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明
摘 要:《傾城之戀》的結(jié)局雖看似完美,范柳原和白流蘇在亂世中終于以婚姻的名義綁定在了一起。但在這婚姻之下隱藏的還是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冷漠,無法溝通和難以反抗命運。本篇主要從人物性格上分析造成這愛情悲劇的原因。同時又進一步說明了張愛玲小說中帶有的荒謬色彩。
關(guān)鍵詞:傾城之戀;張愛玲;悲??;荒謬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02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一生中稀有的以溫情結(jié)尾的作品,整個故事以白流蘇的視角逐步展開,講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蘇兩人之間的愛情游戲,最終以兩人的婚姻作為結(jié)局??此仆昝赖慕Y(jié)局下卻隱藏著濃厚的愛情悲劇,即渴望愛終不得愛,反抗虛無人生的必敗性。
一、愛情悲劇的原因
悲劇就在女人的薄情和男人的清醒中產(chǎn)生。這場傾城之戀,怪白流蘇太過薄情,也怪范柳原過于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從男女主人公形象上分析,造成這愛情悲劇有兩點原因,一是白流蘇以愛情作為生活的手段。愛情帶來的悸動永遠被她放在第二位,她的目光雖然也被瀟灑風(fēng)趣的范柳原吸引過,但她看待范柳原及這段感情時,她最后要問的總要是婚姻。這不是責(zé)備白流蘇冷淡無情,她只是身為一個孤立無援又沒有經(jīng)濟支撐的女子不得不這樣來勾心斗角的方式博弈。正如她在文中所說“若是像你這樣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這樣的,早就該上吊了?!睂τ诎琢魈K而言,她是一個已經(jīng)嫁出去過一次的女子,在白公館里更是被“敲著鼓,打著鑼”般地被人嫌棄咒罵。她只能低頭,像唱京戲一般扮演范柳原喜歡的中國傳統(tǒng)女子。相比范柳原而言,白流蘇一直都顯得小心翼翼地計較著每一步怎么走。討論白流蘇是否真正愛范柳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自始至終她都沒得選擇。所以到了最后當(dāng)范柳原和她結(jié)了婚,出去和別的女子說俏皮話時,她雖然悵惘,但仍是笑盈盈地站起來把蚊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她只要還是他名正言順的妻,就沒什么可煩心的。第二個原因是范柳原過于清醒,而又在虛無中渴求真實。文中寫道“他(范柳原)年紀輕輕的時候受了些刺激,漸漸地就往放浪的一條路上走,嫖賭吃著,樣樣都來,獨獨無意于家庭幸福?!?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很多范柳原的放肆放蕩之處,他是甜言蜜語地以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去對待感情。但最可貴的范柳原是渴望被愛和愛的。剛開始認識白流蘇時,范柳原喜愛流蘇,并把自己對中國女人優(yōu)雅浪漫的幻想強加給了白流蘇。所以當(dāng)白流蘇冷笑著暗示范柳原對自己也不過是逢場作戲的虛情假意時,“人家跟我耍心眼兒,我不跟人家耍心眼兒,人家還拿我當(dāng)傻子呢,準得找著我欺侮?!绷犃诉@話,之所以暗淡,是因為他心中的中國女子形象出現(xiàn)了破裂。白流蘇并未如他所想的那般優(yōu)雅矜貴。于是范柳原想方設(shè)法使白流蘇擺脫舊家庭, 舊觀念的扼制, 希望真實的確定白流蘇對他感情的真實性,不只是形式婚姻,可是流蘇已深陷舊社會家庭的泥潭不能自拔。“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堵墻根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這句話除了說明他的狡猾怯懦不敢承擔(dān)婚姻的責(zé)任之外, 我們也可以依稀看到他對真實愛情的渴望, 只不過這渴望是寄托在悲觀絕望之中的。
二、人生虛無的主題
人生虛無是張愛玲小說中的一個主要主題,即命運難以把握和感情的虛假。范柳原是在虛無中找尋真實的殉道者。他經(jīng)歷過很多事情,于是早早地看透了看到了人生的不確定,但他又希望用確定的感情來安撫這種焦慮痛苦,半真半假地去追求流蘇,最終卻得到的仍是形式婚姻,一片虛無。文中多次以范柳原的視角提到“死生契闊”來反映現(xiàn)實感情的飄渺,反應(yīng)人生無常,無法把握命運的痛苦。第一次是范柳原在隔著電話向流蘇表明心意時。范柳原說道:“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死于生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我們?nèi)耸嵌嗝葱?,多么??!可是我們偏要說:‘我們永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做得了主似的?!边@里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細節(jié),范柳原錯把“與子成說”表達成了“與子相悅”。把原文的立下誓言換成了互相喜愛。微妙的表現(xiàn)了范柳原的怯懦,不愿承擔(dān)責(zé)任,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巧妙構(gòu)思。這里的生死離別代表的是反復(fù)無常的命運,并且誓言也并不是單指愛情,而側(cè)重于堅定不移。結(jié)尾處愛情的破滅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人生虛無的主題。第二次是在香港遭到襲擊后,“柳原歇下腳來望了半晌,感到那平淡中的恐怖,突然打起寒戰(zhàn)來,向流蘇道: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兒做得了主?轟炸的時候,一個不巧——”與第一次不同的是,這一次說已經(jīng)再沒有逃避責(zé)任的意義了。在一片荒蕪之中互相依靠的感覺讓他感到了這份感情的真實度。因而,他和流蘇短暫地,平等地相戀了。他尋求到了真實,即使流蘇依舊不懂,但他還是妥協(xié)了。這種斗爭之后的妥協(xié)才顯得悲劇。
