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迎平
施蟄存歷時八年撰著,于1987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研究唐詩的專著《唐詩百話》。它不僅是施蟄存在古典文學研究上的最大成就,也是中國唐詩研究的突出成果?!短圃姲僭挕啡珪惨话倨?,由五部分組成,前四部分是初、盛、中、晚唐詩話,重點選講了七十多位詩人的近三百首詩,基本上反映了唐詩的全貌。第五部分是六篇專論:《唐女詩人》《六言詩》《聯(lián)句詩》《唐人詩論鳥瞰》《唐詩絕句雜說》和《歷代唐詩選本敘錄》,對一些重要問題作了專門論述。
在傳統(tǒng)詩話的基礎上,《唐詩百話》做了大膽探索,在分析每一首詩時,都逐一列出歷朝歷代注家的評說,考證是非,鑒別真?zhèn)?,然后闡述自己的新觀點。黃裳說:“書出后佳譽如潮,連巴金都向我借了去讀過。此書好處在新見層出,敢說自己的話,取傳統(tǒng)的唐詩評論一一檢討,分期、作者、風格變遷、名篇解析,都有自己的見解,讀之如遇一部嶄新的唐人詩話。所見不必盡是,但確是一本嶄新的文學評論?!雹俟P者以為,其“嶄新”之處至少體現(xiàn)在下列諸方面。
一開始寫作時,施蟄存就查看各種唐詩注本,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唐詩,從宋、元、明、清以來,就有許多距離極遠的理解。不但是詩意的體會,各自不同,甚至對文辭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為了要核實情況,從語言文字中求得正確的含義,我又不得不先做些校勘、考證的工作”②。施蟄存仔細研究和辨讀歷代唐詩注本,考證唐詩的分期、詩歌的主題、各種名詞術語乃至每首詩的字句,從而去偽存真、糾正謬誤。
對唐代詩歌的分期,歷來有多種分法,施蟄存肯定了明代高棅在其《唐詩品匯》中確立的四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分期說,但他不同意歷代文學史家對唐詩四個時期盛衰的評價。明清以來,人們多認為盛唐詩代表著唐詩的最高成就,中唐是唐詩的由盛轉衰期。施蟄存則認為,“唐詩的極盛時代,實在中唐”;“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經濟的全盛時期,而不是詩的或說文學的全盛時期”;中唐在政治、經濟方面不如盛唐,但沒有唐詩的衰落現(xiàn)象(第565頁)。胡適《白話文學史》闡述過類似觀點:“以政治上的長期太平而論,人稱為‘盛唐’,以文學論,最盛之世其實不在這個時期?!雹墼诤m的基礎上,施蟄存進一步明確了中唐詩歌繁盛的事實:“中唐五十多年,詩人輩出,無論在繼承和發(fā)展兩方面,詩及其他文學形式,同樣都呈現(xiàn)群芳爭艷的繁榮氣象。”(第565頁)
經過認真的考證、辨析,施蟄存發(fā)現(xiàn),歷代文學史家對具體作品的誤解、誤讀比比皆是。于是,他對書中選入的每個詩人的每篇作品都做了一番辨?zhèn)喂ぷ?。如《唐詩百話》?4篇有女道士、女詩人李冶(字季蘭)的《寄校書七兄》,第一聯(lián)云:“無事烏程縣,差池歲月余?!笔┫U存說:“這首詩第一聯(lián)是作者自述:住在烏程縣里,雖然沒有什么事,卻已差不多有一年多了。”但后代人不了解唐人用詞的習慣,就把“差池”改為“蹉跎”,從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到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都這樣改,其實“蹉跎”與“差池”是古今字,“差”字加一個“足”旁,“池”字換成“足”旁,“也”與“它”是同一個字的異體寫法。弄明白了這兩個詞的關系,就不會用“蹉跎”換“差池”了。施蟄存依唐代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將其改正為“差池”(第312頁)。再如《唐詩百話》第61篇選有劉禹錫的絕句《烏衣巷》,其中有兩句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笔┫U存查閱了《草堂詩話》《詩林廣記》《唐詩絕句注釋》《唐詩解》《唐詩別裁集》《峴傭說詩》《唐人絕句精華》《唐人七絕詩淺釋》等多個選本,發(fā)現(xiàn)竟然沒有一個解釋是正確的,甚至有人將之理解為:“舊時王謝堂前燕”今天“飛入尋常百姓家”。施蟄存說:“舊時和現(xiàn)今,相差五百年,一群燕子,沒有如此長的壽命。在詩的藝術方法上,‘舊時王謝堂前燕’是虛句,是詩人的想象。‘飛入尋常百姓家’是實句,詩人寫當今的現(xiàn)實。如果我們從這一角度去思考,那么‘王謝堂’和‘百姓家’的關系就可以獲得正確的解釋了?!保ǖ?32—437頁)
