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超
(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書法傳承著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作為一種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能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故此,挖掘和利用書法文化資源,將書法教育應用到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既能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又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政治素質和思想水平。
當下,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除了守住“思政課”這條主渠道,也須開疆拓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表征,是最純粹的中國本土藝術,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價值。書法藝術作為上層建筑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影響人的思想觀念。通過對書法筆墨線條所浸透的真善美感悟,能幫助大學生擯棄“自行其是”的極端思想,敦化大學生遵循“君子立身,務修其本”的基本規(guī)范,確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樹立“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在教育價值取向層面上,書法教育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科學內涵和邏輯向度具有內在一致性,將書法教育融入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對于提升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掌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話語權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篆、隸、草、行、楷五種書體為載體,同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亦步亦趨。有氣味,有意蘊,有靈魂的文字,或鐫刻于甲骨,或沉淀于青銅,或滲透于竹木,或徜徉于紙帛。流傳至今的中國文字是人類藝術殿堂里最為閃亮的瑰寶,它的文化內涵可謂是人類文字中最為博大精深、意蘊深邃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書法的核心價值永遠熠熠生輝,光耀千古、昭示未來。上下求索的古人披荊斬棘、樂此不疲地傾心于書法創(chuàng)作,陶冶人們情操,凈化人們心靈,維系和記錄了延綿不絕的華夏文明。書法的蹤跡積存并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亙古不息,中華民族必將注定與中華文字休戚與共、榮辱與共。
數(shù)千年歷史的中國書法,在留給我們美輪美奐的千古佳作的同時,更給我們留下了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安史之亂期間,國恨家仇致使顏真卿寫出一部宏偉悲壯的忠心報國之史詩——《祭侄文稿》?!棒敼芍^忠烈之臣也……其發(fā)于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1]323-324岳飛的《滿江紅》《還我河山》《前后出師表》,撼天地泣鬼神,洋溢著精忠報國、一腔熱血的英雄氣概。新中國締造者、現(xiàn)代書法大家的毛澤東,無論筆記、批注、札記、書信、文稿、詩詞作品等,都雄健瑰麗、氣吞千古,那些直抒胸臆的文字,流溢著他的革命豪情,彰顯著他堅定的革命意志和偉大的宏愿,書寫著中華民族的命運,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傊袊鴷íq如一座“橋”,接壤著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精神,激發(fā)大學生追本溯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使中國文化精神得以薪火相傳,不絕于世。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盵2]歷代書法大家都以人格修養(yǎng)為準則來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書法造詣。如行書大家王羲之、顏真卿等,為人忠烈剛直,堅毅果敢;楷書大家柳公權、歐陽詢等,為人胸懷寬廣,豁達大度;草書大家張旭、懷素等,為人瀟灑恣意,灑脫自由;隸書大家鄭簠、金農等,為人嚴于律己,忠厚老實。這一切均向大學生展示了唯有才學真、德行好、品位高之人,才能為世人所尊崇,才能在為國家、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中放飛人生夢想、實現(xiàn)人生價值。而那些心存邪念、心胸狹隘、讒言佞語的書法家,如蔡京、秦檜、董其昌等自以為是的“美文佳句”又怎能不讓人嗤之以鼻呢?
