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穎
(天津財經大學 中文系,天津 300222)
2018年6月17日,42集電視劇《靈與肉》在中央八套開播。該片總投資額達8500萬,是迄今為止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投入最大的電視劇作品。央視調查結果顯示,該劇收視率位列同期全國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第一名,單集收視率基本都在1.5%以上,最高峰值達到2.5%,超過了熱門的世界杯收視率。一部與苦難有關的電視劇,在今天的電視劇市場能有這樣不俗的收視率,是值得分析的。筆者擬主要從其生成模式和價值訴求角度進行探析。
電視劇將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60到90年代,在長達30年的時間跨度內,歷經三年自然災害、上山下鄉(xiāng)、中美建交、恢復高考、改革開放等歷史節(jié)點。劇中保留了許靈均、郭子、李秀芝、許清等角色之外,還增加了大量原創(chuàng)角色,如謝狗來、孫見利、姜文明、梁大嗓、梅國璋、老白干等人。電視劇篇幅長,容量大,其創(chuàng)作過程采取的是跨體互文性生成模式。
所謂“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是法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女性主義批評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紀60年代創(chuàng)立的一個概念。她說:“‘文學詞語’是文本界面的交匯,它是一個面,而非一個點(擁有固定的意義)。它是幾種話語之間的對話:作者的話語、讀者的話語、作品中人物的話語以及當代和以前的文化文本……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語的鑲嵌品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盵1]36-37克里斯蒂娃并沒有給互文性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從她以及后來理論家對互文性的論述來看,所謂的互文性是指:“文本與其他文本,文本與其他身份、意義、主體以及社會歷史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轉化之關系和過程。”[2]67“一個文本就是一組用作符號的實體,這些符號在一定的語境中被作者選擇、排列并賦予某種意向,以此向讀者傳達某種特定的意義?!盵3]7隨著互文理論的不斷發(fā)展,文本、互文性等研究逐漸躍出語言文學文本范疇,向更廣闊的領域發(fā)展。從不同的角度,互文性可有不同的分類。從跨學科、跨文化、跨媒體的間性特征出發(fā),有本體互文性和跨體互文性的區(qū)別。“本體互文性所涉文本皆屬于同一藝術門類或傳播媒體,跨體互文性則涉及兩種以上的藝術門類或傳播媒體之間的轉換和互動。”[2]84“互文性概念(克里斯特瓦)在此具有關鍵意義:任何文本都處在若干文本的交匯處,都是對這些文本的重讀、更新、濃縮、移位和深化。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文本的價值在于它對其他文本的整合和摧毀作用?!盵4]77
42集電視劇《靈與肉》就是在這種跨體互文性生成模式中,是在不同的藝術門類和傳播媒體之間的信息轉換和互動過程中生成的。當然主創(chuàng)團隊也許并沒有這樣的理論自覺意識,但不妨礙我們從這個角度進行學理分析,這也是互文性理論的開放性意義所在。
電視劇首先以小說《靈與肉》為基礎改編藍本,小說只有一萬八千字,以三十年后再一次見到父親后的回憶的形式書寫了許靈均四十一年的人生。許靈均十一歲那年,父親拋棄妻子遠赴美國。不久,母親病逝。之后,他接受黨的教育,上了中學,畢業(yè)后還當上了人民教師。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的政治空氣中,由于父親的資本家身份,許靈均被任務性地劃為右派,下放到西北一個偏僻的農場勞教。直到“文革”結束,戴了二十多年右派的帽子才被摘掉,在農場當上了小學教師。出于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勞動者情感的堅守、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熟悉與腳下土地的熱愛,他拒絕了父親帶他去美國的要求。他說,城市生活讓他神經緊張得疲乏[5]368,“房里的陳設和父親的衣著使他感到莫名的壓抑?!盵5]354其中頗為感人的細節(jié)有李秀芝和許靈均在艱難困苦中的相濡以沫,有郭子那樣善良的人們對他的幫助。小說情感真摯,思想厚重,反思深切,語言詩化而富于哲理性。小說因其對逆境中奮起和磨難中自信的抒寫,因其精神上的真誠與高蹈成為那個時代直至今天無可爭議的經典。電視劇也是以許靈均的命運為主線的,并將小說的褶皺也進行展開后的鋪陳刻畫。兩個文本之間具有互文性改寫關系,且屬于用電視劇改寫小說的跨體互文性。
