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人”和無產階級為立場,以“人的解放”為主題,以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生產實踐活動為主線,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實踐活動,實現(xiàn)了由“生產邏輯”向“資本邏輯”的邏輯轉變,揭示了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的現(xiàn)實力量和現(xiàn)實路徑,指出無產階級只有消滅自身才能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從而實現(xiàn)了主觀與客觀、哲學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與立場之間存在一種辯證法。
自恩格斯提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1](P277)這一著名論斷以來,人們基本上都是在“本體論”和“認識論”視域內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并將其一分為三:作為宇宙本體論(物質觀)的“辯證唯物主義”、作為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能動反映論”以及將這種“本體論”與“認識論”統(tǒng)一于社會領域中的“歷史唯物主義”。誠然,這種分層次和分領域的研究視角,對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殊性,無疑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哲學的“基本問題”畢竟還不能涵蓋哲學的全部,尤其是哲學的“主題問題”。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某一哲學思想,不僅需要對其哲學的“基本問題”作深入研究外,還需要從“整體”或“總體”上深入研究該哲學的“主題問題”以及“基本問題”與“主題問題”之間的內在關系。只有將“基本問題”和“主題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把握該哲學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離開“主題”抽象地談論本體論、認識論和辯證法,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失去“靈魂”和“人格魅力”,很容易導致價值理性的迷失,變成一堆僵死的物化工具;而離開本體論、認識論和辯證法,僅僅從主題上來談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往往又會缺失工具理性,因而也就無法真正認識和體會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的“深刻”之所在??梢?,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與“立場”及其相互關系,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哲學的“主題問題”是指一種哲學思想關注、反思或集中回答的中心問題,或者說,一種哲學思想是圍繞一個什么樣的中心問題而展開論述的。一般說來,一種哲學思想越成熟、越具特色,其哲學主題就越集中、越明確。然而,在一種哲學思想的創(chuàng)立和形成過程中,由于不同的哲學家對哲學的“主題問題”認識的自覺性不同,有的將其直接表述出來,有的雖未直接表述,這就為人們理解和掌握這種哲學思想帶來一定的困難。但不管如何,只要一種哲學思想沒有發(fā)生斷裂或根本轉變,該哲學思想關注的“主題問題”一定是客觀存在的,它是區(qū)分不同哲學思想的根本標志之一。由于哲學主題本身具有宏觀性、整體性,這就決定了它在整個哲學思想中的統(tǒng)領地位。因此,理解和把握一種哲學思想的“主題問題”是從整體上或總體上認識和理解該哲學思想的內在要求。
1842年6月,馬克思在《〈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中,就哲學的性質和功能,特別是哲學的“主題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他指出,哲學家并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哲學家都是生活在特定時代的社會里,由于他們具有專業(yè)的哲學素養(yǎng),能夠思考自己的時代,對當時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進而把人民對生活最美好、最珍貴的追求都匯集在自己的哲學思想里,因此,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保?](P220)也就是說,任何哲學都必須立足于當時人們的實踐活動,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與“現(xiàn)實世界”相互作用的產物。當然,哲學家能深刻認識到“時代問題”的“時代精神”與哲學家自身的人生經歷和社會背景感受密切相關。哲學家只有在哲學視域內真切感受到的“時代問題”,才能真正成為該哲學家的哲學思想關注、反思或集中回答的中心問題。馮契在《〈智慧說三篇〉導論》中指出:時代精神是具體的、歷史的,它與思想家個人的人生經歷及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一個思想家,如果能融入時代的洪流,通過自身的感受感覺到時代的焦點,就可以在他從事的領域里,形成某些具體問題。如果他把握到時代主題,就會有一種時代責任感與義務感,激勵他去為完成解決時代提出的歷史使命而作艱苦的探索。[3](P6)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于19世紀上半葉,是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首先,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得到迅速發(fā)展,大大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資本主義制度表現(xiàn)出封建制度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的矛盾也顯露出來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爆發(fā),嚴重破壞社會的生產力,所以,用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是擺在人們面前急需解決的時代課題。其次,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生成資本的過程,它在生產財富的同時也在生產貧窮,也就同時生產出資本主義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生產的生活資料越多卻越貧窮,工人已經異化為資本增值的工具,為了生存,工人被迫聯(lián)合起來,為爭取生存權而進行階級斗爭。19世紀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表明,工人運動需要關于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革命學說,才能使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才能使自身獲得解放,于是,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和解放無產階級最終解放全人類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兩大歷史性課題”。
