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于敏先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大師,還是品德高尚的學界楷模。他嚴于律己,淡泊名利,為人十分謙和與低調;對工作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堅持科學、不畏強暴;對國家、民族的事業(yè)總是滿懷熱忱,具有極高的責任感。自從開始研究核武器,于敏便隱姓埋名,極少發(fā)表文章,全身心地撲在國防重大任務上?!?/p>
——朱光亞在《于敏院士八十華誕文集》序中寫道。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實現(xiàn)氫彈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對我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1926年,于敏生于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么。進入北大理學院后,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
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根據(jù)已經公開的相關信息“于敏構型”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應用型,誕生即可用于實戰(zhàn),接近甚至完成了小型化的應用,可使用轟炸機投射或者彈道導彈發(fā)射。在這點上,“于敏構型”完全超越了他國。
中國在1967年6月17日第六次核試驗中引爆了自行研發(fā)的于敏構型多級熱核炸彈,與第一次引爆裂變彈相距僅32個月,是從裂變到聚變核彈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引爆的核彈當量331萬噸。
根據(jù)中文文獻記錄,中國氫彈的于敏構型(首枚氫彈設計全重為一噸左右,爆炸當量百萬噸以上),其要點在于使用X射線透鏡而非X射線反射鏡來實現(xiàn)從初級到次級的能量傳送,即“球柱球結構”。且于敏構型比美國T-U構型設計更加巧妙,首爆氫彈體積比美國要小。
此后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
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杰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由于核武器的保密原因,于敏的一切長期以來都處于高度保密中。從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直到1988年以后,于敏才獲得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由于工作的關系,于敏首次出國是以某大學教授的身份去美國訪問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盡管去了許多地方,但他始終像個“啞巴”:要問也不方便問,要說也不方便說,很不好受。
提出氫彈原理方案
在我國研制第一枚原子彈尚未成功時,有關部門就已做出部署,要求氫彈的理論探索先行一步。1960年底,錢三強找于敏談話,讓他參加氫彈原理研究,于敏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lián)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于計算的繁復。而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國內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并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窮人有窮辦法,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交到了錢三強的手里,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1964 年9 月,38歲的于敏帶領一支小分隊趕往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抓緊計算了一批模型。但這種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變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總結經驗,帶領科技人員又計算了一批模型,發(fā)現(xiàn)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于敏高興地說:“我們到底牽住了‘牛鼻子!”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拔覀儙讉€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编嚰谙嚷牫鍪呛孟ⅲ骸澳銈兠烂赖爻粤艘徊鸵拔叮俊薄安?,現(xiàn)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覀冇行缕娴陌l(fā)現(xiàn),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薄昂?,我立即趕到你那里去?!蹦甑?,于敏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研究中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并在平均場獨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上世紀80年代初,于敏意識到慣性約束聚變在國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義。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圍內作了“激光聚變熱物理研究現(xiàn)狀”的報告,并立即組織指導了我國核理論研究的開展。1986年初,鄧稼先和于敏對世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fā)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國核試驗的建議。事實證明,這項建議對中國核武器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鞍偃諘?zhàn)”令人難以忘懷。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fā)現(xiàn)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在他的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lián)用了4年,中國用了2年8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fā)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保持著謙遜。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于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庇诿粽f。
于敏與“863”
1988年12月, 王淦昌、王大珩和于敏給鄧小平寫了一封建議書,建議加速發(fā)展我國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并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簡稱863 計劃)。1993年,國家正式成立了高技術863計劃慣性約束聚變主題專家組,于敏擔任第一屆主題專家組顧問。結合我國國情,他提出了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20 字方針,即:“目標明確、規(guī)模經濟、技術先進、物理精密、道路創(chuàng)新”;他還力促慣性約束聚變研究與核武器物理“接軌”,提出了“質上相同、量上逼近”的技術思路。在于敏的積極推動與指導下,我國制定了慣性約束聚變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九五計劃”,繼神光-I 激光裝置之后,在上海建造了神光-II 八路固體釹玻璃激光裝置,并同時開展規(guī)模更大的神光-III 激光裝置的預研。自此,中國慣性約束聚變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
幫助指導年輕一代
近年來,于敏主要在慣性約束聚變發(fā)展戰(zhàn)略上指導和幫助著年輕一代的掌舵人與決策者。2011年11 月,在美國點火攻關戰(zhàn)役可能失敗、時任美國能源部主管科學的副部長提交辭呈、國際上有關點火研究各種意見和想法紛起之際,于敏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組織的座談會上談了他關于美國NIF 激光裝置與美國點火攻關戰(zhàn)役的看法,指出美國在“發(fā)展戰(zhàn)略、頂層設計、物理分解與綜合集成”等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上似乎都犯有錯誤,導致當前思想混亂,而且美國人近幾年專注點火,對核武器物理方面似乎無重大貢獻。于敏的一系列意見與建議給我國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年輕一代領導人提供了重要的幫助,成為中國慣性約束聚變發(fā)展戰(zhàn)略的指南針。
在科研工作中,于敏十分注重學術民主,并把工作根基牢牢扎在科技群體之中。深入群眾、深入一線是他一貫的學術作風。即便在擔任所、院科技領導工作期間,于敏也經常來到科研室或課題組參加學術討論,甚至找負責某個具體工作的同志討論一個物理細節(jié)或者推敲一個具體數(shù)據(jù)。他常說:“核事業(y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yè)。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于敏先生還十分關心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長,不吝賜教、獎掖后學。對于許多工作,他往往做了最難的開頭,然后讓年輕同志去完成。在他工作過的單位,許多科研人員都自稱是“于敏的學生”。
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上世紀80年代,于敏獲得全國勞模稱號時,他的名字才算真正解密。
2015年1月9日,當89歲高齡的于敏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時,不少人第一次聽說他這個人,還有他的名字。
老于,是同事和晚輩們私下的叫法。
那一年,老于和同事創(chuàng)造出的價值,終于能和中國氫彈一樣,在爆炸瞬間讓所有人都記住了:就是他們,僅僅花費兩年零8個月的時間,就讓中國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
老于,和他同時代的老科學家們,用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深藏功與名”,以及強大的科研實力,護佑著祖國的和平和安寧。
老于被推到了“首功”的位置,民間也流傳著“于敏構型”的故事,說五大擁核國家的氫彈理論模型只能分兩類,中國的和外國的。中國能夠以最快速度實現(xiàn)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的飛躍,關鍵是于敏的物理貢獻,他因此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今天,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訃告后附了一篇于敏的生平,其中也寫道:于敏以他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能在復雜紛亂的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中理出頭緒找到關鍵,在氫彈研制許多關鍵性問題上,于敏都作出最主要的貢獻,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氫彈之父”。
老于過去總說,“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全部的工作”。
他認為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yè),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澳闵俨涣宋?,我缺不了你,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這是從事核武器研制的科學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品格。”
在學生藍可眼中,他似乎永遠都是那個讓人驚嘆“腦袋瓜靈”的老于,“腦子永遠只有20多歲”。
一年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藍可。那幾天,正趕上老于身體不好,一度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藍可去醫(yī)院看老于,從書包里掏出一摞材料,準備講講最近所做的物理實驗。
老于的眼皮一抬,射出一道銳利的目光,但同時警報也響了——監(jiān)控儀顯示,老于的血壓從140忽然飆升到208。
10分鐘后,老于的血壓才恢復。
這段故事后來被記錄在《中國面壁者》一文,引發(fā)不少讀者共鳴。藍可說,老于就是為了科研而生的。
至于“中國氫彈之父”那些虛名,老于則輕輕一揮手,從不以此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