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接受、接納批評的確能衡量領導的雅量、實力、策略與格調。其實批評是一回事,接受批評是一回事,接受了批評是否反思與規(guī)劃改進是一回事,接受了批評與計劃改進而能不能做得到還是另一回事。
對于批評對象來說,聽得進、還能多傾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會輕易閉塞言路,還會調整自己既有的議事日程給予批評者所提的問題適當重視,對于批評所指向的問題有認知有承諾有負責的勇氣,這些都代表著面對批評時候不同層次的反應。
并非所有的批評對象都能給批評者這樣的空間,批評者淪為被批評的對象后也不一定能給批評者這樣的空間,甚至大多數(shù)批評對象天然地厭惡批評;面對批評,能從善如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實在是少數(shù)。
批評者真的可以無所顧忌地批評么?我提出批評的8策,供想批評、愛批評者參考:
1 批評者要盡量多掌握信息與數(shù)據(jù),包括正反兩方面與多個角度的信息,批評的依據(jù)越充分,批評也越能看起來合理可信;
2 批評者應該學會贊美與批評的平衡,要能看到一件事情的兩點與兩面,甚至要首先看到問題的可取面,因為問題的偏頗性與平衡性在一開始會界定我們在批評對象心目中的立場色彩與公平水平;
3 無建設性意見不批評,一件事情不只是對于缺陷部分提出抱怨,而要假定如果我們站在這個角度、這個角色會怎樣做;
4 不是隨便信口開河,而是有系統(tǒng)地梳理我們的思考與觀察,征詢多個角度的意見,尤其有第三方角度信息與意見,就能更好地支持我們的批評;
5 聲明我們的善意,交代我們提出問題的背景與提出批評與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詳細的過程描述可以減弱我們主觀臆想與先入為主的色彩;
6 尋找更多的同盟者與建言人,使得批評更顯得是多人共識而非個人興之所至;
7 批評與建議提出的時候樂于貢獻資源,表現(xiàn)更多的合作態(tài)度,甚至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之中去;
8 定義問題解決路線圖與時間表,確定參與的程度與時間點。
純批評也是存在的,有些人甚至只會批評。批評在很多時候是我們的權利,但是純批評卻不是多么受人待見的美德。我們對于只會批評的人有自然的排斥心理,也有一種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的感覺,而且批評慣的人動則就是抱怨,碰到問題也不看場景時機一通亂轟,也許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是問題反而更加尷尬。
另一方面,不批評只忍受的人也會導致問題的彌漫散布,鮮有人會主動尋求壓力來迫使自己解決問題,所以很多普通人可以解決工作中那些被領導關注的問題,但無法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批評,但更需要建設型的批評者,如果來自普通人的純批評我們還能諒解,來自知識層、專業(yè)界與公共服務領域的批評者,尤其應當注意有理由、有數(shù)據(jù)、有對策、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