1982年謝晉將小說《靈與肉》改編為電影《牧馬人》上映。短篇小說的容量和電影一百分鐘的內容恰好合拍,電影采取了基本忠實于原著的改編方法。改編后的電影以許靈均對困境的堅守和對精神家園的守望,以他反思的真誠感動了很多觀眾,成為謝晉“反思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為《天云山傳奇》,第三部為《芙蓉鎮(zhèn)》)。這是電視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能繞過的經典。如小說《靈與肉》中,許靈均的父親并沒有名字,電影《牧馬人》中給他取名許景由,電視劇中的許靈均的父親也使用了這個名字。是一種信息的鑲嵌與共享。當然,電視劇對電影還有很多借鑒和回避。因而,小說《靈與肉》、電影《牧馬人》和電視劇《靈與肉》之間也具有了互文性關系,屬于跨體互文性。
張賢亮的其他小說作品如《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也是當代文學作品中當之無愧的經典作品。電視劇將張賢亮《綠化樹》中章永璘會用鐵鍬烙餅,會盤炕,喜歡看《資本論》等情節(jié)都賦予電視劇中的許靈均身上。電視劇中的一些人物也有張賢亮小說人物的影子,如謝狗來VS海喜喜,曹守義VS曹學義等。再如電視劇中加入了許靈均與幾個女性之間的情感糾葛,而這恰恰也是張賢亮小說的基本特色。小說中有章永璘與馬纓花、黃香久,電視劇中有許靈均與黃菊花、李秀芝和何琳。電視劇中的梅國璋的形象也在張賢亮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尋覓到蹤跡。因此,除小說《靈與肉》之外,張賢亮的其他小說作品與電視劇也構成了一種互文性關系,顯然也屬于跨體互文性。
小說《靈與肉》寫到“文革”結束后,許靈均被平反摘帽,在場部擔任小學教師為止。電視劇則延長到了改革開放后許靈均的歷史選擇。許靈均的歷史選擇是按照張賢亮先生的生平資料創(chuàng)作的,把張賢亮的一生和許靈均這一角色融合在一起。電視劇與作家生平之間又構成了一種互文性關系,顯然屬于跨體互文性。
電視劇主創(chuàng)團隊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深入實地考察,采訪了40多個人物原型進行素材搜集。同時還將當地的許多人文和自然景觀融入電視劇的畫面中。也將民間音樂“寧夏道情”進行了細致的演繹,突出了寧夏的文化特色。電視劇《靈與肉》的藝術總監(jiān)兼總編劇楊真鑒表示:“我們強調的是邊塞文化特征?!盵6]電視劇畫面中除了主視覺畫面鎮(zhèn)北堡外,時常出現(xiàn)黃河落日,賀蘭晴雪,戈壁飛沙、太陽神巖畫等景象,烽火臺、月亮門、古長城遺址、馬廄等建筑。寧夏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了電視劇的畫面背景,兩者之間也形成了跨體互文性的關系。
另外,電視劇中的白玉成為一名導演并獲國際大獎,隱含了《紅高粱》《黃河謠》等在此地拍攝的一大批名揚全球的中國電影。這也是一種信息的鑲嵌與隱喻。
綜上所述,電視劇《靈與肉》在生產制作過程中,將小說、電影、小說作者的生平事跡、當地的文化景觀等進行了重讀、增添、縮減、嵌入、拼接、重組、移位、更新、深化等跨體互文性網狀編織與生成,正如理論家索萊爾斯說:“每一篇文本都聯(lián)系著若干篇文本,并且對這些文本起著復讀、強調、濃縮、轉移和深化的作用?!盵7]5這種生成模式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審美景觀高度融合,充分展現(xiàn)出心靈之美、人性之美,為中國電視劇現(xiàn)實主義題材創(chuàng)作探索了一種新的表現(xiàn)方式和途徑。也正如互文性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克里斯蒂娃所說:“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開放的動態(tài)網絡,并且不斷地衍生和再衍生出以結點為紐帶的文本系統(tǒng),以此構成文本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巨大開放體系?!盵1]36克里斯蒂娃的老師羅蘭·巴特說:“文本完全由引語、指涉、回應、先前和當代的文化語言編織而成的。這些要素遍布文本,形成宏大的立體聲效果?!盵8]160在這種生成模式下所產生的文本帶有多聲部、多元性、不確定性和未完成性,其建構的意義也是開放復雜的,同時也蘊含了多元的價值訴求。