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在短短的200多年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生活資料的總和比過去幾千年人類創(chuàng)造的生活資料總和還多,體現(xiàn)了封建制度無法比擬的先進性,卻為何總是周期性地爆發(fā)經濟危機,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力?因此,時代呼喚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反對并推翻封建神權的統(tǒng)治而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為何到這個時候卻表現(xiàn)為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無產階級要怎樣才能推翻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實現(xiàn)自身的解放?“時代”給無產階級的哲學家們提出了尖銳而又深刻的“兩大歷史性課題”。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日趨突顯,人們在思想領域也發(fā)動了一場空前的變革,那就是以黑格爾哲學體系的解體為起點而逐漸興起的對過去哲學的全面解構,黑格爾哲學分裂為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兩大派別。老年黑格爾派從邏輯出發(fā)來理解現(xiàn)實的世界,把現(xiàn)實的世界變成觀念的世界,認為只要把現(xiàn)實的世界歸入邏輯范疇;而青年黑格爾派則認為通過對宗教神學的批判來批判一切。[4](P65)針對這些離開了現(xiàn)實的世界和“現(xiàn)實的人”的活動的哲學,馬克思尖銳地批判道:“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問題?!保?](P66)所以,這些哲學家所作的批判脫離了他們自身現(xiàn)實的生存環(huán)境,更脫離了他們自身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而陷入純粹的思辨活動。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此做過批判,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是:在認識論上他們是消極的反映論,他們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不是把它們當作“現(xiàn)實的人”的活動及其結果去理解。[4](P54)馬克思認為,從前哲學的共同缺陷就是沒有從“人的感性活動”“人的實踐”去理解哲學。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沒有真正融入時代現(xiàn)實里面去,不能真正理解時代的需要,他們僅僅停留在理性與思辨層面,抽象地談論哲學,而不能真正把握“時代精華”中的“哲學問題”,因此,也就不能從“哲學”的高度對“兩大歷史性課題”作出科學的回答。
馬克思是在批判舊哲學的過程中創(chuàng)立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他明確指出:思維的真理性不能在思維領域得到證明,人應該通過感性的實踐活動把思維轉變?yōu)楝F(xiàn)實的力量,哲學的任務不僅是把感性的東西變成觀念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把觀念的東西變成感性的東西,即把思維對象化,思維的真理性才能得到確認。“人的實踐”本身又是一種包含著辯證法的“否定性”活動,人通過自身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使自身對象化,在體現(xiàn)自身本質力量的同時,也導致自身的異化。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隨著人的本質力量的提高,人在對象化的過程中又進一步揚棄異化,實現(xiàn)人自身的解放。所以,馬克思說以前的哲學家只是在抽象地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P57),人們只有在用自身的實踐活動改變現(xiàn)實世界才能改變他們自身,使客觀世界變得越來越符合人的發(fā)展的需要,而人們自身也變得越來越適應世界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實踐的唯物主義的主題就是通過自身對象性的感性活動為中介,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斷革命,使現(xiàn)實世界變成自己的產品從而使自己占有自己改變了的現(xiàn)實世界,即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從而揚棄異化勞動,最終實現(xiàn)人類自身的解放。在馬克思看來,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最終獲得全人類的解放,也才能檢驗主觀與客觀、哲學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馬克思通過對人的實踐的分析,指出了勞動實踐過程的異化以及隨著勞動實踐的發(fā)展而進一步揚棄異化勞動,從而獲得全人類的解放,科學地回答了“兩大歷史性課題”。
哲學的主題是一種哲學思想關注、反思或集中解答的中心問題,它并不能涵蓋哲學思想的全部內容。要想深入理解某一哲學思想,就必須聯(lián)系其對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看法來進一步考察這一哲學思想的哲學立場。哲學基本問題主要研究世界是什么?人能否認識世界?人能否通過認識世界來認識自身、通過改造世界來改造自身?如果能,又如何實現(xiàn)人的解放?馬克思在闡述這一哲學主題時,體現(xiàn)在“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立場上又是什么?圍繞著這些問題,我們來進一步梳理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本體論和認識論。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指出:我們如果談一般的意識形態(tài)或哲學時,先要厘清產生這些意識形態(tài)或哲學的前提,這個前提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有生命的個人為了保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必然要突破自身肉體組織的限制,由此產生個人對自然的關系。[4](P66-67)其中,個人以什么方式存在,取決于他們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生成方式,從而也取決于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條件。