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潔
談語文課的教學設計——以《杜甫詩三首》的教學設計為例
王潔
(延邊第二中學,吉林 延吉 133000)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輔以科學的課后自主作業(yè),會助推學生思維的養(yǎng)成和提升,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效率,獲得一節(jié)課長久的效益。
中學語文教學;教學設計;作業(yè)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進行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體會摸索語文學習規(guī)律過程中的快樂。真正有效的教學,按照維果茨基的觀點,就是“教師走在學生的前面,教學走在學習的前面”,從而引領、帶動、促進學生發(fā)展。本文結合必修三《杜甫詩三首》的兩種教學設計加以解說。
課堂有效的前提是對學生學情的掌握,即學生是否已經(jīng)具備了學習新知識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以往很多課程都會把《杜甫詩三首》中的《秋興八首》和《登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無非是比較意象意境特點,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和表達能力,一定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言,非要說出諸如“雄渾開闊”的字眼,諸如“沉郁頓挫”的詩風,弄得學生疲憊,教師揪心,這樣的課堂太累,也是低效率的。
詩歌的語言是形象性的,有一種感性的美在里面,有些學生感受到詩歌的意境,卻有可能真的不知道什么樣的景象是雄渾。若從體會詩歌意境特點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采用講授法,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教師舉出幾個形象的例子,賞析給學生聽,比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營造的就是清幽寧靜而又開闊的意境,顏色以綠為主,沒有艷麗的花朵,即為“清”,無聲響無人跡即為“靜”,如若草木茂密“陰陰夏木囀黃鸝”就有了“幽”的特點。這里不針對詩歌意境細致分類,只是以此為例旨在說明“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的意境特點,古詩中的“霜露”都可以給人冷寒之感,所以這兩聯(lián)詩寒林、山、峽的蕭森構成的是凄冷低沉的意境氛圍;“江間波浪兼天涌”的形象感是與“泛起粼粼細浪”完全不同的,前者澎湃壯闊,后者和諧柔美。這是從重點賞析意境角度進行的教學設計,以教師講授教會學生去學習,掌握品味鑒賞詩歌意境的方法。
最后,教師要在課后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給出幾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讓學生去分析體會意境特點,當然如果學情允許,讓學生搜集自己喜歡的課外詩歌去品析意象意境特點,效果更佳。教師可以通過檢查作業(yè)的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拓展閱讀,品鑒詩歌,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進一步體會品析詩歌意境的規(guī)律和方法。這時,這節(jié)課不但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實現(xiàn)了課后精彩的綻放,獲得了一節(jié)課長久的效益。
學生從小學到初中,上了九年語文課,到了高中階段,還要沿襲同樣的套路學習每篇課文,教學方式的同質化勢必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態(tài)度的倦怠,使得學生在思維廣度和深度方面的發(fā)展訴求得不到真正的滿足。高中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的渴望更加強烈,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地設計,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特殊到一般的深刻認識,往往比淺表化的問題解決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杜甫詩三首》體現(xiàn)了杜甫詩結構章法的規(guī)范性,如果從起承轉合的結構入手,找到三首詩的共同點,就可以把三首不同內容的詩歌聯(lián)系起來,進而引導學生探究格律詩結構全篇的規(guī)律。
首先可以將課堂學習前置,設計導學案,了解學情,結合學生先前所學,明確律詩絕句結構上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如果學生學情允許,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可以當堂完成??梢越o出簡單、學生熟悉的詩,如《登鸛雀樓》《紅豆》《賈生》,這三首都是絕句,“轉”都是在第三句上。律詩以聯(lián)為單位,通常首頷頸尾四聯(lián)分別為起承轉合。
杜甫詩歌最為工麗,教材中所選的詩都合乎這一結構特點。所以這三首詩在教學設計時就可以以此為中心梳理三首詩歌的結構特點,同時體會詩歌的感情。《秋興》中頸聯(lián)“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為轉,由寫景轉入抒情,“兩開”“孤舟”“淚”寫出了漂泊在外兩年的凄涼傷感,“故園心”寫出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寫景轉入抒情,正逢深秋,年過半百體弱多病的詩人獨自登上高臺時產(chǎn)生的漂泊之悲苦?!对亼压袍E》中“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轉的不那么直觀,而是含蓄蘊藉,有詩歌語言的留白,曾識“春風面”,卻沒有真正欣賞昭君的“春風面”,有“怨”氣;“空歸”寫出了昭君的無奈,有“憐”情;再加上尾聯(lián)扣合“千載之怨”,詩人借昭君之怨之悲,含蓄表達了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怨之悲。以結構為核心,激發(fā)學生有意識地去推敲詩歌關鍵節(jié)點句,進而綱舉目張,把握全篇。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會發(fā)現(xiàn)三首詩結構的異同點,還會在研究結構特點的過程中自覺品味詩句含義,弄懂詩歌抒發(fā)的感情。
最后,布置學生課后找出至少三首這樣結構的詩歌,抄在筆記上,背下來,小組之間交流,再抄錄其他組員的。如果再長遠一些去構想,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同類搜集的作業(yè)后,再去搜集幾首和這種起承轉合結構不同的律師或者絕句,舉一反三??鬃诱f:“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生在課后及小組交流中,博學廣讀,深思慎取,這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一種學習體驗,這也是一節(jié)語文課真正帶給學生的精彩。
總之,借助好的教學設計教會學生學習,以一篇帶一類,形成閱讀方法,可以助推學生思維向更寬廣的領域、更深刻的層面遷移和延展,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借助探究整合類的作業(yè),幫助學生擺脫精力被零零散散的淺表化學習任務所消耗的現(xiàn)實困境,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如此,通過長時間的實踐,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深刻性,更推動語文課堂的長遠效益的實現(xiàn)。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張玉新.在形下之作與形上之思間徜徉[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
[3]鄭國民,李煜暉.高中語文專題教學實踐研究探析[J].教育學報(京),2017.
2019—02—25
G633.3
A
1673-4564(2019)02-0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