除了糾正對詩句理解的錯誤外,施蟄存更多糾正的是對作品主題思想的誤解。如《唐詩百話》第16篇選孟浩然的《臨洞庭贈張丞相》,施蟄存認為唐汝詢《唐詩解》的解釋是錯誤的:“唐汝詢首先肯定孟浩然不是要求仕的人……這樣講,已經弄錯了孟浩然的思想情況?!保ǖ?09頁)其實孟浩然很希望成進士,由此謀得一官半職,如果通讀孟浩然的詩集,會看到他有許多求仕、求薦的詩句?!爸皇撬貞迅邼?,不屑作不擇手段的鉆營。沒有機會,也不介意。寧可游山玩水,飲酒賦詩。要說他絕對不求名利,恐怕未必?!保ǖ?05頁)另一個徐而庵則在《而庵說唐詩》里大罵唐汝詢,施蟄存認為徐而庵的理解更是荒唐,“這位而庵先生一口咬定孟浩然是不要做官的人”(第110頁)。其實此詩明顯有羨慕別人得仕之情。“唐汝詢是從小就雙目失明的人,徐而庵評他的注解為‘真無目人語’,可謂刻毒。而他自己講這首詩,比唐汝詢更為不通,又何嘗不是‘瞎說’?唐、徐兩家都不知道此詩題下還有‘上張丞相’四字,也都沒有從孟浩然全部詩集中去‘細循作者之思路’,僅僅就這四句詩中去穿鑿典故,曲解詩意。至少,對這首詩的理解,他們兩位都不免是‘門外漢’?!保ǖ?10頁)再如《唐詩百話》第36篇選杜甫《新安吏》,施蟄存認為很多人對其主題的理解是錯誤的。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分析說:“此詩分三段:首敘其事,中述其苦,末原其由。先以惻隱動其君上,后以恩誼勸其丁男,義行與仁之中,此豈尋常家數?”④浦起龍認為前半篇是作者要以惻隱之心感動皇帝,表現(xiàn)了詩人的仁,后半篇是他以責任心去鼓勵兵士,表現(xiàn)了詩人的義。施蟄存說:“如果用這一講法,這首詩就成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政權的作品。前半篇對中男的憐憫成為虛偽的同情,其目的是勸誘他們去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政權而賣命。所謂‘義行與仁之中’,這句話的意味就是用假惺惺的仁來實現(xiàn)陰險的義,這就符合了‘溫柔敦厚’的詩教了。”此后,多數人用浦起龍的觀點解釋這首詩,自以為抬高了杜甫,其實是貶低了杜甫。施蟄存的理解是:“杜甫當時只是抒述自己愛莫能助的感情,不得已而只好喊出一聲‘天地終無情’?!保ǖ?58頁)他對“溫柔敦厚”的傳統(tǒng)詩觀進行反思,認為“一味溫柔敦厚的人,容易成為不辨是非的老好人”(第325頁)。施蟄存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性格秉性和矛盾心理,從而正確地解釋了詩的主題和作者的本意。
歷代評論家為什么會誤解詩人和誤讀作品,探究原因,施蟄存認為主觀主義的“以意逆志”(第252頁)是很危險的。施蟄存贊同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的研究方法,“可是,以意逆志也不能完全從主觀出發(fā)。必須先盡可能地明確這個作品的寫作時期,作者的思想情況、生活情況,把這個作品納入一個比較近似的環(huán)境里”(第252頁)。施蟄存認為:“一個詞語,每一位詩人有他特定的用法;一個典故,每一位詩人有他自己的取義?!雹葜挥性O身處地去了解詩人的思想和秉性,才能正確理解詩意。