當下,一些大學生或多或少的會出現(xiàn)孤獨、焦慮、緊張、煩躁、脆弱以及恐慌等負面情緒,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需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書法學習是促進身心健康的溫馨“港灣”。在長期的習書中,大學生能“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1]6“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徜徉于卷帙浩繁的書典中,細嚼慢咽著悠久的書法歷史、深厚的書法傳統(tǒng),心無旁騖地與“書家”交流,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隨著時間推移,大學生能夠在習書熏陶中形成符合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視角、思維習慣和表現(xiàn)能力,并以一種植根于傳統(tǒng)又超越傳統(tǒng)的理性認識再次審視中國歷史中的文化現(xiàn)象,做到傳統(tǒng)與當代的融會貫通,進而真正掌握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達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高度。
書法講究神形具備,既要結構布局合理,也要意蘊豐富,即質感與內涵兼具,美貌同智慧并存,正所謂:“體五材之并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睔v代書法家把天地人性之美,自然萬物之美,浸潤于心靈深處,流溢于筆墨之間,彰顯著對生活、生命的感恩之意、眷戀之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謙卑之態(tài),體現(xiàn)著個體心靈情感與社會自然的和諧性,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內在精神美。正如宗白華所說,“中國人這支筆,開始于一畫,界破了虛空,留下了筆跡,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盵3]為此,在書法實踐過程中,大學生不僅能掌握書寫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能通過品味書法作品干濕濃淡的墨韻,收放自如的筆鋒,虛實交融的章法以及豪放婉約的內容,去感悟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去體會忠孝、正義、儉樸、清廉,使之在綜合的審美活動中獲得更多的享受和意趣。
若要覓得中國書法真諦,須有“清風吹古韻,碧水洗心塵”之境;開啟書法之“門”不僅需要有表現(xiàn)力、有生命力的形式,更需要“悠然而往,悠然而來”的心境。王羲之的《蘭亭序》讓我們體味到無言的歡愉和短暫的永恒;懷素的《自敘帖》讓我們斬斷荊棘、一往無前、順勢而為;蘇軾的《前赤壁賦》讓我們放眼于曠達、樂觀;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讓我們承載著自我的小情感和民族的大情感,等等。這一切無不讓我們傾注書法之真趣,體味書法之真味,超凡脫俗。這種超凡脫俗不是與世隔絕,更不是無病呻吟,恰恰是在“超凡脫俗”的心境下,引導大學生追尋樂觀向上的人生、從容不迫的人生、真切美好的人生。
教育主管部門要發(fā)揮好傳承書法文化、弘揚書法精神的作用,立足意識形態(tài)教育現(xiàn)狀,抽調高水平的書法教師深入高校調研,以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的書法介入度不夠等問題為導向,編寫科學、合理、可用的高校書法教育的通識教材,從政策層面保障書法教育順暢融入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高校要制定成熟有序的書法教育流程,按照流程,上下聯(lián)動,通過開展書法沙龍、書法展覽、書法大賽、書家講壇等活動將書法教育融入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引導大學生認知、認同相關意識形態(tài)教育內容,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和引導者。當前高等院?;驎▽I(yè)教師數(shù)量不足,有的根本未設立這一崗位,所以重點問題就是組建專業(yè)的教師團隊,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是高校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要提高書法藝術專業(yè)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素質,使之明理、喻事,又要提升非書法藝術專業(yè)教師的書法理論實踐水平,使之知書、善書。二是教師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加強自我修養(yǎng)?!懊梢责B(yǎng)正,圣功也?!苯處熚ㄓ惺箤W生“誠意正心”,才能增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親和力。三是教師之間要發(fā)揮“1+1>2”的效應,把書法藝術教育滲透在其它專業(yè)教育中,發(fā)揮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聚合效應,彌補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單一化的短板。正所謂,“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肇于自然”“取法乎上”是領悟中國書法精神的至高法則。中國書法之道源于大千世界萬種事物之道,是“人道有為”與“天道自然”有機融合,浸透“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的氣韻與曠達。書法如影相隨,可開疆拓土,可為伊憔悴,獨上西樓,望斷闌珊,得晤佳人,更可在“駭浪驚濤”之中“堅如磐石”,“艷麗色姿”之處“抱樸寡欲”,“執(zhí)迷不悟”之時“懸崖勒馬”!為此,學校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書法教育觀念,結合書法教育開展書法技巧訓練,激發(fā)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生活情趣、美學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對其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增強“四個自信”,牢樹“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這種教育形式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獨樹一幟,與古代書法藝術理念息息相通,與古代書法教育一脈相承。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可“嫁接”書法藝術,真正塑造出“清操厲冰雪,赤手搏龍蛇”的完人。
書法學習是一項相對靜態(tài)的運動,對于學生來說難免感到枯燥,所以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書法教學不僅是一門實用課、藝術課,還是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政治課。設置書法課程要有完整的課程計劃、教學模式和書法指導,以幫助不同的學生獲取不同的需求。如: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將書法教室布置成古代書房或者私塾模式;教師模仿古代夫子教學方法;進行古代書法大家作品欣賞等。高校開展意識形態(tài)教育書法課程,要時刻走進學生,貼近學生,將書法文化資源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故事、流芳百世的書法碑志、匯集精品的書法紀念館和展覽館,作為構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源頭活水,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生活化、藝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