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許 麗?,秦 儒,史芮嘉,楊宇平
(1.內蒙古農業(yè)大學沙漠治理學院,010018,呼和浩特;2.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水土保持工作站,015000,內蒙古巴彥淖爾;3.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水土保持工作站,017000,內蒙古鄂爾多斯)
水源涵養(yǎng)能力是評價林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優(yōu)良狀況的重要指標[1],枯落物層和土壤層的持水能力又是評價林地水源涵養(yǎng)功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萋湮飳泳哂薪爻纸邓r蓄地表徑流、減少表層土壤水分蒸發(fā)等水土保持功能,并通過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滲透性。降水通過土壤層下滲,除供植物吸收和地表蒸發(fā),其余蓄存于土壤層或形成地下徑流匯入溪流等,表現出林地涵養(yǎng)水源功能[3-4]。在礦區(qū)排土場復墾中,通過造林種草等植被重建方式恢復和改善其生境,林地水源涵養(yǎng)功能是復墾效益的重要體現。目前,有關枯落物層和土壤層水源涵養(yǎng)能力及其評價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立地類型[5-6]和林分類型[7-8]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對于環(huán)境特殊的礦區(qū)較少[9]。對于本研究礦區(qū)典型灌木林水源涵養(yǎng)功能的文獻未見報道,僅有對該礦區(qū)枯落物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10]和土壤水分垂直特征[11]的研究。許多學者運用層次分析法[12]、綜合分析法[7]、水分平衡法[13]以及TOPSIS法[14]等對林地的水源涵養(yǎng)能力進行評價,近期曾建軍等[2,15]又將模糊物元模型應用到森林水源涵養(yǎng)能力評價中,且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水源涵養(yǎng)能力評價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直接、科學的方法[2,15-16]。筆者在對黑岱溝煤礦排土場人工建植的3種典型灌木林水源涵養(yǎng)能力評價指標定性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其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各評價指標的實測數據,運用歐式貼近度模糊物元模型進行其水源涵養(yǎng)能力評價,為排土場復墾效益評價及樹種選擇提供依據。
黑岱溝露天煤礦排土場位于準格爾旗薛家灣鎮(zhèn),地理坐標E111°13′~111°21′,N39°25′~39°49′。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海拔1 256 m,年均降水量為408 mm[17];地形地貌為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礦區(qū)排土場呈多階平臺狀,土壤類型為黃綿土,養(yǎng)分含量低;植被屬暖溫型草原帶,天然植被低矮稀疏[18],以本氏針茅(Stipabungeana)、百里香(Thymusmongolicus)等為主;排土場人工建植植被有檸條錦雞兒(Caraganakorshinsk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山杏(Prunusarmeniaca)和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等。
調查取樣于2016年8月進行,在排土場同一平臺,選擇復墾年限均為15年、生境條件相近、長勢良好、株行距為3 m×3 m的檸條錦雞兒、沙地柏、山杏3種典型灌木林,各設置3個20 m×10 m樣地,測定樣地內灌木樹高、地徑和冠幅,記錄植被總蓋度;在每個樣地以對角線形式設定9個1 m×1 m小樣方,記錄草本蓋度及種類,測量草本高度和枯落物厚度,用全部收獲法取枯落物樣;在每個樣地內設3個土壤剖面,分0~10 cm和10~20 cm 2層取樣,每層3個重復。樣地概況見表1。
表1 樣地基本概況
枯落物蓄積量及其持水特征采用浸水法、烘干法[4,19-20]測定;土壤物理性質及其持水特征采用環(huán)刀法[4-6,10]測定。
2.3.1 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對林地水源涵養(yǎng)作用影響因子的定性分析以及相關研究[2,12,15],建立本研究灌木林水源涵養(yǎng)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枯落物層包括枯落物厚度、蓄積量、最大持水量、自然含水率、有效攔蓄量和有效攔蓄率;土壤層包括土壤容重、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飽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有效攔蓄量和自然含水率。