[4](P68)在這里,馬克思對“人”的理解,仍停留在生物學和類本質上,為了維持生命的存在,人通過自己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去改變自然,從而形成人與自然的生產方式,并形成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人們的交往方式,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也在自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決定的交往方式中形成并隨之發(fā)展。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是人們物質實踐活動的直接產物,“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意識本身只有通過個體生命的存在才能意識到自身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方式就是由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方式決定的,所以“不是意識決定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人的生活方式決定意識”。[4](P72-73)現(xiàn)實的生產方式決定現(xiàn)實的生活方式,現(xiàn)實的生產方式最終也決定人們的思想方式。因此,“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P32)。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現(xiàn)實的人的活動出發(fā),而不是從抽象的人出發(fā),確立了“存在”是“思維”本原的原則,從而用生產實踐的邏輯論證了社會存在或生活決定人們的意識的觀點。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和發(fā)展了唯物主義學說。
然而,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存在”,其內涵是什么?它僅僅是物質的存在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保存或記錄下來的,并能夠“被人們意識到”的“意識”(如道德法制觀念、先前思想家的思想等),難道不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嗎?它們“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6](P35),否則,我們也根本不可能在此討論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了。實際上,恩格斯已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世界的統(tǒng)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質性”。[7](P382)恩格斯為何在這里不用“物質”而用“物質性”?其實,那種能夠“被人們意識到”的意識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就具有物質性。意識的這種物質性表明,意識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是物質世界在意識里的顯現(xiàn),當然意識自身并不是物質。這樣,馬克思所說的社會存在實際上指的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世界,它既有物質的自在存在的結果,又具有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作用下的自為存在的結果,它是物質和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與其說思維是存在的產物,倒不如說自在自為的社會存在是產生人類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思想、觀念、意識的真正根源,這種社會存在恰恰是人們實踐的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存在本身也包含著差別、運動和變化,是“既有不變,又有變,既有存在,又有變異”[7](P384)。任何思想、觀念、意識總是產生于特定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之中,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現(xiàn)實生活世界,并隨著現(xiàn)實生活世界這一客觀存在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發(fā)展。
社會存在是自在自為的存在,是人們在意識指導下的感性實踐活動的結果,那么,人們怎樣才能在實踐中實現(xiàn)“人的解放”呢?既然社會存在決定意識,那么,單純在意識范疇內絕對不可以改變社會存在,只有通過具體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這種實踐方式使人們的現(xiàn)存生活方式發(fā)生變革,才能實現(xiàn)人的解放。而最能體現(xiàn)人們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發(fā)展水平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是實現(xiàn)人與自然相互轉化的中介,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發(fā)展的產物,因此,馬克思指出:“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yè)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保?](P74-75)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是需要主客觀條件的,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是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客觀條件。現(xiàn)實的生產方式決定人們的交往方式,最終也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如果沒有生產方式的高度發(fā)展,人們“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定又會重新開始為了生活的必需品而斗爭,全部沉浮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4](P86),人們只有在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形成復雜的社會關系,才能建立起普遍的交往關系,消滅追逐私利的剝削階級思想,把私域的自我變成公域的自我,為人的解放創(chuàng)造主觀條件,因此,只有通過建立高度發(fā)達的生成方式,才能消除異化勞動以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交往關系,才能最終實現(xiàn)人的解放。馬克思運用這些思想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規(guī)律,實現(xiàn)了由生產邏輯向資本邏輯的轉變,揭示了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社會兩極分化的社會根源,科學地發(fā)現(xiàn)了消滅無產階級的階級力量和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的現(xiàn)實道路,從而從根本上回答了人的解放的現(xiàn)實力量與現(xiàn)實途徑。