電視劇《靈與肉》首先是一部電視劇,電視劇屬于大眾文化范疇,追求商業(yè)利益是大眾文化的本質特征。而該部電視劇又改編自張賢亮經典小說《靈與肉》,同時擔當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獻禮重任,以反映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歷程。因而,該部電視劇游走于致敬經典、政治需要和商業(yè)邏輯之間,體現(xiàn)了多元的價值訴求。
電視劇《靈與肉》首先面對的是張賢亮經典小說《靈與肉》,然后是謝晉經典電影《牧馬人》。2014年張賢亮先生就將小說的版權以一元錢的價格贈予,表示出了對電視劇的期許。2015年團隊開始創(chuàng)作,采訪40多個人物原型、深入實地考察,搜集素材,在賀蘭山下,還搭建出一個“賀蘭山七隊”——從房屋的造型、使用的物件、磚草的選擇,到馬糞味、煙火味等氛圍的營造,盡量還原那個年代農村的氣息??梢?,主創(chuàng)團隊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相當認真的,體現(xiàn)了向經典致敬的態(tài)度。電視劇在以下方面實現(xiàn)了對經典的致敬:
第一,電視劇在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著小說的基礎上,做了符合原著精神內涵的添加,正如《中國電視》主編李躍森表示:“這部電視劇真實描繪了許靈均的心路歷程,特別描繪了他的內心沖突,讓這個人物的性格更加豐富,更加飽滿,這是小說和電影都不夠完善的地方?!盵6]
第二,電視劇對原著和電影的超越之處在于,通過一群底層百姓的命運,真實反映20世紀60到90年代的社會變遷,從這些善良的小人物身上尋找推動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內在動因。
第三,張賢亮擅長處理一個男性與多個女性的關系的敘事,而謝晉在大的政治背景和框架下,擅長倫理敘事和情感敘事,并且多是女性在困難中拯救男性。電視劇則繼承了上述兩點優(yōu)勢。
第四,時代批判——勞改分子梅國璋形象的添加。梅國璋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后回國效力,從國民黨部隊投誠而來。他是一個有堅定精神信仰的人。在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下,他徜徉在由知識和情懷所構筑的精神世界里。他是許靈均的精神導師,當許靈均面臨一次次現(xiàn)實困境時,都是梅老為他指點迷津。而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人,居然在日復一日地掏廁所,而只懂上綱上線的老白干卻能如魚得水,大行其道,其政治批判性不言而喻。梅國璋形象的建構是對沉重歷史年代的政治語境被置換、去殘酷化、去政治化的有效補充,起到了批判時代政治的作用。讓電視劇的語境從另一個角度厚重起來。
以上四點是電視劇對小說和電影經典的雙重致敬,在忠實于原著基本情節(jié)和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對小說和電影的優(yōu)秀品質進行吸收,做出符合電視劇藝術特質的改編。
張賢亮小說《靈與肉》是20世紀80年代反思文學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對風雨飄搖二十年的政治運動之于知識分子的精神煉獄進行反思。
電視劇卻并沒有向歷史訴苦,也沒有聲淚俱下的譴責??傊破藯詈闈f:“把寧夏一代知識分子追求卓越,創(chuàng)造輝煌的精神全部都融進去了。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寧夏故事的一個典型?!?見2018年7月4日《寧夏新聞聯(lián)播》)在創(chuàng)作這部電視劇時,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把寧夏人的情懷和精神宣傳出去,把寧夏宣傳出去。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視角已經發(fā)生了明顯的轉換,其中蘊含著鮮明的現(xiàn)實政治需要。