《唐詩百話》僅僅百篇,入選的詩歌較為有限。歷代選本多關注唐詩的經典化,施蟄存則更注重呈現(xiàn)唐詩的發(fā)展史。施蟄存認為,在唐朝,詩歌的各種體裁已經齊備,各種風格都已成熟。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凡例》開頭即說:“詩至有唐,菁華極盛,體制大備?!雹奘┫U存站在詩歌史發(fā)展的高度,既關注詩歌內容對唐代政治、經濟等時代變遷的反映,又關注詩歌作為獨立文學體裁的內在藝術規(guī)律的演變軌跡。他不僅是在寫唐詩發(fā)展史,更是在寫中國古典詩的形式建構史,其選詩、評詩有一個思想內容以外的專注于詩歌藝術演變的形式史考量??此圃谥v單個詩人、單篇作品,其實是超越了作家、作品而對整個唐詩的宏觀把握,以小見大地展現(xiàn)唐詩的風貌,通過詩人所處時代的政治背景和社會風俗,推源溯流,梳理出唐詩發(fā)展、演變的線索,挖掘并論述各個詩人及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做到史論交融。所以,在作家、作品的選擇上,施蟄存不一定選擇最優(yōu)秀的詩人及其作品,但會選擇具有文學史價值的詩人和詩作,從而使唐代的詩人成就、詩體發(fā)展得到全面而準確的展現(xiàn)。
比如初唐詩人沈佺期與宋之問,《唐詩百話》第4篇已經涉及他們的作品,第6篇又選了宋之問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第7篇選了沈佺期的《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施蟄存認為,唐代五、七言律詩的格式“,是沈佺期和宋之問兩人奠定下來的。在初唐詩史中,他倆以‘沈宋’齊名”(第40頁)?!短圃姲僭挕返?7篇選了孟浩然三首五言律詩《洞庭湖寄閻九》《都下送辛大之鄂》《洛下送奚三還揚州》,都不是名篇,歷代選本從來沒有選過,宋元以來的詩話里甚至沒有人提到過。施蟄存認為,在孟浩然的這幾首詩里,有著開元時期五言律詩的各種篇法、句法、調聲、對偶等多種形式,可以看到初、盛唐從五言古詩發(fā)展到五言律詩的脈絡與軌跡?!短圃姲僭挕返?6篇選了李頎的《漁父歌》,這首詩“既不同于六朝的五古,又還不是唐代的律詩,題目用‘歌’字,而詩體又不是歌行。從形式上看來,這首詩可以說是一個‘四不像’”(第176頁)。施蟄存之所以選這首“四不像”的詩,是因為《漁父歌》代表了盛唐五言古詩演變到五言排律的特殊形式,聲調和句法都在五言古詩和律詩之間:一聯(lián)中有粘綴處,但每一聯(lián)都有失粘的字;聲調不合律體,卻有了調聲的傾向,比較近于律詩,而不是古詩。這代表著古詩、律詩界限未清時期的形式?!笆⑻埔院?,做古詩就不管平仄諧和,也不作對句;做律詩就嚴守格律,不許有一字失粘,于是古詩和律詩的界限清楚了?!保ǖ?78頁)李頎《漁父歌》的文學史價值在這兒就呈現(xiàn)出來了。
施蟄存在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后面都總結性地撰有《初唐詩余話》《盛唐詩余話》《中唐詩余話》《晚唐詩余話》,提綱挈領地概括了唐詩各個時期的形式演變以及唐詩內容對唐代歷史變遷的反映。如在《盛唐詩余話》中,施蟄存說:“盛唐前期是李白詩‘飛揚跋扈’的時代,它們反映著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下的政治、經濟上升的氣象。盛唐后期是杜甫‘暮年詩賦動江關’的時代,他的詩反映著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社會現(xiàn)實?!保ǖ?97頁)由此可見,《唐詩百話》既是唐代詩歌發(fā)展史,也描繪出一幅宏大的唐代史,閃耀著史學的瑰麗光彩。
如何從為數眾多的唐詩中確定入選詩人詩作,《唐詩百話》堅持了兩大原則:一是上文論述到的顧及詩史的全面,二是避免篇目與其他選本的重復。此前諸家唐詩選本,多選耳熟能詳、在某種意義上可表現(xiàn)詩人最高藝術成就的篇目,可歷代詩評家標準林立,加上立場、觀點、認識的局限,唐詩中明珠暗投的詩章卻也不少。這就為施蟄存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即使是名家,他也能發(fā)掘出人們頗感陌生化的優(yōu)秀詩作。
施蟄存說:“我現(xiàn)在另走一條路,人詳我略,人棄我取?!雹邉e人詳細講解的地方,他略講;別人放棄不講的作家、作品,他選講;著名詩人詩作,他別辟蹊徑換一個角度講。施蟄存還避熟就生地選了一些人們陌生但有獨特價值的作家、作品。如此選擇,對不同的作家、作品來說,原因可能這樣那樣、不一而足,但其共同意義卻是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增加了人們的見識,刷新了唐詩面目,給唐詩賞析貫注了新鮮空氣。
