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660重慶市潼南區(qū)人民醫(yī)院
小兒骨折(Pediatric fracture)的生理因素不同于成人骨折,主要是由于小兒的骨骼正處于發(fā)育階段,其生物力學性能、生理功能正處在不斷變化的階段,且骨骼結合不易,因為小兒骨骼的骨折間隙較大,且骨膜較為肥大[1-3]。如果小兒骨折部位處于關節(jié)處,尤其是損傷到生長板時,則需要進行手術復位接合。為了研究外固定技術在小兒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及對骨愈合時間影響,我院選擇72例小兒骨折患兒進行調查研究。
2016年3月-2018年4月收治小兒骨折患兒72例,通過奇偶法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n=36)與對照組(n=36)。納入標準:兩組患兒均經過影像學及臨床診斷確診為單純的骨折;患兒家屬簽有知情同意書。對照組患兒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3~5歲,平均(3.03±1.12)歲;患病時間3 h~5 d,平均(10.53±1.05)h;骨折類型:肱骨干骨折5例,尺橈骨雙骨折15例,脛腓骨骨折14例,股骨骨折2例。觀察組患兒中男18例,女18例;年齡3~6歲,平均(3.39±0.98)歲;患病時間2 h~5 d,平均(10.23±2.25)h;骨折類型:肱骨干骨折7例,尺橈骨雙骨折13例,脛腓骨骨折13例,股骨骨折3例。兩組患兒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資料有可比性。
一般方法:予以對照組患兒常規(guī)切開復位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要求患兒行仰臥位,對患兒采用上肢臂叢復合靜吸或靜脈復合麻醉,下肢持續(xù)硬膜外復合靜吸或靜脈復合麻醉,根據(jù)患兒的骨折情況進行對應的手術方案。予以觀察組患兒外固定治療,對于肱骨干骨折,因為肱骨干骨折常見過生長,故不強求端端對位,重疊1~1.5 cm可接受,各方向成角不超過15°~20°,但不應有旋轉移位,僅需要肩外展支具外固定[4];對于尺橈骨雙骨折,手法復位后石膏托前臂中立位固定。對于脛腓骨骨折,手法復位后,需采用長腿管型膝關節(jié)屈曲30°~40°固定。對于股骨骨折,初始短縮<2 cm的穩(wěn)定或不穩(wěn)定的股骨干骨折,即刻或早期石膏褲固定,對于初始短縮>2 cm或成角畸形>30°的骨折,可先行皮膚牽引7~14 d,待有骨痂生長后,予以石膏褲固定。
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情況,治療效果的評定標準采用Install關節(jié)功能評定量表調查護理前后患兒的關節(jié)功能與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患兒的疼痛感評分?;純旱牟l(fā)癥主要觀察針尾部位感染發(fā)生率。
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形式,使用t檢驗;計量數(shù)據(jù)以n(%)表示,使用χ2檢驗。兩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觀察組患兒的關節(jié)活動度、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且觀察組患兒的疼痛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比較兩組患兒的并發(fā)癥情況:觀察組患兒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00%,低于對照組患兒的11.1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小兒骨折的主要原因有3點:直接暴力(常見肱骨骨折、尺橈骨骨折、脛腓骨骨干骨折、股骨骨折等)、間接暴力(常見壓縮性骨折)、積累性勞損(常見骨干骨折)[5]。主要臨床癥狀為局部疼痛以及功能障礙,如果不及時治療,對患兒的生命安全以及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威脅[6]。小兒骨折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支持性治療以及康復治療。手術治療中的常規(guī)切開內復位的方式,術后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外固定技術治療,對骨折血供的破壞小,與生物學固定原則相符合,固定技術穩(wěn)定可靠,能夠滿足骨折矯治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傷對患兒生長機制的影響,可以降低患兒的恢復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預后情況良好。穿釘部位感染是外固定技術常見的并發(fā)癥,這是因為局部軟組織層薄,血運差,彈性髓內釘本身也是一個金屬異物,無抗感染能力,一旦有感染存在,切口及穿釘部位很容易引起感染。根據(jù)本文的調查顯示,采用外固定技術治療的觀察組患兒,其關節(jié)活動度評分和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兒,說明采用外固定技術治療可以促進患兒快速康復,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有利于良好醫(yī)患關系的形成。
綜上所述,外固定技術在小兒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促進患兒快速康復,可降低骨折并發(fā)癥,減輕患兒痛苦。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關節(jié)活動度 關節(jié)功能評分(分) VAS評分(分)對照組 36 87.98°±5.69° 68.45±5.79 3.33±1.05觀察組 36 108.42°±5.77° 88.94±3.73 5.89±1.78 t 15.133 9 17.849 8 7.432 4 P 0.000 0 0.000 0 0.000 0
表2 兩組患兒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