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鳳屏
摘 要: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網絡欺詐被一些不法分子用在網絡環(huán)境中,其中信息欺詐是最常見、最典型的形式。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很容易地從產品評審信息、產品價格信息和產品匹配服務信息中識別出產品欺詐,并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然而,消費者對于識別產品描述信息欺詐和產品推薦信息欺詐的能力較弱,為了提高消費者對網絡產品信息欺詐的知識,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消費者欺詐經驗到感知風險的路徑,建立產品信息欺詐的網絡消費者心理感知與行為識別模型。
關鍵詞:信息欺詐 網絡消費者 識別行為
一、概述
為了更加精準判定欺詐行為并進行干預,目前研究集中在產品信息欺詐行為的定義分類和技術干預措施,但鮮有文獻基于產品信息欺詐參與主體的心理動機與行為模式角度進行研究。消費者欺詐識別行為的文獻側重于探究在一般網絡欺詐中影響消費者識別行為因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從消費者內在個性特征來看,信息欺詐行為描述性分析和對策研究,總結出電子商務欺詐行為的運作模式。網絡產品交易欺詐的產生是因為買賣雙方間存信息不對稱,并通過構建產品質量博弈模型分析電子商務欺詐行為的規(guī)治策略[1]。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外向性和順從性特征的消費者更容易受到網絡欺詐,但消費者的購物經驗有利于其有效地識別欺詐行為。二是從外在環(huán)境的欺詐特征來看, 基于信號理論研究認為購物站所呈現(xiàn)的信息內容會影響消費者的感知效果,用人工智能領域的案例推理研究方法,基于網絡產品交易欺詐的原理與特點,構建了欺詐行為的技術識別模型,并選取我國淘寶網的產品欺詐案例進行驗證,基于日常行為理論揭示信任傾向與購物經驗是影響消費者識別電子商務欺詐的主要因素,證明了購物經驗越豐富的消費者更容易識別網絡欺詐[2]。在研究中指出,消費者的在線轉賬行為、網絡購物行為、性別和年齡等個人特征會影響其欺詐識別行為。
二、信息欺詐特征
1. 詐騙特征
產品信息欺詐作為網絡欺詐行為中的典型案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十分常見,例如許多消費者在享受網絡購物提供的方便和低價的同時,一些不法商家通過雇傭水軍填寫產品評論,通過設置不符合市場價格的價格或對產品信息進行隱瞞,所有欺詐手段都具有相同的共性,其共性為在網絡交易的過程當中利用消費者無法實際接觸到商品的特殊情況對消費者進行詐騙,促使消費者進行消費而上蓋到消費者自身的利益,其本身也是一種不合法的手段[3]??梢哉T使消費者產生與其真實購物意愿相悖的購物決策。
2. 欺詐手段
產品信息欺詐作為網絡欺詐行為中的典型案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十分常見,例如許多消費者在享受網絡購物提供的方便和低價的同時,一些不法商家通過雇傭水軍填寫產品評論,故意設置較低的產品價格、提供虛假的產品保證等手段,誘使消費者產生與其真實購物意愿相悖的購物決策。從而產生對商家有益而對消費者不利的結果。因此國外對產品信息欺詐分類研究的主要代表是 Xiaobo 和 Benbasat 提出了基于技術手段與表現(xiàn)形式的二維欺詐型,從技術手段維度分為偽造、隱藏和模糊化等三種欺詐手段,從表現(xiàn)形式維度分為質量欺詐、產品信息呈現(xiàn)欺詐、合同欺詐、物流欺詐、產品保障承諾欺詐、價格欺詐等六種欺詐形式。但是,國內鮮有對產品信息欺詐的分類研究。根據(jù)電子商務鏈的概念,網絡交易分為 9 個步驟,從商品與市場準備到售后服務每個節(jié)點依次進行,而網絡交易欺詐也是基于該電子商務鏈發(fā)生和結束的,網絡商家運用偽造、夸張、真假參半、隱瞞和轉移注意力等五種欺詐手段操縱電子商務鏈上產品推薦信息、描述信息、評價信息、價格信息、配套服務信息。基于此,產品信息欺詐分為 5 類,分別是產品推薦信息欺詐、產品描述信息欺詐、產品價格信息欺詐、產品評價信息欺詐、產品配套服務信息欺詐,是歸納出的欺詐類型及其主要的欺詐手段[4]。
三、經濟信息欺詐的相關對策
基于經濟信息政策的背景下,設立相關部門進行執(zhí)法,對信息欺詐等行為從根本上杜絕。確保信息安全、經濟信息活動順利開展。不僅如此,要堅持在現(xiàn)有政策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活用,要做到靈活應用,根據(jù)當?shù)夭煌闆r、不同的背景進行處理裁判。必要時要選用高精尖人才去制定一系列的計劃和方案,對有關的政策要進行深入研究,得到適應現(xiàn)存的政策條例去造福大眾。因此,我國應遵照國情,制定一部 《公共部門信息資源增值利用法》,為我國公共部門信息資源的增值利用提供法律保障。法律中應明確定義可增值利用的信息的范圍、信息的價格、信息增值利用的程序步驟違反法律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
四、結語
根據(jù)上述表達,經濟信息欺詐是一種危害到國家人民利益的行為,對國家經濟造成負面不可估量的傷害。只有合理制定政治決策,才能對經濟以及國家發(fā)展的穩(wěn)定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侯智華. 經濟信息欺詐與經濟信息政策探討[J]. 知識經濟,2015(20):41.
[2] 許敬媛. 經濟信息倫理探微[J]. 江蘇社會科學,2012(02):252-256.
[3] 吳劍. 失穩(wěn)網絡醫(yī)保信息欺詐檢測算法研究[J]. 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8,26(04):167-170.
[4] 賴茂生,任浩淼,夏牧. 我國現(xiàn)行信息資源管理的政策與法律研究[J]. 科技與法律,1997(Z1):11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