由上可見,實踐的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基石,而歷史唯物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展開,它們都是圍繞實現(xiàn)人的解放這一哲學主題而展開論述的。那么,究竟如何來認識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呢?從本體論上來看,馬克思哲學思想堅持的既非物質本體論,也非實踐本體論,而是本體生成論。在馬克思那里,“本體”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有一個不斷生成、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存在總是處于一定的時空中,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變化。就社會存在這一本體而言,從最初意義上說,它更多地是“自在自然”的本體,但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不斷發(fā)展,它又不斷打上人的烙印,越來越多地表現(xiàn)為“人化自然”的本體。這種社會存在是一個不斷生成、發(fā)展的過程,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是人們在遵循人類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必然結果。不同社會的“社會意識”之所以有巨大的差異,就是因為產生這一社會意識的基礎——社會存在已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認識論上來看,馬克思哲學思想實際上堅持的是能動反映論,即在實踐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實踐的基礎之上產生的認識,不僅能夠反映外部事物,而且這種反映有一個主體對客體從感性到理性、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思維加工過程。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闡述人的解放這一主題時,體現(xiàn)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立場是本體生成論和能動反映論。其中,社會存在這一“本體”,既包括了物質的存在,又包括了具有物質性的意識的存在,它隨著人的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而能動的反映論則強調主體在人的實踐基礎之上對客體的認識有著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思維加工過程。因此,實踐是推動存在與認識不斷發(fā)展的動因,也是檢驗存在與認識是否統(tǒng)一的唯一標準。
厘清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基本問題”上的立場,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殊性,但這還遠遠不夠。恩格斯在討論“思維與存在”之間的關系時就特別強調,只有在回答“世界的本原問題”時才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分。因此,那種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立場,從學術層面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層面,甚至擴展到政治層面,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誤讀。要想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還需深入認識貫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題和立場之間的辯證法。
馬克思早在《博士論文》中就明確指出:實現(xiàn)就是喪失,反對的東西就是自身的內在缺點,哲學正是在斗爭中陷入了它所反對的缺陷之中,而且它只有陷入這些缺陷之中時,它才能消除這些缺陷。[2](P76)馬克思這里的“缺點”“缺陷”指的就是“矛盾”或“問題”。真正的哲學既來源于現(xiàn)實世界中的矛盾或問題,又是對現(xiàn)實世界中的矛盾或問題的反對??梢?,哲學在指導人們通過感性的實踐活動徹底改變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徹底消滅它自身存在的現(xiàn)實根據(jù),也就消滅了它本身。因此,哲學與現(xiàn)實互為對立、互為依存。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xiàn)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xiàn)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保?](P16)在馬克思看來,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哲學與消滅無產階級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對于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哲學來說,它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實現(xiàn)人的解放;而對于無產階級來說,不把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哲學變?yōu)楝F(xiàn)實,也就不能消滅自身,從而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與現(xiàn)實世界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辯證關系。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又進一步闡明了貫穿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矛盾運動中的“辯證法”。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為了保持私有財產者的財富存在,就必須保持無產階級的存在。這是對立的肯定方面。相反,無產階級不得不消滅自身,因而也不得不消滅私有財產,這是對立的否定方面。”[1](P76)由此可見,馬克思之所以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產階級在消滅自身的同時也消滅了私有財產,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與馬克思主義實現(xiàn)人的解放這一哲學主題有著內在一致性。
