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明, 蘇 瑾
( 西安理工大學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48)
連貫是語篇研究中的一個基本范疇和重要課題,而語篇連貫是語篇分析的核心概念。連貫是語篇的特性,使語篇成為一個整體。有的語篇是外在形式上的顯性語篇連貫, 而有的語篇是內在的心理連貫。所以語篇連貫不僅是通過銜接機制和語篇結構,而且主要依靠心理連貫來實現。心理連貫是一種從認知角度進一步發(fā)展的語篇連貫,認知語言學強調的是心理連貫而不是形式連貫。深層的連貫溝通是雙方共享信息, 基于全面認知框架心理互動的結果,本文將從認知視角出發(fā)運用框架理論闡釋語篇連貫現象。
20世紀70年代,自Halliday & Hasan提出了語域加銜接理論(Cohesion-Register Theory)[1],語篇連貫研究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許多語言學家一個接一個提出了他們關于語篇連貫類似或不同的觀點。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語篇連貫理論研究有van Dijk 的宏觀結構理論(Macrostructure Theory)[2],主要研究語篇中的語義和語法關系,命題結構或詞匯模式,但他的研究只局限在語篇內部,并沒有考慮社會文化、心理認知等因素。Widdowson(1978)的言外行為理論(Illocutionary Speech Act Theory)[3],專注于研究語言的言外發(fā)展,語言使用者在某種情境下可以填補缺失的信息或推導出話語隱含的特定含義,但他的理論不夠細致,沒有提及詳細的研究方法。Brown & Yule 的心理框架理論 (Pyschological Frame Theory)[4]。他們把自己的觀點建立在知識和語言背景上,將連貫視為語言生產者(或文本)與接受者之間的心理互動,語篇連貫主要在于語言使用者的心理互動。他們的心理框架理論指出了語篇連貫受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主導作用,但其本身不能成為完整語篇連貫分析理論模式。
上述關于語篇連貫的觀點在某些方面無疑很有說服力,但他們沒有觸及語篇連貫背后深層的理解機制,研究不夠具體和精細,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框架理論對語篇連貫的闡釋,因為框架理論不僅立足于生活經驗,而且立足于自身生存的客觀世界,所以他能更好的闡釋語篇的深層連貫。
框架(frame)這個概念起源于計算機心理學,最初是由計算機科學家Minsky提出來的, Minsky在他的框架理論中定義框架為:“框架是代表典型情景的數據結構(date-structure)”[5]。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語言學家Filmore在語言學的研究過程中將“框架”這個概念引入,提出了框架語義學,并將框架定義為能與典型情景相聯系的“語言選擇的任何系統”(any system of linguistic choice)[6]。他在1982年出版的《框架語義學》一書中,更加系統地提出了框架理論,把框架看作是“一種認知結構方式”,是一種“與某些經常重復發(fā)生的情景相關的知識和觀念”,是“某個物體或事件的典型”[7]。然后在1985年,Fillmore對框架進行了更系統的研究理論中,框架的概念被定義為 “具體的知識系統,或經驗的連貫性圖式化”[8]。后來,Fillmore 和 Atkins 又提出框架是詞匯蘊涵概念的知識預設[9]??蚣苁且环N知識模型,用以表征某一具體和反復出現的情景中的知識和信仰。
這一系列定義表明框架在意義感知、信息建構與社會互動的研究中是一種有效的工具??梢园l(fā)現框架的概念從語言結構轉換為認知,Fillmore認為,作為一種認知結構,框架在建構和理解語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認為框架是人們對各種場景的認知過程中逐漸獲得的,此外,詞匯項可以激活框架。
框架被視為描述認知語境的一種方式,提供認知類別的背景并與認知類別相關聯。當人們描述某種情況時同一框架內不同的視角將導致不同的語言表達。Evans & Green認為框架提供了人們識解的視角,并體現在詞匯的差異上[10]。當一個詞匯概念被放置到文本或會話中時,術語可以自動激活它所屬的框架區(qū)域和與其背景相關的框架性質,激活是一種基于聯想的認知操作。比如“父親”這個框架可以喚起了“嚴肅,愛和責任”等形象,在“危險”框架中,基本要素是“受害者”,“工具”和“地方”,“buy” “sell” “pay” “cost” “charge”等動詞都會激活同樣的框架---商業(yè)事件框架。不同的詞詞可以激活不同的框架。框架內的詞匯和框架相輔相成,詞匯激活框架,框架確定詞義。
例如:
(1) a. The tail of that shirt is not bleached.(那件襯衫的后面不白。)
b. Do you want heads or tails for this coin toss?(你想要硬幣的正面還是反面?)
