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車邏鎮(zhèn)初級中學(225606)
閱讀自古即有“學習之母、教育之本”之譽。這就是說,閱讀是吸收信息、增長知識的主要形式,是開啟智慧、豐富情感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審美、促進修養(yǎng)的活力源泉。諸如“書猶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正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集中表明閱讀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學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在語文課程活動體系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和閱讀能力呢?筆者立足初中語文教學這一視野,擬就如下幾個方面,試對此作出簡要性闡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彼庠趶娬{(diào),無論何時何事,“超前準備”是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的。就課程活動來說,課前預習不僅是無可或缺的有機組成,更是其中不容忽視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善于把自主閱讀落實在課前預習這種“詩外工夫”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把教學窗口進行有效“前移”,為實現(xiàn)簡約化課堂教學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以曹操的《觀滄海》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是:首先,直接進行多遍朗讀,初步感知詩歌內(nèi)容的大體意思;接著,借助課文旁邊給出的注解,認知一些字詞意思,如“臨”“碣石”“澹?!薄榜抵拧薄靶菨h”等,并且抓住各種意象展開閱讀,進一步深入體悟詩歌內(nèi)涵,初步觸摸蘊藏其中的作者情感;然后,通過查詢網(wǎng)絡或者工具書,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簡歷以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再度次讀詩歌并深刻體悟,就能較好地獲取“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眾所周知,課堂活動不僅是開展“教書”活動的主要形式,它還是開展“育人”活動的重要時空。在這一“主陣地”和“制高點”環(huán)節(jié),我們應本著“以學為主、有效主導”這一指導思想,積極開展以“個體讀悟+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自主性合作探究活動,從潛移默化中努力攫取合作雙贏的“1+1>2”效益。
以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為例。首先,通過小組代表發(fā)言,把在課前預習中各自發(fā)現(xiàn)的重要知識點和一些疑難問題向全班匯報;接著,教師組織與引導學生進行梳理,并根據(jù)實際需要提出如下問題:孔乙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刻畫的?文中還刻畫了哪些人物形象?分別有什么作用?小說“三要素”是什么?這篇小說的“三要素”又是什么?作者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種前后矛盾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然后,讓每一個學習小組自主選擇其中一兩個問題,在個體閱讀、相互討論中尋求問題答案;最后,在集體交流的同時,師生共同總結(jié)、梳理與提煉。由此可見,所有這一切無不建立在閱讀與體悟基礎上。
在“大語文教育”背景理念及“大閱讀觀”日益強化的今天,我們應根據(jù)實際教學和學生發(fā)展需要,不斷地拓展語文閱讀的各類活動環(huán)節(jié)—“課前閱讀”和“課后閱讀”。就“課后延伸”閱讀活動來說,教師應當而且有必要堅持以課堂教學為支撐,把教材作品的“互文”或“群文”提出來,再以“非紙筆”作業(yè)形式,讓學生在課后開展自主性的“閱讀體悟、合作交流”活動。以《濟南的冬天》為例。在課堂教學后,筆者根據(jù)“以同一作者為中心”的導向策略,向?qū)W生推薦了老舍先生所寫的同是“濟南景物”的另兩篇文章:《大明湖之春》和《趵突泉的欣賞》,要求他們借助從課堂教學的習得方法,開展課后延伸的“群文閱讀”活動。經(jīng)過比較閱讀,學生切實地感悟到老舍在描寫“濟南之美”的作品中,充分地顯現(xiàn)出了“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一年四季各不同”的名家風范。如此而為,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能夠立體性感知濟南,而且更深刻地領略作者的獨有筆法。
葉圣陶指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边@與杜甫所倡導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強調(diào)“閱讀與寫作”之間的相輔相成關系“合則共榮,分則互損”。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有把閱讀與寫作相互滲透并有機融合起來,積極有效地開展“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互動”教學活動,才能從根本上逐步實現(xiàn)“互為促進、和諧相生”的良好教學目標。
比如,無論在哪類活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批注式”自主閱讀習慣;根據(jù)教材語篇中留下的各類“空白現(xiàn)象”,引導學生在聯(lián)系認知和合理想象的基礎上,把個性化“補白”落實在筆墨紙硯上;在教材作品學習過程中,在“拓展式”課外閱讀活動中,根據(jù)個人的興趣熱情和閱讀感悟,就其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現(xiàn)象和情感主題等各個方面,進行“見仁見智”的書面閱讀體會,把“讀寫互動”形式有效落實為語文活動常態(tài),對促進教學相長是大有裨益和促進作用的。
綜上所述,“閱讀與體悟”應當始終貫穿于語文教學都的各類環(huán)節(jié)。有了豐富多元的“閱讀與體悟”,就會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并樂于“質(zhì)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把他們引向善教樂學的良性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