李白與杜甫這樣的大詩人都寫了大量詩篇,李白詩約一千首,杜甫詩約一千四百首,歷代選詩的人,常感到從他們的詩集中選幾首代表作很不容易。施蟄存認為,《唐詩百話》不一定選他們最好的詩,但要選他們各種風格的詩,做到全面欣賞。對于李白,施蟄存在第30篇和第32篇選講了《蜀道難》《將進酒》等著名詩篇,認為它們“文字通俗明白,沒有晦澀費解的句子,這是李白最自然流暢的作品”(第223頁),而且充分表現(xiàn)了李白的浪漫主義特色。但是,在第29篇,他又選了李白《古風》三首,認為其“不浮不蕩,有深刻的感情,無窮的意趣”(第199頁),“既不披游仙的外衣,也不作曲折隱約的比喻,它們易于為一般讀者所欣賞,這是李白詩的大眾化傾向”(第202頁)。施蟄存“人棄我取”地選擇李白《古風》,是因為他認識了這些詩作的獨特價值,“而一般人讀李白詩,卻喜愛他那些豪雄放逸的作品,殊不知這些作品,雖然才氣焜耀,可是感情和思想都比較膚淺,而且沒有含蓄,反而使比興的意義,都被游仙的陳詞濫調所掩蓋了”(第199頁)。李白的詩,施蟄存還選了《戰(zhàn)城南》,施蟄存說:“《戰(zhàn)城南》是李白幾十首樂府詩中最淺顯明白的……選李白詩的人,不很愿意選這一首,因為不夠代表李白的豪放風格。”(第220—221頁)而他認為,通過這個范本可以懂得古詩變?yōu)榻w詩的演變過程。
對于杜甫這樣一位大詩人,人們津津樂道他的《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別”,施蟄存則將視線放在他的五、七言律詩上,他說:“杜甫給律詩開辟了新的境界。他的律詩里出現(xiàn)了許多新穎的字法和句法,使唐代的律詩,無論在字句結構和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兩方面,都達到高度的發(fā)展。”而且“他自許晚年的詩,音律極為細密”,施蟄存選的七律《返照》和《登高》,“未必是杜甫的代表作。我之所以選這兩首,企圖從一些淺顯易懂的作品中找一個‘詩細密’的典型”(第270—271頁)。這兩首詩的平仄、粘綴完全符合格律,沒有一字失粘。通過杜甫的律詩可以看出,盛唐是五、七言律詩形式的完成時期。
韓愈在繼承先秦、兩漢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文體,他攻擊六朝以來浮靡、駢儷的文風和近體文的陳詞濫調?!霸谠姷念I域中,韓愈也是一位唐詩的大家”,他將散文理論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用散文的句法、篇法寫詩,做到“文字要排除陳言濫調,排除隱晦詰曲。思想內容要‘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先有情感,然后作詩,不要無病呻吟”。于是,“守舊的人不承認他的詩是詩,說他是以文為詩”(第406頁)。陳文華說:“對他的詩,自北宋以來就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以文為詩’這個問題,幾乎是文學史上一段久爭不決的公案?!雹嗍┫U存卻不回避這“不決的公案”,特別選了歷代選本都不選的《落齒》。施蟄存說:“《落齒》詩從來沒有人選取,也幾乎沒有人齒及?,F(xiàn)在我選講這首詩,作為‘以文為詩’的一個典型例子?!保ǖ?12頁)《落齒》不做文字上的雕琢,像一篇很有趣味的散文,怪誕、風趣而且不失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施蟄存認為:“無論如何他給唐詩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流派?!保ǖ?06頁)“韓愈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文藝創(chuàng)作,不是迎合當世,而是有意于影響后世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的創(chuàng)作是為將來的。”(第414頁)韓愈是“以文為詩”的始作俑者,之后的王安石、黃庭堅、蘇軾正是步了他的后塵。其實,韓愈的這一特點,是對杜甫的繼承,“形式是詩,精神卻是一篇散文”(第575頁)。當然,韓愈的詩本質上還是詩,它剝落了詩的形象思維等裝飾,直接呈現(xiàn)了詩的本質。