如第13集許靈均在場部小學當老師的第一課,是引領學生思考有關夢想的問題。他說:“把夢想分為三步,第一步就是做夢,第二步就是把夢做好,第三步就是要把夢成為現(xiàn)實?!焙诎迳稀拔业膲粝搿彼膫€大字很容易與我們當下“中國夢”的現(xiàn)實精神相聯(lián)系。電視劇第27集,面對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葉功正場長是這樣解讀的:“你們看啊,這個美帝國主義啊,這以前多囂張啊。可現(xiàn)在呢?眼巴巴地向我們來示好來了,這是為什么呀?這說明東風壓倒了西風。這說明,咱們共產主義的偉大,這說明咱們革命力量的厲害?。 斌w現(xiàn)出的是滿滿的自信,也與當下“四個自信”的文化精神相合拍?!秾幭男侣劼?lián)播》(2018年7月4日和11日)作為官方媒體的報道,是對這部電視劇政治精神的準確詮釋:
電視劇以“中國夢”為主題,以“堅持夢想,創(chuàng)造輝煌”為精神主線,以“文化有情,荒涼有價”為文化內涵,講述了新中國一代知識分子在艱難歲月中堅守理想信念,用文化將廢墟變成奇觀,用藝術使百姓境界提升,用知識的力量改變命運,獲取成功,創(chuàng)造奇跡的傳奇故事,感動了許許多多的觀眾。
電視劇緊緊地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傳遞的核心正能量,引發(fā)廣大觀眾對生命、價值等命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鳴。
文藝是人民的文藝,以人為中心,它關注人,尊重人。在當下來說,也是喚醒當下的知識分子,要有所擔當,要求我們的領導干部和廣大知識分子一定要有堅守,不忘初心。
電視劇中融入政治訴求,這是電視劇肩負教育與認識功能的重要體現(xiàn)。另外,電視劇中的主視覺畫面鎮(zhèn)北堡,郭子粗獷的寧夏道情演唱,西北蒼涼的自然風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疑,電視劇實現(xiàn)了對寧夏的宣傳。
電視劇是大眾文化,以娛樂觀眾為主要目的。根據經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也不例外。因此,電視劇《靈與肉》在向經典致敬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消費大眾的消費需求,也在努力營造一種獵奇、窺視、輕松、浪漫、喜劇的效果。將經典小說所追求的崇高、宏大、典雅的審美趣味向貼近百姓的現(xiàn)實生活、世俗心態(tài)靠攏。即追求“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美學特征,使電視劇帶有更加強烈的世俗性。這種世俗情感與觀眾容易產生共鳴,因而就容易獲取市場效益。
首先,在所有的世俗情感中,男女情感糾葛是最亙古不變的話題之一,因為“生活是很方方面面的,但是婚姻和情感有一種提綱挈領的力量,是最觸及人們本質的感覺的”。[9]48并且,在當下處于轉型過程的中國社會,愛情成了人們精神世界中新的烏托邦而被賦予了極大的力量,因此男女情感戲也成為電視劇生產中最為重視的一個商業(yè)元素。電視劇《靈與肉》極大地抻長了許靈均與黃菊花、高向紅、李秀芝和何琳的幾段情感戲。另外還有謝狗來與趙靜、朱殷懷與趙靜、胡子文與趙靜、何琳與錢有為、白玉與曹彬彬、姜文明與梁大嗓等的愛恨情仇作為補充。這些情感戲是作為電視劇貫穿始終的看點的,一言以蔽之,情感元素的增加是電視劇商業(yè)法則的需要。
其次,對于金錢的渴望也是世俗情感表達中的重要話題。電視劇《靈與肉》在30集之后,圍繞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恢復高考到改革開放鎮(zhèn)北堡影視城的建立等歷史節(jié)點的宏大敘事,滲透其中的是對金錢的濃厚興趣。孫見利、許靈均、謝狗來等組成的副業(yè)隊,幾個月之內創(chuàng)收十萬,金錢的魅力令七隊百姓眼都為之發(fā)綠。老白干帶領七隊人集體被騙,背后折射的依然是對金錢的渴望。鎮(zhèn)北堡影視城的建立,“出賣荒涼”成為公然的座右銘。許靈均擺脫體制束縛創(chuàng)業(yè)成功,點燃夢想的同時,也擺脫不了對金錢的追求。為了七隊的集體利益,勇于擔當的同時,何嘗不是個人欲望的滿足。而電視劇的這種表達,與當代中國人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與當下人們的消費主義價值觀相合拍,這也是引起觀眾認同的必要手段之一。
