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冰聰
毛猴是北京傳統(tǒng)的工藝品,老手藝人以猴子這個機敏、活潑的形象來呈現(xiàn)生活場景、表達美好寓意。多年傳承下來,毛猴不僅是孩子們喜愛的“玩意兒”,也因為其千變?nèi)f化的形式,成為老北京經(jīng)典的藝術品。
毛猴的由來,還有一段流傳下來的小故事。相傳道光年間,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有一間名為“南慶仁堂”的藥鋪,有一天店里的小伙計挨了賬房先生的罵,心中憤憤不平,到了晚上整理藥材的時候,看見蟬蛻的形象十分生動,于是就地取材,想用藥房里的藥材做一個賬房先生出出氣。他用辛夷(玉蘭花過冬的花骨朵)做成毛猴的軀干,截取了蟬蛻相對粗;『士的上肢做毛猴的腿,下肢做毛猴的胳膊,再用白芨粘好,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藥房里的師兄弟都說尖嘴猴腮的毛猴很像賬房先生。后來毛猴從藥房流傳出去,又經(jīng)匠人完善就成為了工藝品。
辛夷、蟬蛻、白芨再加上木通,是最初毛猴制作過程中最關鍵的四味中藥,缺一不可,同時這四種藥材的選取、使用標準也特別嚴苛。辛夷要選用飽滿硬實的,里面是空的、碎的不能用:白芨要提前熬制才能成膠,用于粘連四肢軀干;木通需要反復蒸煮、晾曬,才能形成合適的彎曲弧度,用來制作毛猴的斗笠,把裂開、不成形的撿出去,20斤里才能出一片能用的。只有原材料上精挑細選、嚴格把關,做出來的毛猴才能成為真正的工藝品。
其實把一個小型毛猴作品拼合出來很快,簡單的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但是前期的準備工作花費的時間就太多了,需要幾個月來準備。除了收集、整理材料,給毛猴做防腐處理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曾經(jīng),在廟會和集市上,毛猴被粘在一根小木棍上以低廉的價格賣給小孩子舉著玩,木棍頂頭染成紅色,十分喜慶。發(fā)展至今,毛猴更多的是放在大小不同的透明罩里作為擺件,能保存的時間更長久。同時,毛猴的形象、場景、寓意也有了更加豐富的變化,成為有觀賞意義和收藏價值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