哲理體系。其二,在空間形式中的張力,主要表現在改造之后“本土哲學”和外來哲學間存在的問題。由于西方思潮影響,促進了哲學發(fā)展,也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的哲學在多重力量的推動下,逐漸復興。不過,“中國哲學”被重新定義的起步比較晚,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在方法論、宇宙論,以及邏輯學等方面還沒有得到全面建設。值得肯定的是,經歷了多年的非本土哲學的影響之后,我國的本土學問始終堅守自己的陣地,但是,不管是在思維方式方面,又或者在話語體系方面,都出現了非本土的影子。其三,這種張力比較復雜,主要是哲學的內容和表述形式方面的問題。在20世紀上半葉,基于西方哲學,逐漸建立了中國哲學,在中國的哲學界,逐漸建設了“格義”式,對西方的中文哲學進行了模仿,從概念、范疇,一直到推理體系都得到了構建。在20世紀下半葉,基于蘇聯模式,在其主導下,對中國哲學進行表述,一切哲學形態(tài)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特點。在表述方式上,這些哲學形態(tài)體現了中國語言及思維的特點,不夠,在其本質上來說,依然不屬于“本土”哲學,所以,在形式方面,中國哲學與非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的馬克思主義之間,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沖突,傳統與哲學在本義的批判、分析方面具十分復雜的關系,進而逐漸延伸出了多方位、多層次的張力。
在整個20世紀,“本土中國哲學”始終處于弱勢,通過“不對稱手段”,做到了異軍突起,逐漸有效了西方哲學,以政治儒學、生活儒學,以及生態(tài)道學等,侵入了西方哲學,由此,中國實踐哲學得到了重建建設,在形上學、知識論,以及邏輯學等相關領域,態(tài)度是“存而不論”的。雖然,本土中國哲學的復興對我國社會發(fā)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不過,依然沒有掌握話語權。
相比之下,中國“西方哲學”在構建時,采用了“拿來主義”建設方式,改造了西方的觀點、方法,以及理論等,進而形成了中國哲學的爭論熱點。對于這種哲學,在研究視角方面,具有“西方化”特點。根據西方哲學,在其“理想圖景”的影響下,當代中國哲學的建設一定會遇到諸多的困難。其一,中國傳統在文化范式方面,與西方“哲學圖式”的接軌存在很大困難。其二,西方哲學“化”中國的諸多潛在危險不斷影響了意識形態(tài)以及社會心理,“本土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都體現了較強的抵制、批判。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突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現實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進行有效結合的必要性。在中國經過百余年發(fā)展之后,在狹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建設全新的哲學體系。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一直在突破一些“老”傳統,不僅反對了中國哲學中的保守主義,還反對了西化的自由主義。在蘇聯哲學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了教條化特點,迄今為止,在中國的學術格局中,依然沒有得到本土傳統哲學以及中國化的西方哲學的認可?!爱敶袊軐W的圖式”與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范式依然具有一定的距離。
三、當代中國哲學的可能生長點
在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中,當代中國哲學的傳統性、現代性是不可分割的。對于當代中國哲學,僅在中國哲學和世界哲學之間進行相互改造、借鑒,實現自身的成長,不僅要立足于中國的文化傳統,還應該積極學習世界文明。
首先,立足于生活實踐,追求智慧。“愛智之學”的哲學觀念受到了廣大人們的認可,追求智慧與真理是哲學生產的動力。哲學不僅追求知識的疊加,要在知識中,提煉相應的思想,得到智慧的結晶。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除了體現了一種“洞察”力,還體現了問題的觀察能力,應該以獨特的視角分析,要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既能夠把握本質,又可以保持理性思維、抽象思維。對于中國哲學,主要以綜合性思維生長,西方哲學主要以分析性思維進行生長。對于當代中國哲學的建設工作來說,其實存在很大的誤解。之所以哲學可以成為一門愛智之學,主要是因為它可以同時進行應用分析、綜合應用。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中國哲學是一種生活哲學,西方哲學是一種思辨之學。雖然,這樣的說法具有一定的道理,不過,也會引起一定的誤解。生活哲學對理性思維是不排斥的,真正的理性之學不能脫離生活內涵。因為當代應用哲學的發(fā)展速度很快,有的學者將其定義為“后哲學”,與古代“前哲學”以及近代“現代哲學”具有對應的關系。其實,這只是人為的分類,是線性思維的一種。在哲學“活動”中,依然是哲學,并不是“哲學終結”。如今,在商業(yè)化、實用化的社會中,“哲學的應用價值”一直受到了人們熱議,有的人認為“哲學是無用的大用”。不管時代怎樣發(fā)展,哲學的應用價值依然是不可否認的。哲學不僅能夠“改造世界”,還可以重新提出問題以及回答問題等。