第三,電視劇中濃厚的懷舊風格,刺激著觀眾的消費欲望。畫面中從搪瓷杯、暖壺、臉盆到馬車、自行車,從革命語錄到人物的穿著打扮,從人物的對話到行為模式,都散發(fā)著年代感十足的復古懷舊氣息。對經歷過那段艱苦歲月的觀眾,能激發(fā)他們的回憶;對沒有經歷過那段艱苦歲月的觀眾,能激發(fā)他們的好奇。正如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說:“記憶變成了消費社會的消費品之一,而且銷售勢頭良好?!盵10]108
當然,跨體互文性生成模式中的電視劇《靈與肉》肯定還蘊含了其他的價值訴求。其中有創(chuàng)作團隊的多元訴求,也有不同的受眾捕捉到的不同情懷。作為一種向創(chuàng)作者和受眾共同開放的場域,本身也是難以窮盡的。正如魯迅談《紅樓夢》時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11]177因此,窮盡這部電視劇的多元價值訴求幾乎是不可能的。
電視劇《靈與肉》在跨體互文性生成過程中蘊含了多元的價值訴求,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地域情韻、政治情懷、人文精神與商業(yè)美學的和諧共處,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中具有一定的方法論意義。但是,電視劇也存在著不能承受之重的瑕疵。具體表現(xiàn)在:
電視劇在情感戲的鋪陳中,注入一些較為庸俗的細節(jié)刻畫。諸如黃菊花用暴力手段逼迫許靈均和她成親,又跑到許靈均下放的七隊意外縱火直至自己身亡。李秀芝為了保護許靈均,居然用帶有“女兒紅”的手帕來證實他們男女關系的成立。李秀芝的母親嫌棄許靈均貧窮,還到場部大吵大鬧要房子,一副市井潑婦的嘴臉。這些細節(jié)雖然增加了電視劇的看點,但卻不可避免地使電視劇的格調有滑向虛假庸俗的一面。情感戲的鋪陳,也有故意抻長電視劇容量之嫌,如前4集主線是黃菊花糾纏許靈均,4-8集主線是給許靈均湊錢娶媳婦,9-13集主線是許靈均娶李秀芝為妻,啰嗦而庸俗得令人心煩。
電視連續(xù)劇為了適應持續(xù)播出的需要,每一集結束之時,編劇會有意選擇將事件推向高潮,然后戛然而止,這樣就會使觀眾充滿“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期待。因此,電視劇對情節(jié)的要求很高。故事總體有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的要求,故事在勻速講述過程中,也要進行每個單元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的設計。這考驗編劇的敘事能力。電視劇《靈與肉》中有些情節(jié)安排突兀,直接影響了電視劇的藝術水準。如電視劇開頭郭子趕車去接刑滿釋放的姜文明、謝狗來和孫見利。孫見利為何操著一口天津話,整個電視劇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交代,孫見利的天津方言,似乎增加了電視劇的喜感,卻也像米飯里的一粒沙子,突兀得有些硌得慌。姜文明的方言也有這種感覺。再如刻意制造的老白干與許靈均的敵對狀態(tài),也有為沖突而沖突之嫌。不得不說,這是貫穿全劇的一個硬傷。如果沒有老戲骨李心敏飾演的老白干的演技,有些情節(jié)根本就不足以支撐。
電視劇中的主要人物多有拔高之嫌,如幾乎沒有缺點的許靈均,一味傻白甜的李秀芝。他們二人雖然是電視劇的主演,但并不好看。反倒是郭子、老白干、孫見利等人成為電視劇的主要看點。相較而言,電影《牧馬人》中的朱時茂飾演的許靈均與叢珊飾演的秀芝,質樸真誠,更令人感動。值得稱道的是由尚鐵龍飾演的郭子形神具備,在表演上超越了電影《牧馬人》中牛犇飾演的郭子,成為支撐整部電視劇的戲骨。
電視劇《靈與肉》拍攝態(tài)度認真,資金投入巨大,注重對觀眾精神境界的引領和提升。雖然播出期間收視率不俗,無奈與當下普通民眾的普遍情緒并不合拍,并沒有引起多少熱議。相較而言,如電視劇《蝸居》《甄嬛傳》《我的前半生》等更能深入當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因為它們真實殘酷地直面了當代中國人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不可回避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