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樂雪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花中之王”牡丹的富貴大方惹人矚目,“隱逸者”菊的高潔孤傲惹人傾羨,“不染不妖”芙渠的清純惹人憐愛,但那陰暗處毫不起眼的苔呢?偶然接觸到這首袁枚寫的《苔》,讓我對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老宅角落墻上的那斑駁的青苔在白色的油漆上顯得有些扎眼,走近一聞還有一股泥土的潮濕味。這樣陰暗潮濕的地方,一絲光亮也沒有,加上這大白墻和水泥地,盡顯出一種清冷的意味,怎么竟還會有植物愿意在這里安家落戶?可苔卻偏偏鐘愛于這么一個惡劣的環(huán)境,一個沒有太陽,沒有輕風,有的只是潮濕空氣的地方。盡管如此,在春日里苔依舊展示出自己盎然的綠意。
乍一看,這堵被苔“盯”上的墻就跟發(fā)了霉的米飯似的,綠跡斑斑,然而苔上那怒放著的,翠綠色的,星星點點的苔花呢,可曾有人注意過?怕是沒有吧,如此小的苔花,尚不能用“小巧玲瓏”來修飾它,簡直就是微不足道。走過的人們,哪怕確實看見了,也很難對它產生一絲的喜愛之情。畢竟,誰會喜歡這樣一種既不像藥,也不算花,而只有芝麻那么大的“花”呢?宋人朱淑真就曾嫌棄它道:“愿教青帝無主,莫遣紛紛點翠苔。”可苔花才不管人們看沒看見它,喜不喜它,贊不贊揚它,它認為自己同其他花一樣,該開花的時候就開花,有開有敗,敗了一朵就再開一朵唄。它認為自己不需要別人的愛慕與贊美,它只是想趁自己的青春年華多為世界奉獻一點綠色。
苔就是這樣,盡管它沒有什么耀眼的芳華,可是它這種堅韌不拔、淡泊名利的精神使我欽佩。我認為做人也應該這樣,哪怕處于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也不要屈服,也不要畏懼艱險,我們要做的是迎難而上,那樣你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在人生道路上,不能貪圖那些功德名利,只要努力釋放自己的光和熱,為社會獻出自己那份綿薄之力。當然,眾人鼓掌聲震天,我們個人的力量自然是很微弱的,所以我們要學習苔那種團隊合作精神,齊心協力,散發(fā)光芒。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苔就是這樣,從不奢望陽光,從不幻想永垂不朽,悄然生根在陰濕之地,彌補了大自然的缺憾。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能保持苔一般的赤誠之心,又有多少人能飄然于世,獨作一片碧綠水潤的青苔?
點評:這篇文章由袁枚的詩句起頭,連用三種眾人喜愛的花與苔做對比,突出“我”對這“毫不起眼”的苔的喜愛,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接著,對苔的生長環(huán)境進行描繪,苔在這樣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下依舊展現自己的美,這種不屈不撓、昂揚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又以晏殊的詞作結,使得首尾呼應,結構完整。作者關注到了常人忽略的苔,還由此生發(fā)出要釋放自己的光熱奉獻社會的情感,詞雅文練,寫景生動,布局新穎,用詞簡達,是一篇難得的佳作。(指導教師: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