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 錦鑫
作為普天同慶的春節(jié),皇帝和后妃們?nèi)绾螒c賀新年?封印以后,皇帝如何安排自己的新年假期?皇帝過年也穿新衣、發(fā)壓歲錢嗎?皇帝家的年夜飯怎么吃,吃什么?
在古代,帝王是國家的象征,因此宮中過年更具有一種家國天下的情懷。1月6日起,在故宮午門和東西雁翅樓舉行的“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親睦族、勤政親賢、游藝行樂、歡天喜地”六大主題,從文物展覽和實景體驗兩方面著手,全面展現(xiàn)清代宮廷鼎盛時期“過大年”的習俗。
最大限度地還原清宮過年
看晚會、逛廟會是傳統(tǒng)的過年娛樂項目。近年來,“博物館里過大年”已從口號成為常態(tài),越來越多的人會在春節(jié)假期中給“博物館”留有一席之地,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別樣年味。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是文物展,更是文化展。展覽兼顧了學術性和通俗性,依托故宮博物院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通過仔細研讀清代檔案史料,展覽力圖將相關文物還原到歷史本來的場景中去。
本次展覽改變了展品“排隊”的擺放方式,讓文物呈現(xiàn)更加立體:如書畫和器物對照擺放,較多地使用復原陳列等。采用多種技術手段,豐富了觀眾的感官體驗:如動畫、視頻、音樂、投影、熏香、紅外感應等。增加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極大調(diào)動了觀眾的參與熱情——西雁翅樓有蓋印章等活動,東雁翅樓有根據(jù)《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搭建出來的布景,觀眾可以走進去照相。
據(jù)了解,“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 展覽還刷新了兩項故宮博物院展覽歷史紀錄,可稱為建院以來提用文物最多、展場面積最大的展覽。
按照慣例,一般展覽使用文物數(shù)量在100件左右,年度大展則有可能達到300件以上。歷史上故宮博物院單一展覽提用文物最多的一次,還要追溯到1935年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展出文物735件。本次展覽分為文物展覽和實景體驗兩部分。文物展覽位于午門正殿和東西雁翅樓展廳,共展出文物885件(套)。實景體驗部分包括整個紫禁城開放區(qū)域,宮殿門口懸掛的春聯(lián),還有高大的天燈、萬壽燈,總共使用仿制品超過1000件。可以說,這樣大規(guī)模的展覽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通常故宮博物院內(nèi)的展覽都局限在齋宮、永壽宮、延禧宮等處,午門與東西雁翅樓是最大展廳。本次展覽除了午門展廳以外,還將紫禁城整個開放區(qū)域打造成春節(jié)文化的展場。春節(jié)元素隨處可見,而且均來自于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和檔案文獻,于史有據(jù),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清代皇宮過大年的場景。
一種家國天下的情懷
過去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過年,始于臘月初一,終于二月初二,其間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年節(jié)活動,以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祈愿。不論是深宮,還是民間,辭舊迎新都非常重要,只是表現(xiàn)不同。在古代,帝王是國家的象征,因此宮中的過年更具有一種家國天下的情懷。
據(jù)北京歷史文化及圓明園專家、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劉陽介紹,進入臘月初一,皇帝會舉行“開筆書福”儀式,前往北海闡福寺祈福,回宮后開筆書寫福字,開啟過年序幕。一般而言,皇帝在內(nèi)廷書寫的第一個福字,會懸掛在乾清宮正殿,其余則張貼于宮廷內(nèi)苑各處,或者頒賜后妃近侍、王公寵臣、內(nèi)廷翰林等。
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在他所著的《嘯亭雜錄》中有記載:“定制,列圣于嘉平朔謁闡福寺歸,御建福官,開筆書福字箋,以迓新禧,凡內(nèi)廷王公大臣皆遍賜之。翌日,上御乾清宮西曖閣,召賜福字之臣入跪御案前,上親揮宸翰,其人自捧之出,以志寵也?!?/p>
進入臘八后,皇宮內(nèi)也會舉行一些相對較為輕松有趣的年節(jié)活動,比如觀冰嬉。查閱資料可以知道,冬季冰嬉是清朝的國俗,乾隆皇帝曾說“冰嬉為國制所重”,其重要程度可見一般。
真正過年的重頭戲,開始于臘月二十三。與民間一樣,宮中這一天也會進行祭灶。從臘月二十四開始,要安設萬壽燈和天燈,并燃放爆竹。立萬壽燈和天燈,曾是清宮早、中期過年最為盛大的活動之一,從立到撤,前后要動用8000人次,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被皇帝取消,這一盛世之景淹沒于歷史,相關文物也早已分散各處。
今年,故宮博物院首次復原了消失近兩百年的萬壽燈和天燈,以期最大程度還原清宮過大年的場景。為了此次復原,故宮的研究人員經(jīng)過努力,不但在文獻中查出萬壽燈、天燈的使用方式、歷史沿革,以及各部分的詳細尺寸,更在各個庫房中找到了燈身模型、燈聯(lián)小樣和燈桿原件,成功進行復原,豎立在在乾清宮和皇極殿的臺基上下。
除夕守歲與“宗室宴”
除夕和元旦,是過年的高潮,這兩天宮中的活動安排也格外多。在除夕這一天,乾清宮外的萬壽燈需要撤聯(lián)掛燈,皇帝則需要在保和殿筳宴蒙古王公,賞戲、守歲。
《宮里過大年》一書中記載,宮中除夕夜有守歲的習俗,皇帝、皇后及妃嬪們在除夕夜守歲,各宮要擺吉祥盤、消夜果盒。除夕、元旦家宴是皇帝與后妃女眷、親王、皇子等分別舉行的團圓宴,雖為家宴,也要嚴格遵守禮儀程序進行?!肮j宴開始,皇帝升座、離去都要演奏中和韶樂。在皇帝進茶、進酒、進饌時,與宴者要叩頭行禮,被賞賜茶、酒、饌時,與宴者還要叩頭謝恩。盡管筳宴肴饌豐富,品種繁多,但出于禮儀和禮節(jié)的約束,與宴者根本不能真吃真喝,以免失體面。所行禮儀完畢,皇帝離座,家宴結(jié)束。”
與民間相仿,清宮新年的第一天要吃餃子,皇帝對此極為重視。清代皇帝不僅要吃餃子,還特別講究餃子餡和吃餃子時的儀式,將其視為不忘祖宗,不忘發(fā)祥之地的表現(xiàn)。
此次展覽的“敦親睦族”單元,展示了元旦這天,皇帝與宗親、后妃分別宴飲的場景。展覽參照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膳底檔的記載,僅此一個場景便動用超過100件文物,以復原陳列的方式,呈現(xiàn)了宗親宴上的金龍大宴桌與宗親宴桌。
據(jù)了解,宗親宴也稱“宗室宴”,即皇帝家族宴會。按清制記載,每年元旦及正月十四(上元節(jié)前一天),皇帝舉行宗親宴,參加者均為皇室近支親藩?;蕦m之中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只有在宗室宴席之中,近支諸王與皇子以長幼為序。當然,乾隆帝曾特別舉行過大規(guī)模的宗室宴。如乾隆十一年(1746)于瀛臺設宴,賜宗室王公,與宴者長幼列坐,行家人禮,由皇子行酒。乾隆四十八年設宴于乾清宮,命皇子、王公等及三四品頂戴宗室一千三百余人入宴。在嘉慶九年(1804),也曾設宴于惇敘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