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輕浮靡麗,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人使詩的風氣有所改變,但“摘句論詩”的批評方法卻更盛。曹文彪說:“在唐代,無論是采用摘句批評的人數還是摘句所達到的水準,都遠遠超過了前此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雹崾┫U存說:“這一風氣在文學批評上導致了一種極不好的傾向。即評論詩篇,不談思想內容,不談全篇的完整統(tǒng)一,而只摘取其一二‘奇章秀句’?!保ǖ?64頁)他認為:“欣賞詩歌,要從全篇著眼,不要從一字一句中去求作者的用意?!保ǖ?3頁)“我們每讀一首詩,第一總得研求它的主題思想。”(第165頁)如果僅對字、詞、句津津樂道,就使欣賞對象破碎化,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批評家要深入歷史的洪流,站在詩人的立場上去揣摩詩意,處在與詩人相同的位置去感受詩句的意境。
施蟄存說:“李白和杜甫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詩人、盛唐詩風格的創(chuàng)造者,并不是他們遺留給我們的詩多至千余首,而是由于他們的詩在思想內容及藝術表現(xiàn)方法上都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在過去許多詩人的基礎上開辟了新的道路、新的境界。”李白詩的新境界,是“他不甘心于搜索枯腸,句斟字酌”(第197頁)。他用形象思維來表達豪邁、憂郁、苦悶、憤慨的情緒,從而突出了其作品的主題。杜甫似乎與李白不同,追求杰出的句法、章法,字字句句都要千錘百煉,“語不驚人死不休”⑩,但“他比李白更廣泛、更深刻地反映了政治、社會的現(xiàn)象和人民的生活狀況”(第197頁)。可見,施蟄存評價李白、杜甫的偉大,首先看到的是他們對現(xiàn)實社會的認識和反映,其次才是藝術表現(xiàn)方法上的創(chuàng)造。施蟄存說:“在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傳統(tǒng)上,有一個成語,也可以說是文學批評術語,叫作‘知人論世’。要了解一個作家之為人,必須先討論一下他所處的是個什么時世。”(第4頁)王國維在《玉溪生詩年譜會箋序》中也有類似的觀點:“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了解了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平處境,才能著眼全篇、提煉主題,進而理解作品的真正涵義。
施蟄存認為,“摘句論詩”的批評方法還會導致“一種虛偽的文學”(第165頁)出現(xiàn),“許多詩人先刻意苦吟,作得中二聯(lián),然后配上首尾,變成為只有佳句而不成佳篇的、沒有真實情感的詩。他們只是為作詩而作詩了”(第295頁)。如賈島是一位刻苦吟詩的人,其《送無可上人》頸聯(lián)云:“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睘榱诉@兩句,他苦思了三年,他還為此寫了一首絕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題李凝幽居》有膾炙人口的佳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但施蟄存卻說:“《題李凝幽居》一詩,較多為選家取錄,但是我以為它是這三首詩中最差的一首。這首詩每二聯(lián)之間,都沒有邏輯的關系?!薄稇浗蠀翘幨俊酚屑丫洹扒镲L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然而整首詩也不佳。施蟄存認為,這三首詩總的看來都不是好詩,“往往是僅有佳句而無全篇的佳作”(第459—461頁)。王世貞《藝苑卮言》亦說:“‘元輕白俗,郊寒島瘦’,此是定論。島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有何佳境?而三年始得,一吟淚流……又:‘秋風吹渭水,明月滿長安’,置之盛唐,不復可別?!?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中、晚唐人作詩,不少人用這種方法。劉貢父《中山詩話》對此提出異議:“人多取佳句為句圖,特小巧美麗可嘉,皆指詠風景,影似百物者爾,不得見雄材遠思之人也?!?施蟄存說:“劉貢父反對摘句論詩,以為不能見到詩人雄材遠思的人格。這意見是正確的。”(第473頁)“宋元以后的詩話,很多的是摘句論詩,所以很少有高明的見解?!保ǖ?65頁)
