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shù)界對彌爾頓的代表作《失樂園》夏娃偷吃禁果的行為褒貶不一,本文通過拉康的鏡像理論下的三界論來分析夏娃的形象,闡明了夏娃的自我身份構(gòu)建在鏡像、亞當和撒旦的多重影響下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現(xiàn)實界 ,認為夏娃偷吃禁果是其身份建構(gòu)過程中追求獨立平等和真理的關(guān)鍵一步。
關(guān)鍵詞:夏娃;拉康;三界論;身份建構(gòu)
作者簡介:袁曉琳(1994.3-),女,河北衡水人,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1
引言:
拉康的三界論是拉康鏡像理論的具體內(nèi)容,包括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想象界發(fā)生在前語言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將自己與母親甚至其他人視作一個整體,產(chǎn)生控制環(huán)境的錯覺,從而產(chǎn)生自戀。象征界伴隨著語言的習得,意味著兒童與他人分離,為兒童提供了限制和規(guī)則。實在界是由于語言的功能限制而無法解釋和感知的存在維度,實在界可以被看作想象界與象征界沖突的結(jié)果。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并非按兒童成長的時間順序相繼發(fā)生的,他們可能相互交疊、共同存在。
在《失樂園》中,夏娃的自我主要受鏡像、亞當、上帝和撒旦等“他者”的影響。鏡像使她對自己產(chǎn)生自戀、亞當和上帝使她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和與其他人的不同,她開始屈服于他們,撒旦激發(fā)了她的自由意志,使她背叛了亞當和上帝。這些“他者”的影響使夏娃在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的交替混合體驗中逐漸完成自我身份的構(gòu)建。
一、想象界——自戀與順從
夏娃在剛看到自己水中的影像時并不能辨認出這就是她自己,此階段為拉康所說的“前鏡像階段”,“我一驚退,它也驚退”體現(xiàn)了鏡像給人控制周圍事物的錯覺,夏娃的自戀心理在這一階段初步顯現(xiàn),即使不知道鏡像就是自己,她也能感受到鏡像眉眼之間的“同情和愛戀”。此后,一個神秘的聲音告訴夏娃鏡像是其自己,使其進入鏡像階段的想象界,夏娃對鏡像和自己都有了進一步認識,其自戀也升級,她認為自己的影子要比亞當“美麗、嫵媚和溫存”。
在想象界,夏娃對自己的身份認知幾乎為零,亞當?shù)恼賳緦ο耐迊碚f如同拉康理論中母親對嬰兒的影響,嬰兒從母親那兒獲取所有信息并將母親與自己看作一個整體,作為夏娃對于自我身份認知的唯一消息源,亞當告訴夏娃她是他身上的肋骨,因此夏娃將亞當和自己視為一個整體,她順從亞當?shù)囊庵?,隨他共同工作祈禱,在想象界,鏡像使她自戀,他者令她屈服,而這些虛榮、輕信的性格為她日后被撒旦阿諛誘惑進而墮落埋下伏筆。
二、象征界——分離與獨立
水中的鏡像被夏娃認為“理想的自我”,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她不再癡迷于“理想的自我”,而是意圖與外部世界結(jié)合,由此進入象征界,在這一階段,夏娃意識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規(guī)則,即禁止吃禁果,她開始思考為什么不能吃,這是夏娃自我意識覺醒和求知的開始,是她建構(gòu)自我身份的重要一步。同時,這一禁令令她意識到即使她的領(lǐng)導者亞當也被規(guī)則所限制,亞當?shù)臋?quán)威性在她心中減弱,如象征界中的嬰兒與母親分離一樣,夏娃開始尋求與亞當分離。
夏娃提出“讓我們分開勞動吧”,將注意力投向兩人小世界之外的世界,渴望通過與外界的交流追尋自我身份和獨立意志。亞當?shù)谋Wo姿態(tài)激發(fā)了夏娃的反抗情緒,她首次在言語上對亞當提出挑戰(zhàn)和質(zhì)疑,她責備亞當?shù)凸浪男拍詈土α?,懷疑她的“忠誠和愛會輕易因敵人的詭計而動搖”。在受到撒旦誘惑后,夏娃認為她可以通過吃禁果來彌補女人身上的弱點,從而與亞當處于平等地位。夏娃的象征界是她追求自由、獨立和平等的階段,撒旦作為“大他者”對其施加影響,她開始與亞當分離,實現(xiàn)自我身份的建構(gòu)。
三、實在界——矛盾與平衡
夏娃在想象界的 順從與象征界的反抗之間的沖突明顯,她一方面沉迷于想象界階段亞當?shù)莫M隘卻保護性的愛中,另一方面卻在象征界渴望自由與獨立。想象界與象征界的同時存在卻二元對立的現(xiàn)象將夏娃引向了難以理解和感知的實在界,她為此感到不安和矛盾。如同拉康理論中嬰兒與母親分離后,會在以后的生活中多次嘗試重建這種聯(lián)系,實在界中的夏娃重回恐懼與依賴的階段,認為沒有亞當就“沒有生活”,企圖重建與亞當?shù)穆?lián)系,實在界的夏娃充滿矛盾,其自我身份產(chǎn)生混亂。
為了尋求平衡,夏娃引誘亞當隨她一起墮落,從而實現(xiàn)了身份的顛覆,由原來的從屬者轉(zhuǎn)變?yōu)橐龑д?,此時的她雖重新回到依賴亞當?shù)臓顟B(tài),但也具有了指導能力,平衡了夏娃渴望獨立平等又害怕孤獨懲罰的矛盾心理。夏娃和亞當?shù)摹皦櫬洹?,使他們由原來的純潔忠誠順從的上帝的仆人變?yōu)榫哂杏屠硇缘耐暾麄€體,面臨墮落的懲罰,兩者相互依賴“同命運、同歡樂”,這是女性為提升自己身份地位邁出的第一步,在人類文明史中具有重要意義。
結(jié)語:
夏娃從被創(chuàng)造到最終墮落的過程實際是其身份建構(gòu)的過程,這一過程經(jīng)歷了自戀和順從的想象界、獨立和分離的象征界以及矛盾和平衡的實在界,夏娃“墮落”后,雖“失”掉原有純真的快“樂”,卻“尋”到了知識的真“理”,這對女性追求獨立意志乃至人類獲取理性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通過對夏娃的刻畫,彌爾頓揭示了女性從屬地位的源頭以及女性為追尋獨立和平等的最初努力,夏娃自我身份建構(gòu)的過程是人類歷史上女性主義運動的縮影——雖未完全取得成功,但也一直不斷進步,從而啟示人類為女性的獨立和平等不斷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Evans, Dylan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Lacanian Psychoanalysis[J]. London and New York, 1996.
[2]拉康.拉康選集,褚孝泉譯[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3]約翰·彌爾頓.失樂園,劉捷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4]周文蓮.對雅克·拉康“鏡像理論”的批判性解讀[J].學術(shù)論壇,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