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作家索??死账箘?chuàng)作的劇本,講述了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故事。俄狄浦斯是歷來該劇研究的焦點所在,王后伊俄卡斯忒作為這場亂倫悲劇的犧牲品,卻被多數(shù)人遺忘,本文試圖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伊俄卡斯忒的悲劇及其成因。
關(guān)鍵詞:伊俄卡斯忒;《俄狄浦斯王》;女性主義;悲劇
作者簡介:柏云(1995-),女,江蘇鎮(zhèn)江人,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1
1. 引言
古希臘作家索??死账箘?chuàng)作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臘悲劇的巔峰之作,講述了弒父娶母的亂倫悲劇。前人研究大多聚焦于俄狄浦斯的優(yōu)缺點、命運、視力與失明的哲學隱喻等議題,而本文認為王后伊俄卡斯忒(以下簡稱為“伊”)作為該劇人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紐帶,同樣具有深刻的研究價值,并擬從女性主義的角度解讀伊的悲劇及其成因。
2. 伊俄卡斯忒的悲劇與原因
2.1 被支配的人生
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父權(quán)社會對女性的支配是導(dǎo)致伊悲劇的原因之一。《俄狄浦斯王》的創(chuàng)作背景正值雅典民主與奴隸制的鼎盛時期,同時父權(quán)社會也在古希臘形成。當時女性的地位與奴隸并無二致,他們都被視為城邦的“他者”,不享有權(quán)利也沒有能力,一生都受控于男性監(jiān)護人。[1]
家庭是父權(quán)社會的主要機構(gòu),它賦予父親對妻子和孩子的完全支配權(quán)。因此當老國王拉伊俄斯聽神示說他的兒子將會弒父娶母后,他命令伊殺死他們的孩子,伊則沒有一絲抵抗地拋棄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但多年后,當她講起這個預(yù)言時,語氣中充滿了悲傷與無助:“我們的嬰兒,出生不到三天,就被拉伊俄斯釘住左右腳跟,叫人丟在沒有人跡的荒山里了?!盵2]作為家庭里的從屬人物,伊沒有違背丈夫的權(quán)利,無論有多心碎,她也只能拋棄自己的孩子,而這僅僅是她悲劇的開始。
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的婚姻與再婚毫無疑問也是受控于男性的,為男性或城邦的利益服務(wù)。伊雖貴為忒拜城的王后,實則只是城邦的政治工具。老國王死后,忒拜城受難于人面獅身女妖斯芬克斯。王后的兄弟克瑞翁承諾,解決斯芬克斯之謎拯救忒拜之人,即能娶王后成新王。伊就這樣被當作獎品和政治工具,激勵人們拯救忒拜城,同時確保克瑞翁的政治利益,讓他能夠“居第三位”,享有“無憂無慮的權(quán)勢”??死镂淘|(zhì)問俄狄浦斯“你是不是和她一起治理城邦,享有同樣的權(quán)力”[2]。在這虛偽的話語中,伊的悲劇顯得更加諷刺與可嘆,事實上她甚至不能選擇忠于第一任丈夫,她為第二任新王生了四個孩子,徹底淪為父權(quán)社會中典型的生育機器。
2.2 女性刻板印象
父權(quán)制對女性的偏見定義了女性消極、順從、情緒化的刻板印象,造成了索??死账箤懽髦幸恋男愿袢毕輀3]。第一,伊性格過于溫順軟弱,她對男性的要求言聽計從。若她反抗一次男性的控制,拒絕拋棄嬰兒或反對嫁給身份不明的俄狄浦斯,亂倫悲劇都有可能被阻止??删拖袼约核f:“凡是你所喜歡的事我都照辦”,她將男性的監(jiān)管與壓迫全盤接受[2]。
第二,伊沒有堅定的信仰。起初伊相信神諭拋棄了孩子,她后來告訴俄狄浦斯先知們說的都是謊言,可當說服不了俄狄浦斯時,她又去祈求阿波羅神避免污染的方法。如果伊對神諭的信仰足夠堅定,一開始殺死嬰兒,或者堅決不相信先知拒絕拋棄俄狄浦斯,那么后續(xù)的悲劇都不會發(fā)生。伊對神諭不堅定的信仰是致其悲劇的間接原因。
根據(jù)巴特勒的理論,性別(gender)不僅僅是一個強加在個人層面的極端選擇,“性別”特征在社會和文化中得以建構(gòu)[4]。在父權(quán)制的社會和文化下的女性刻板印象具有消極、順從和情緒化的特質(zhì),因此在《俄狄浦斯王》中伊的性格缺陷間接導(dǎo)致悲劇是必然的結(jié)果。
2.3 無聲的死亡
父權(quán)制社會下女性話語權(quán)的缺失導(dǎo)致伊被剝奪了話語,所以人們聽不到她的悲劇。話語權(quán)的真正缺失是即使發(fā)出聲音,也不會被真正聆聽、理解,更不會改變?nèi)魏谓Y(jié)果。伊先一步知道了真相,為了保護俄狄浦斯,她懇求他不要再追尋自己的身世,但俄狄浦斯認為伊是羞恥于他的出身卑賤,他憤怒地大罵:“讓這個女人去賞玩她的高貴門第吧!”[2]。
最后伊選擇了自縊,在她悲慘的一生中,這是她唯一能做的選擇,也是她必須做出的選擇。她無法承受“給丈夫生丈夫,給兒子生兒女”這樣可恥的亂倫關(guān)系,忒拜城的民眾也不會允許這樣的王后活下去,所以當她發(fā)著瘋沖進臥室時,當俄狄浦斯要一把劍殺了她時,眾人只是在一旁觀看這場悲劇[2]。可伊是無辜的,她被迫拉入這場由男性導(dǎo)致的亂倫悲劇,棄子是拉伊俄斯的命令,再婚是克瑞翁的安排,沒有一件事是伊的意愿,但她卻成了罪人。伊知道沒人會聽她的辯駁,她能選擇的只有以死來承擔罪。
3. 結(jié)語
人們?yōu)槎淼移炙沟拿\嘆息,而本文認為伊才是最悲慘的人物,只是,她的悲劇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父權(quán)社會下的無奈結(jié)果。同父權(quán)制社會中千千萬萬個其他女性一樣,伊被男性掌控、定義、剝奪話語權(quán),她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必然,也是父權(quán)制下所有女性的共同悲劇寫照。
參考文獻:
[1]李貴瓊. 從女性主義角度解讀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D]. 2016.
[2]Sophocles. Oedipus the King and Antigone[M]. 1960.
[3]劉清揚. 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月亮與六便士》中女性角色的形象[D].2017.
[4]Butler J. Gender Trouble[J]. Gender,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