施蟄存也能體會到唐人“二句三年得”的辛苦,但他認為,即使是苦煉出來的字句,也要有行云流水、自然天成的效果。詩僧皎然在《詩式》中說:“夫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后,觀其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若神助?!?這里說的是:作詩取境,必須苦思苦想得到奇句,但詩成之后,要讓這奇句不顯得突兀,不見苦思的痕跡,才是高手;有時佳句來了勢不可擋,宛如天神相助。戴表元亦云:“無跡之跡,詩始神也?!?施蟄存認為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樣一貫而下的流水對,可謂自然天成、“宛若神助”(第96頁)。
施蟄存的唐詩研究方法豐富多彩,他是一位現(xiàn)代主義批評家與新感覺派小說家,能夠在唐詩評析中化用精神分析、感覺主義與意象批評等現(xiàn)代批評方法。
施蟄存贊同孟子的一句話:“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施蟄存說:“對于一首詩的主題思想,我們也只有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求解……然后用自己的意去探索作者的志?!保ǖ?52頁)這樣做,似乎有些主觀臆斷,但是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可能會與作者的寓意失之交臂,因為有的詩“是作者確有寓意,但文字表面不很看得出來,讀者也不容易體會作者的寓意”(第693頁)。有時,他采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古代詩人的心理,別有一番情趣和意味。
《唐詩百話》里選了李商隱的《錦瑟》和七絕四首。歷代詩評家認為李商隱的詩不容易懂,不易懂的主要原因是用典多。施蟄存說:“在李商隱以前,詩人運用典故,不過偶爾用一二處,不會句句都用典故……但是,李商隱的詩,往往是逐句都用典故,即使都注明白了,詩意還是不易了解?!保ǖ?75—576頁)如《錦瑟》,含義沒有人能說明白。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并置了四個意象,相互沒有關聯(lián),也沒有邏輯脈絡。宋代《許彥周詩話》大約是最早解釋此詩的資料,許彥周記錄趙深的講法:“《古今樂志》云:‘錦瑟之為器也,其柱如其弦數,其聲有適怨清和?!?認為“錦瑟”是樂器,中間兩聯(lián)乃描寫適、怨、清、和四種音調;劉攽《中山詩話》說錦瑟是某貴人的愛姬,《唐詩紀事》說是令狐楚的妾;還有人說《錦瑟》是悼亡詩或者艷情詩……施蟄存認為,這些說法“也只是臆說,毫無根據”(第581頁)。雖然人們都說李商隱的詩不易懂,但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白、杜甫、白居易詩的人更多。施蟄存說:“在唐詩中,李商隱不能說是最偉大的詩人,因為他的詩的社會意義,遠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但我們可以說李商隱是對后世最有影響的唐代詩人。”(第576頁)
由于李商隱的詩難懂,所以人們都希望李商隱的詩能有詳細的箋注,馮浩、程夢星、姚培謙等人進行過箋注、考釋,考證出了李商隱詩中的典故,但是整首詩的含義還是不易明白??梢?,李商隱是有意不讓人們太明白。有人的詩,看詩題就能明白,李商隱的詩題有許多是《無題》《有感》《讀史》,或者就用第一句詩的開頭兩個字作為詩題,如《錦瑟》《碧城》,等于無題。白居易作《新樂府》,唯恐讀者不明白他的詩意,在詩題之下再加了一個副標題,如詩題《杜陵叟》下面有“傷農夫之困也”(第579頁)。白居易希望自己的作品大眾化,如葉燮所說:“白居易詩,傳為‘老嫗可曉’?!?“李商隱恰恰相反,詩意已經朦朧得很,還不愿加一個說明性的題目,留有余地,讓讀者去感覺,而不是理解?!保ǖ?79頁)
