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銘》拓片(局部) 唐.李世民
《晉祠之銘并序》,簡稱《晉祠銘》,唐太宗李世民撰并書。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刻,現(xiàn)存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nèi)。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碑額高106厘米,上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書9字。碑額左右各雕螭首一對,并頭下垂。碑陰刻有長孫無忌、蕭、李、張亮、李道、楊師道、馬周諸功臣姓名。碑文行書,28行,行44至50字不等,全文共1203字。晉祠為祭唐叔虞(叔虞為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封于唐,故史稱唐叔虞)之祠,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時曾經(jīng)禱祝于此。統(tǒng)一全國后,太宗李世民至此,撰文作銘并書于石,以報神佑之恩。此碑文用行書,為唐太宗刻意之作,甚得二王筆法。古來碑版惟篆隸書,六朝始有正書,以行書入碑刻,則始于此銘,是唐碑之創(chuàng)舉。
此碑雖存于晉祠,但因歷久年深,碑石表面已漫漶不堪。初上石鐫刻時較淺,后人又挖之始深。許多細(xì)節(jié),在人為破壞中喪失殆盡。然而,從字形體貌中,我們?nèi)钥梢詫さ猛豸酥挠绊?,也可以感受到一代雄主的霸悍氣象!從結(jié)字方式中,我們可以探尋到唐太宗靈活駕馭點(diǎn)畫,百變橫出而又體勢周正的行筆特點(diǎn)。從書法史角度考量,堅潤的石碑與靈動多變的筆畫之間在豪邁的唐朝建立了聯(lián)系。古人性情流露的瞬間,被刻石更好地保留下來。我們可在刀痕中領(lǐng)略毛筆劃過平面的力度與速度,似與古人對談。
《云麾將軍碑》拓片(局部) 唐.李邕
李邕字泰和,揚(yáng)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善以《文選》講授諸生,邕能補(bǔ)益其意。邕少知名,既冠,見李嶠,請假直秘書,未幾,奧篇隱帙,了辨如響。嶠嘆曰:“子且名家!”由此可見,文人總是愛惜有才華的少年。李邕跌宕起伏的人生,伴隨著他豪邁的氣息、爽朗的笑聲,給后人留下峻拔昂揚(yáng)的書法面貌。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邕始為括州刺史,喜興利除害,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fù)。哪知禍患生于毫末,復(fù)坐誣枉且得罪,天子識其名,詔勿劾。
清代劉熙載《藝概》中評曰:“一點(diǎn)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驕之意擬之?!睆睦铉叽碜髌贰对器鈱④姳穪砜?,其點(diǎn)畫堅實,下筆狠辣,雖有欹側(cè)之態(tài)但用筆絞轉(zhuǎn)復(fù)歸周正??梢哉f,李邕碑刻中的豪縱之氣,拓展了書法的表現(xiàn)領(lǐng)域。后世書畫兼修的米芾、趙孟、董其昌等,皆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