其次,當代中國哲學將傳統性、現代性集合于一身。哲學被認為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不過,哲學和時代之間的關系不是十分遙遠,但也不是十分貼近。對于“舊”哲學,在“終結”前,已經意味著即將開啟新的哲學,在“終結”和“開啟”之間,這兩種時代精神不是斷裂的,彼此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哲學教育方面,主要針對哲學中的“史”、“論”而展開。在創(chuàng)新哲學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傳統。在哲學的研究視角下,“過去式”代表著傳統的歷史哲學范疇、思想體系、當代哲學在規(guī)范、思想之間,不存在截然的分類。對于哲學問題,主要來自于歷史,卻作用在當代社會中,使傳統的思想得到了現代性轉化,需要將“史”、“論”進行有效結合,對其進行正確把握。
最后,將中國性、世界性進行了統一整合。在當代中國哲學中,其主體性核心是“中國性”,為中國哲學的重構的提供了必要條件,在國際舞臺中,充分表達了中國聲音,也彰顯了中國形象。對于中國哲學的建設工作來說,當代中國哲學與世界及其他國家哲學的區(qū)別為思想特征的不同,它是中華民族在新時代中,實現中國當下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在生活實踐中,逐漸沉淀的新思想。在世界哲學“范疇”中,作為重要的組成內容之后,中國哲學的發(fā)展都體現了中國氣息、中國風格,肩負著歷史使命。中國文化是母體,“中國性”是核心精神,當代中國哲學應用的話語體系可以在“世界性”、“中國性”之間維持一定的張力。
四、“大哲學”與走出困境
當代中國哲學將實踐性、智慧性、當代性、中國性、世界性集合在了一身,組建成為一個非傳統意義的“大哲學”。對于“大哲學”的定義、“大哲學”的提出理由,還沒有得到統一定義。在相關專家看來,“大哲學”與“哲學”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凹冋軐W”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指出的“為知而知”的智慧?!按笳軐W”在這些哲學理論中,逐漸發(fā)展成為了“文化母體”,不反對“純哲學”,在“純哲學”的不斷發(fā)展下,得到了進一步擴展與深化。另外,有相關專家認為,“大模樣倫理學的提出是為了理解、解決倫理學中的相關問題,在大空間內,幫助理解諸多的倫理學問題,使大背景與意義得到了充分認清”。也有相關專家提出了“求通哲學”,“求通哲學中的通性不追求現成的道路,主要憑借自己的目標,對自己進行合理調整,進而克服眼前障礙,看似不通,或許會找到一條通道。
對于“大哲學”,在內容方面,應該包羅萬象的,在理論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在規(guī)模上做到了“大”,在視角上也做到了“大”,也就是說,將哲學問題集中在了哲學歷史的發(fā)展中,與哲學各學科是互通的,在一定語境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在全球意義上,為中國的長遠發(fā)展,提出了問題,并且,解決了問題;在方法論方面也體現了“大”,哲學不再被當作獨立的學科,不在處于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外,將其充分滲透在了所有學科中,如:人文、社科,以及科技等學科,提供了一定的思維方式,發(fā)揮了指導作用,是一種宏觀的方法論。若按照“大哲學”的發(fā)展方向,需要將跨學科以及跨文化進行充分融合,讓當代中國哲學可以吸收不同文化的思想,為當代中國哲學能夠脫離本土哲學,以及西方哲學打下基礎,進而體現傳統特色,擁有世界性特點,為當代中國哲學的全面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供新的機遇。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哲學”的影響下,對于當代哲學來說,為其結構困境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思路。經過“大哲學”的提出,在哲學二級學科之間,存在的分離問題顯得十分幼稚,過于注重哲學和人文、社會、自然等學科之間的關系,帶來的積極意義低于消極意義。學者重新理解、審視了當代社會的相關問題,使其站在合理的視角來審視。在本體論,以及認識論等相關領域中,任何發(fā)展都需要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相關知識的積累,進而提出來的,通過科學技術的影響,在物質、意識、心靈以及身體等方面,相關的基本哲學問題都得到了新的理解,得到的新的啟發(fā)。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很多哲學家、思想家在哲學和其他的學科領域中,相繼建立了自己的豐碑。由此可見,哲學和其他學科間存在的壁壘被打破,哲學二級學科間的分野被逐漸淡化,逐漸朝著“大哲學”方向發(fā)展,除了可以突破當下的哲學困境,還會引領一場的思想解放運動。
參考文獻:
[1]姚新中.2015年《傳統與現代化的再思考》,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
[2]杜維明.2014年《二十一世紀的儒學》,中華書局.
[3]馮友蘭.2014年《新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4]何錫蓉主編.2012年《新中國哲學的歷程》,學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