“讓讀者去感覺,而不是理解”是作為新感覺派小說家的施蟄存對李商隱朦朧、晦澀象征主義詩歌的看法。李商隱的朦朧、晦澀與一般古典詩歌的含蓄不同:一般古典詩歌雖然含蓄,但是可解的,李商隱卻拒絕解釋,他的詩詩意晦澀、詩題用“無題”,都可以看出其拒絕解釋的態(tài)度。施蟄存認為,李商隱的詩好就好在不可解,好就好在朦朧、晦澀,不是淺顯的“一讀即意盡的詩”?。他說:“我們對于任何一首詩的了解,可以說皆盡于此‘仿佛得之’的境地。誰能夠一百二十分地了解得一首詩呢。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對于李商隱的詩,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來求解,馮浩也還不敢自信其無誤。所以,我以為還是采取陶淵明的方法,‘不求甚解’為妙。”(第585頁)王世貞說,詩就要在“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葉燮進一步說,作者不將詩歌內容說明白,“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于前者也”?。李商隱追求的就是默會意象、如煙似幻的感覺。
施蟄存還說,大多數古人用典是明用,李商隱“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企圖在他的詩中所顯示的意義”(第576頁)。李商隱這樣用典,又增加了他詩歌的難解。施蟄存說他“近于象征主義”(第579頁),他詩歌對比興的運用,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理解范圍。李商隱的詩多用綺麗的辭藻寫男女歡愛,“但在文字表面現(xiàn)象的背后,還隱藏著與男歡女愛不相干的意義。這樣,李商隱的艷體詩,或說情詩,僅是他的某一種嚴肅思想的喻體,我們說他是用‘比興’的創(chuàng)作方法來寫這一類詩的”(第576頁)。如七絕《閨情》:“紅露花房白蜜脾,黃蜂紫蝶兩參差。春窗一覺風流夢,卻是同衾不得知?!币豢淳陀X得是一首獨特的閨情詩。大多數閨情詩寫婦女傷春怨別的情緒,這首詩寫一個女人睡在丈夫身旁夢見與別人約會,丈夫卻不得知。馮浩認為這首閨情詩寫得太輕薄,太露骨,毫無寄托。其實,馮浩被李商隱蒙騙了,李商隱在詩題上標明是“閨情”,就不會是閨情,他一定隱藏著“嚴肅思想”。葉燮說:“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辭婉?!?施蟄存對這首詩的感覺是:“有些人的思想、感情、行為,即使同在一起的人,或極其親密的人,也不能了解,正如同床的丈夫還不知道妻子的思想、感情、行為一樣。這是用有寄托的觀點來解釋這首詩,豈不是可以說是‘寄托深而措辭婉’呢?至少,這樣一講,它就不是一首輕薄的艷情詩。至于從這一寄托的意義去探索詩人所隱喻的具體動機,這就不可能求之更深了?!保ǖ?87頁)象征主義將想表達但不愿直接表達的思想蒙上神秘的面紗,感覺主義與意象批評方法不是去揭開面紗,而是透過這面紗感覺其美妙。
施蟄存認為李商隱詩的美妙是聲、色之美,是和諧、鏗鏘之美,“盡管全詩的含義不甚可解,但就是這一聯(lián),已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使人擊節(jié)心賞了……連意義都在可解不可解之間,只因為有高度的聲、色之美,也使讀者不求甚解而仍能感到它是好詩”(第579頁)。古人評詩多用考證,要求字字句句落到實處。李商隱的詩用考證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施蟄存欣賞朦朧、不求甚解、感覺美妙的現(xiàn)代解詩方法,更貼近李商隱。李商隱是最具現(xiàn)代性的古典詩人,施蟄存對李商隱詩歌的分析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詩學的意味。