2.3.2 評價方法 1)模糊物元概念。在物元分析理論中[16,21-23],以有序三元組(事物M、特征C、模糊量值u)作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簡稱物元R,其表達式為R=(M,C,u)。因評價分析時C是定性的,u的準確值無法確定,故稱u具有模糊性,且R為模糊物元。
式中:R為研究區(qū)3種灌木類型15維復合模糊物元;Mi為第i種灌木類型,i=1,2,…,m,m=3;Cj為第j個評價指標,j=1,2,…,n,n=15;uij為第i種灌木類型第j個指標對應的模糊量值。
2)從優(yōu)隸屬度原則。各單項評估指標相對應的模糊量值的隸屬程度,稱為從優(yōu)隸屬度[16,21-23]。除土壤密度越小越優(yōu)型外,其余14個指標均為越大越優(yōu)型,求得目標優(yōu)屬度模糊物元R1。
越大越優(yōu)型
uij=(xij-xminij)/(xmaxij-xminij);
(1)
越小越優(yōu)型
uij=(xmaxij-xij)/(xmaxij-xminij)。
(2)
式中:xij為第i個灌木類型第j個指標對應的量值;xmaxij、xminij為某灌木類型第j個指標所對應的所有量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差平方模糊物元。差平方模糊物元R3由標準模糊物元R2(u0j=1.0)與R1各項差的平方求得,其中,Δij=(u0j-uij)2。
4)評價指標權重及歐式貼近度 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16,21-23];歐式貼近度表示各評價方案與最優(yōu)評價方案之間的貼近程度,歐式貼近度越大,灌木林的水源涵養(yǎng)能力越強。由公式依次得到評價指標權重模糊物元R4及歐式貼近度模糊物元R5:
(3)
(4)
(5)
灌木林植被的物種組成與生長狀況不同,致使其林下枯落物的厚度、蓄積量以及持水特性存在較大差異。由表2可知,3種灌木類型林下枯落物的厚度和蓄積量的變化范圍分別為0.83~1.08 cm和2.42~3.82 t/hm2??萋湮镒畲蟪炙?、最大持水率、有效攔蓄量和有效攔蓄率均表現出沙地柏>檸條錦雞兒>山杏的規(guī)律,而枯落物自然含水率卻呈現沙地柏(21.31%)>山杏(12.75%)>檸條錦雞兒(11.75%)的變化規(guī)律??萋湮飳痈鞒炙卣髦笜酥稻憩F為沙地柏林最大。
土壤發(fā)育狀況影響著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從而導致土壤物理性質存在差異性。由表2可知,3種灌木類型林下土壤密度表現出檸條錦雞兒(1.50 g/cm3)>沙地柏(1.44 g/cm3)>山杏(1.43 g/cm3)的規(guī)律,且土壤總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呈現沙地柏>山杏>檸條錦雞兒的順序,即沙地柏和山杏對土壤的改良效果較好。土壤孔隙度的變化規(guī)律與其對應含水量的變化規(guī)律一致,3種灌木林土壤飽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有效持水量和自然含水率的變化范圍分別為:792.53~882.13 t/hm2,748.27~825.70 t/hm2,44.27~58.47 t/hm2,9.67%~9.96%。土壤層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效持水量外,各項指標值也均表現為沙地柏林最優(yōu)。
表2 3種灌木林水源涵養(yǎng)能力評價指標值
將表2中數據帶入表達式R,得到3種灌木林水源涵養(yǎng)能力復合模糊物元R,根據上述評價方法依次求得R1-R5。
由R5可知,3種灌木林評價方案的歐式貼近度大小順序為:沙地柏(0.869 3)>山杏(0.202 7)>檸條錦雞兒(0.151 8)。歐式貼近度越大,表明其評價方案越接近最優(yōu)方案,即該灌木林水源涵養(yǎng)能力越強。通過3種灌木林歐式貼近度大小順序看出,該研究區(qū)沙地柏灌木林的水源涵養(yǎng)能力最強,山杏次之,檸條錦雞兒較差;因此,在該研究區(qū)排土場植被重建中,從林地水源涵養(yǎng)能力的角度考慮,可優(yōu)先選擇沙地柏和山杏。
本研究3種人工復墾灌木林下枯落物厚度、蓄積量的變化范圍分別為0.83~1.08 cm、2.42~3.82 t/hm2,這與呂剛等[24]在阜新露天煤礦排土場研究結果相近。3種灌木類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在5.44~8.47 t/hm2之間變化,這與呂剛等[24]所得紫穗槐的最大持水量106.32 t/hm2相差較大,其原因可能與枯落物蓄積量相差較大有關,趙芳等[4]和施爽等[25]的研究也證明蓄積量與持水能力呈正相關。3種灌木林枯落物有效攔蓄率在176.92%~214.14%范圍內變化,大于呂剛等[24]對紫穗槐的研究結果119.74%,這可能與取樣時間(4月和8月)相差較大有關。
本研究3種灌木林地土壤密度的變化范圍為1.43~1.50 g/cm3,這與呂春娟[9]對平朔礦區(qū)排土場檸條林地的研究結論相近。與嚴重壓實的新造平臺密度[26]1.6~1.9 g/cm3相比,3種灌木林對排土場土壤密度已有較大改善。3種灌木類型林下土壤孔隙度及其持水量的大小順序均為沙地柏>山杏>檸條錦雞兒,與相關研究結果[1]一致。
1)3種灌木林枯落物層水源涵養(yǎng)能力的大小順序為沙地柏>檸條錦雞兒>山杏。
2)3種灌木林土壤層水源涵養(yǎng)能力強弱順序為沙地柏>山杏>檸條錦雞兒。
3)由3種灌木林歐式貼近度大小順序沙地柏(0.869 3)>山杏(0.202 7)>檸條錦雞兒(0.151 8)可知,該研究區(qū)沙地柏灌木林的水源涵養(yǎng)能力最強,山杏次之,檸條錦雞兒較差。該排土場在生態(tài)修復評價及樹種選擇時,可優(yōu)先選擇沙地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