三、時代荒誕是造就悲劇的深層原因
這不是一個適合相戀的時代。前朝的遺老遺少和小資產(chǎn)階級全都為愛情所苦,噩夢里都是凄苦不停的胡琴,慘淡的月色和灰暗窒息腐爛的氣味。所有人都深陷在其中,煩惱,焦慮,掙扎,全無結(jié)果。噩夢沒有邊際,人也無從逃脫。零星的折磨,死生的苦難,在此只是浪費。青春,熱情,希望全都沒有生存的地方。張愛玲曾寫道“這時代,舊的東西在崩壞,新的在滋長,但在時代的高潮來到之前,斬釘截鐵的事物不過是例外。人們只是感覺到一切都有點兒,不對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可是這時代卻像影子似的沉沒下去,人覺得是被時代拋棄的。”兵荒馬亂與瑣碎日常之間形成一個落差,這個落差就是張愛玲小說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荒謬。例如柳原在香港遭襲擊后“感到那平淡中的恐怖,突然打起寒戰(zhàn)來”。
荒謬小說的一個主題就是寫人的異化,體現(xiàn)在《傾城之戀》中就表現(xiàn)金錢對人的異化。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親情異化,二是反抗的必敗性。
張愛玲極力表現(xiàn)舊時代家族的丑陋,當(dāng)白流蘇的前夫去世的消息傳到白公館之后。她的三哥第一句就是建議流蘇回她前夫家,全不管臉面,也不在意已經(jīng)離婚七八年的事實。說到底只是找個借口把流蘇趕出白公館。四奶奶更是尖刻地表示流蘇是家里的敗家子,掃把星。也全不管流蘇對家庭有過的貢獻。她的母親也只一味避重就輕,要求流蘇忍讓。在這里,一切以價值劃分,價值高的如還沒出嫁的七妹寶絡(luò),她年輕未嫁可以釣到金龜婿,于是全家就很重視。在駁雜混亂的時代面前,人性表現(xiàn)出了它的盲目,偏執(zhí),虛偽和自私的一面。家族里少你一個不少,多你一個不多。在“為你著想”的幌子下都是利益。但當(dāng)柳原表現(xiàn)出對流蘇的興趣時,全家人又是表現(xiàn)得客客氣氣。隨后流蘇從香港黯然歸來后,全家又是格外冷淡。這其中的變化讀來只有利益二字。
荒謬還體現(xiàn)的反抗的必敗性。悲劇在反抗中開始,在必敗的結(jié)局中結(jié)束。在一定意義上,流蘇真正想要的是自由,可以自由掌握自己命運,她不愿接受家族對自己冷淡的安排,于是才選擇跟柳原盡力糾纏。如果她只是愛財,大可不必這樣以身犯險,招一身腥。她是希望通過與范柳原結(jié)婚來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自由。但在那個時代里,女人只能依靠男人過活。就像徐媽說的那樣“找事,都是假的,還是找個人是真的?!绷魈K的反抗和掙扎最后也只能屈服,為了尋得一點自由,她放棄了名分,開始躲在香港的大宅子里做范柳原的情婦。如果不是那場偶然的襲擊,流蘇其實很清楚自己最終的下場,就是被柳原所拋棄。因為“沒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長期的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艱難的,痛苦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柳原反抗的形式婚姻,他渴望的是真實,但最后,他想要向流蘇再次解釋”死生契闊“時,流蘇卻誤會了他,以為他又要逃避責(zé)任。對于此柳原也只是笑了笑不做反駁了。經(jīng)歷過災(zāi)難的柳原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明知人生種種都可能被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摧毀,但此刻時真實的。明知你并不是和我心靈相通,但我愿意妥協(xié)形式婚姻。這又何嘗不是悲劇。
四、結(jié)語
一篇《傾城之戀》,愛情,婚姻,封建舊家族,新時代的恐慌多個因素夾雜在一起。白流蘇和范柳原在這篇故事的最后是個相對圓滿的結(jié)局。但如果再把時間拉長,多的是被炸掉結(jié)尾的故事,多的是“在萬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這個荒誕時代用金錢把人的感情異化,導(dǎo)致了家族親情的缺失,女子只能依附男人和人們反抗必敗的結(jié)局。流蘇和柳原這兩個同樣精明算計,同樣自私的人在這個時代無法相愛,渴望愛卻不能愛。只能妥協(xié)于形式婚姻。同時也反映了張愛玲小說的共同主題,“生命是殘酷的,看到我們縮小又縮小的怯怯的愿望,我總覺得有無限的慘傷?!?/p>
而故事中的人物又何嘗不比我清楚他們之間的悲劇,但白流蘇還是笑盈盈的,范柳原還是有著許多俏皮話,生活總還是照常,最終男女主人公選擇了妥協(xié),他們也不再糾結(jié)。因為這雖然是一種麻木,但同樣算得上一種解脫。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
[2]郭玉生.悲劇美學(xué):歷史考察與當(dāng)代闡釋:historical review and contemporary interpret[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
[3]陳琦.《傾城之戀》中的范柳原形象分析[J].文學(xué)教育(下),2014(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