施蟄存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學者,他學識淵博,能夠觸類旁通地運用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的方法去理解詩人的思想,將唐詩“氣象之恢宏、神韻之超逸、意境之深遠、格調之高雅”?的特性彰顯出來。施蟄存更是一位現(xiàn)代派詩人、詩評家,注重詩歌的詩意、文學性和情感性,具有一個詩人的感性氣質,《唐詩百話》因此成為詩人評詩的典范。同時,施蟄存是大學教師,他寫作《唐詩百話》的初衷,是作為大學教學的唐詩串講,所以有一個教材性質。為了讓初入門的大學生方便學習,施蟄存細心地將書中提到的詩學名詞、詞語及成語編成索引附在書后,以便于學生和教師查閱?!短圃姲僭挕返?00篇是《歷代唐詩選本敘錄》,將唐宋以來最重要的唐詩選集編列出來,以供研讀唐詩者參考。可見,施蟄存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而且也傳授了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更是樹立了一種精益求精做學問的精神。
①黃裳:《憶施蟄存》,《夏日最后一朵玫瑰》,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
2.3 妊娠結局 研究組產婦胎膜早破、早產、剖宮產、胎兒窘迫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胎死宮內發(fā)生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②施蟄存:《唐詩百話·序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頁。本文引文出自該書者,均隨文括注頁碼。
③胡適:《白話文學史》,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頁。
④浦起龍:《讀杜心解》,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53頁。
⑤⑦?施蟄存著,劉凌、劉效禮編《北山散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74頁,第1103頁,第468頁。
⑥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頁。
⑧陳文華:《唐詩史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頁。
⑨曹文彪:《論詩歌摘句批評》,載《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
⑩傅東華選注《杜甫詩》,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123頁。
?王國維:《玉溪生詩年譜會箋序》,書林主編《王國維文集》,線裝書局2009年版,第161頁。
??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齊魯書社1992年版,第194頁,第178頁。
?劉攽:《中山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85頁。
?皎然:《詩式》,《歷代詩話》,第31頁。
?《戴表元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97頁。
?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卷九,阮元??獭妒涀⑹琛罚腥A書局1980年版,第2735頁。
?許顗:《許彥周詩話》,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5頁。
???葉燮:《原詩》,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頁,第36頁,第67頁。
?施蟄存:《社中談座》,載《現(xiàn)代》第3卷第5期,1933年9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