當然,即使是“無產階級”這一立場,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只是一個根本立場而已。并非只要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都屬于共產黨人的主張,這其中也有立場的辯證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的私人利益和階級私利,共產黨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是: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利益和整體的長遠利益。因此,客觀上也要求共產黨人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了解無產階級運動具備的條件,運動發(fā)展的趨勢與方向,運動的一般結果,才能在運動中始終起推動作用。[4](P285)在這里,馬克思進一步強調了共產黨人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利益的立場,超越了不同的民族和歷史階段,是代表人類社會發(fā)展方向的真實寫照。那么,整個無產階級利益又該如何實現(xiàn)呢?這只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國家,在革命過程中,根據(jù)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來進行判斷。馬克思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保?](P306)而要實現(xiàn)“無產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就必須聯(lián)系各國的國情作具體分析。1848年3月柏林革命爆發(fā)后,“為了德國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小農的利益”,馬克思在《共產主義在德國的要求》中寫了17條措施,并指出:“只有實現(xiàn)了這些措施,德國千百萬人民才能爭得自己的權利和作為一切財富的生產者所應有的政權?!保?](P5)由于無產階級沒有任何階級私利,所以它最能代表其他一切受剝削受壓迫的階級的合理利益,馬克思的“立場”也根據(jù)德國革命的具體要求進行了必要的“轉換”,它不僅代表無產階級利益,而且還代表了小資產階級和小農的利益,這是革命的需要,是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中無產階級作為領導階級的需要,這種主題和立場的辯證法是工農聯(lián)盟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的理論來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任何絕對、一成不變的東西,所有一切現(xiàn)存事物都是暫時的,都只是一個辯證運動的過程?!俺松婧蜏缤龅牟粩噙^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9](P217)恩格斯在回答德國社會黨人給自己提出什么樣的最終目標時,作了這樣的說明:“我們沒有最終目標?!保?0](P628)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是永恒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不是人類發(fā)展的最終目標,而是人類歷史的真正開端,到那時,人類才有真正人類學意義上的奮斗目標,人類社會還要經歷無數(shù)的發(fā)展階段。因此,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相互銜接的階段的發(fā)展過程的闡明。”[4](P680)1877年,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也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反對那些教條主義者把馬克思關于某些國家或民族的特殊發(fā)展道路的理論變成其他一切民族和國家的一般發(fā)展道路的理論,“他這樣做,會給我很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7](P342)。在這些論述中,馬克思強調理論的“特殊性”與“現(xiàn)實性”的關系,強調要把抽象的普遍理論變成具體的現(xiàn)實,把普遍適用于人類社會的生產邏輯運用到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的生產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不同于其他社會的生產,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就是被商品生產掩蓋的資本生成,研究路徑也隨之由生產邏輯轉變?yōu)橘Y本邏輯,由此發(fā)現(xiàn)“自由、平等、博愛”是資本主義社會里商品交換的必然要求,自由就是商品交換的自由,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自由,平等就是商品交換的平等,掩蓋了勞動力商品是能實現(xiàn)自我增值的特殊商品的性質,從而發(fā)現(xiàn)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實質,揭露了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虛假性,也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暫時性與歷史性。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fā)點是人的實踐,其哲學主題是實現(xiàn)人的解放,它真正實現(xiàn)了主觀與客觀、哲學與人學、工具性與目的性、形式理性與具體理性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不僅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之中,還貫穿于本體論、認識論、無產階級這一階級立場及其全部哲學思想之中。無論是本體論、認識論,還是辯證法,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變的,它們始終與實現(xiàn)人的解放這一哲學主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因而這些基本的哲學立場體現(xiàn)為具體的、歷史的。離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去抽象地、空洞地談論本體論、認識論和辯證法,將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失去靈魂,導致價值理性的迷失,從而很容易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變成一堆抽象的、僵死的、物化的工具;而離開本體論、認識論和辯證法,僅僅從哲學主題上來談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往往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的工具理性的缺失,因而也就無法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刻和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