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冰
作者單位: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
腦癱患兒由于運動及認知等障礙需要家屬或其他人員照顧,而平時照顧腦癱患兒者主要是其家屬,家屬在照顧腦癱患兒過程中要承受較大的生活及精神壓力[1,2],而家屬對腦癱的治療方法和預后情況缺乏了解,患兒家屬在照顧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緊張、焦慮、無助等心理情緒。再加上患兒家屬對腦癱疾病的認知有限,所以存在疾病不確定感[3~5]。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腦癱患兒,觀察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腦癱患兒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康復科收治的腦癱患兒的父母作為本實驗研究對象,共124 人,其中本研究中腦癱患兒均符合腦癱診斷標準,父母為其主要照顧者,所選腦癱患兒父母均無認知障礙和語言交流障礙。同時排除照顧患兒時間小于6 個月的父母、患兒父母有精神疾病病史。上述患兒父母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 人。觀察組中,父親21 人,母親41 人,22~29 歲19 人,30~40 歲19 人,>40 歲24人。對照組中,父親20 人,母親42 人,22~29 歲17人,30~40 歲20 人,>40 歲25 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為患兒父母發(fā)放編制的腦癱健康教育手冊,同時關注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其父母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并對其進行疏導?;純撼鲈簳r,讓患兒父母了解相關的出院指導,護理人員對患兒出院后的康復情況進行電話隨訪,同時通過有效的聯(lián)系方式及時解答患兒父母的問題。
觀察組:對患兒父母除了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措施外,同時進行分階段心理護理干預:①第一階段。與患兒父母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建立良好關系,了解患兒家庭情況和疾病治療過程中需要的幫助情況。了解患兒父母對腦癱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糾正患兒父母認知措施,并組織腦癱患兒父母學習腦癱相關知識。②第二階段。及時與患兒父母進行溝通,了解患兒父母心理問題,并及時解決。通過多媒體等手段,讓患兒父母觀看腦癱治療具體過程及康復出院的病例,提高患兒父母治療疾病的信心,減輕其心理負擔。對患兒父母進行腦癱康復技能培訓,使其參與患兒的康復過程。③第三階段。評估患兒父母對患兒康復效果的期望值,為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組織患兒父母參加聯(lián)誼會,使患兒父母之間能夠進行經(jīng)驗交流,分享照顧經(jīng)驗。同時鼓勵患兒父母學習網(wǎng)上資料,解決照顧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鼓勵患兒父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④第四階段。組織心理減壓講座,讓患兒父母學習有效的減壓方法,對患兒父母進行冥想放松療法訓練,減輕患兒父母的心理負擔。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確定感父母量表(國內(nèi)麥嘉軒修訂)對兩組患兒父母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評定。中文版疾病不確定感量表包括不明確性因素和復雜性因素,前者為15 題,后者為10題。評分越高提示疾病不確定感水平越高。②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對兩組患兒父母護理干預前后進行評分。本量表包括10 個項目,其中3 個項目是客觀支持,4 個項目是主觀支持,3 個項目是社會支持利用度。該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能夠了解個體的社會支持情況[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父母護理干預前后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結(jié)果比較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客觀支持、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父母護理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量表結(jié)果比較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的疾病不確定感量表(不明確性、復雜性、總分)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評分結(jié)果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評分結(jié)果比較(分,±s)
組別 n 客觀支持 主觀支持 社會支持利用度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62 8.39±1.37 8.01±1.78 24.55±4.57 25.63±2.38 6.33±1.41 7.12±1.52觀察組 62 8.26±1.43 9.24±2.16 24.73±5.41 28.01±3.02 6.27±1.29 9.23±1.45 t 0.5169 3.4603 0.2001 4.8738 0.2472 15.4055 P 0.6062 0.0007 0.8417 0.0000 0.8052 0.0000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量表評分結(jié)果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量表評分結(jié)果比較(分,±s)
組別 n 不明確性 復雜性 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62 47.82±5.21 44.67±6.34 31.64±2.86 30.27±2.33 77.80±10.23 75.42±8.52觀察組 62 46.75±4.45 34.27±5.35 32.59±3.24 26.17±3.12 77.91±9.62 68.67±9.12 t 1.2180 9.8714 0.0911 8.2905 0.0617 4.2586 P 0.2256 0.0000 0.9276 0.0000 0.9509 0.0000
父母作為腦癱患兒的主要照顧者,面對陌生的醫(yī)院環(huán)境,如果不能和醫(yī)護人員建立有效的溝通,將會缺乏對腦癱患兒相關診療信息的了解,且腦癱患兒的父母從事的職業(yè)大多不是醫(yī)療行業(yè),且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詳細的醫(yī)學知識和相關醫(yī)療術語,使患兒父母對腦癱等相關信息缺乏,從而產(chǎn)生疾病不確定感[7,8]。再者,患兒父母缺乏對腦癱相關疾病的預兆信息,導致患兒的病情改變時父母也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或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從而進一步加重患兒父母對腦癱的疾病不確定感[9,10]。
針對腦癱患兒的父母在對腦癱患兒照顧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確定感實施護理干預,目的是改變患兒父母對腦癱康復的不正確觀念,減少對腦癱的疾病不確定感,改善患兒父母在照顧患兒過程中的不良情緒,提高其對疾病的應對能力,使患兒家屬能夠接受疾病患兒的不良影響,并協(xié)助其參與到對患兒的護理中[11,12]。
根據(jù)患兒主要照顧者(父母)的心理情緒和認知狀況,分階段心理護理能夠根據(jù)患兒家屬心理情緒改變過程和特點對此類患兒父母的心理進行干預。通過分階段心理護理,能夠使患兒家屬在照顧中感覺到自己的不足,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并能夠接納自我,從而減輕患兒家屬在照顧患兒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疾病不確定感。再者,社會支持程度對減輕患兒家屬的疾病不確定感有著重要影響,充分的社會支持有助于腦癱患兒康復,能夠提高患兒父母對腦癱的積極應對程度[13,14]。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的疾病不確定感量表(不明確性、復雜性、總分)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分階段心理護理能夠降低腦癱患兒家屬對腦癱患兒康復過程中的疾病不確定感,能夠減少對此類疾病的錯誤認知,減少腦癱患兒家屬在對腦癱患兒康復過程中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客觀支持、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分階段心理護理能夠提高患兒家屬的社會支持程度,使更多的社會支持參與到患兒的康復中,使患兒父母能夠積極面對,利于患兒的康復治療和護理實施??傊?,分階段心理護理能夠降低腦癱患兒父母疾病不確定感,提高腦癱患兒父母社會支持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