C. The tail section of that airplane is making a funny noise.(那架飛機的機尾發(fā)出古怪的聲音)[11]
Tail在以上三個句子中都存在,很顯然在每句中的詞義也不一樣,所以要首先確定了句子所在的框架,從而確定tail的詞義。在句a中,shirt和bleached激活了衣服這一現實框架,展現給讀者的是描述某衣服的畫面,受制于該框架,tail當然就表示方位“后面”。在句b中,coin和toss描繪了投擲硬幣的情景,提供了硬幣框架,heads表示“正面朝上的”因此,tail指“反面”。在句c中,顯然,airplane和noise構建了飛機框架,飛機會發(fā)出噪音,這是人盡皆知的,那噪音是從何而來的呢?由此可以判斷tail在這一框架中意為“飛機的尾部”。襯衫、硬幣、飛機分屬不同的概念,上述三個句子主要是通過詞匯來激活框架,從而確定詞義。
又如:
(2)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痩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
例(2)是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音韻鏗鏘,直貫靈心。作者將幾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詞巧妙地拼合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激活,并激活了讀者思鄉(xiāng)的框架。若拆開來看,枯藤、老樹、昏鴉,不足為奇。小橋、流水、人家,也是同空見慣的景象。然而詩人的藝術匠心,正在于將這些孤立分散的形象和生活片斷,作為結構單位,精心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似斷似續(xù)的藝術畫面,意境深遠,韻味悠長。
推理是一種和語境有關的認知操作,是聽話人在語境的基礎上對說話人意圖的理解和推理,語境包括背景知識,交際主體的百科知識與經驗。在特定的語言框架中,人們可以理解框架中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其次,框架可以幫助語言使用者推斷出缺失的話語信息,運用框架理論可以對語篇進行推理從而使語篇達到連貫。
例如:
(3) Mary was invited to Jack's party. She wondered if he would like a kite.
本句中沒有任何能直接喚起生日聚會的框架。然而,讀者可以從自己的經驗和記憶快速調用生日聚會框架從而使語篇連貫。首先讀者從從生日聚會框架可以激活其他框架,包括慶祝者,主人,一些參加聚會的人,以及禮物和其他物品,比如氣球、蛋糕、蠟燭和生日歌等。根據讀者過去經驗,可以推導杰克出是生日聚會的主人,瑪麗是慶祝者,風箏是瑪麗送杰克的禮物,玩具是兒童喜歡的生日禮物,而風箏剛好比較適合兒童。雖然文中沒有提及這些背景知識,但讀者可以通過自身經驗快速推理從而達到語篇連貫。
又如:
(4) A:這個周末我們一起去旅行吧。
B:我要照顧我的母親
這是一個日常對話,在此對話中涉及到兩個不同的認知框架,即“旅行”和“照顧母親”雖然這兩個話題毫不相干,但卻能形成語篇連貫。B并沒有表明自己是否贊成A 的提議,而是通過話題轉移,暗示對方自己要照顧母親,由此可以推斷出A 不能和B一起去旅行。因為去旅行必定需要花費時間,同樣,照顧母親也需要時間。如果去旅行,就不能照顧母親;如果照顧母親,就不能去旅行,兩者不能同時兼顧。而對B來說,照顧母親更為重要,所以他婉拒了B的提議。
在此對話中,A提議周末一起去旅行,這個信息作為一個概念實體觸發(fā)了說話人 B 頭腦中關于“旅行”的認知模型,而在“旅行”這個認知模型中包括“時間”“ 金錢”“地點”等概念。但B 的回答并沒有提及任何有關旅行的框架,卻回答說要照顧母親。該對話在建構過程中考慮到了聽話人所具有的內化框架知識,所以聽話人在理解時無意識地從大腦所儲存的信息對語篇進行推理填補。
認知框架對情境的相關語境非常敏感,這意味著認知框架是動態(tài)的.在日常交流的某些情況下,有些話很難理解,構建的框架可能不總是一致,而是互相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改變框架以確保成功溝通,這就是框架轉換。
例(5)比爾:(盯著房間里的一個女人)羅斯,十點鐘。
羅斯:是嗎?感覺像兩點。
錢德勒:不,十點鐘。
羅斯:什么?
比爾:(嘆息和手勢來解釋),八,九,十點鐘方向有一個美女!
例如(5)是框架轉換的典型示例。當比爾告訴羅斯十點鐘的時候,他的言外之意是讓羅斯看十點鐘方向,里、十點鐘用作“方向”框架,而不是“時間”框架。他的真實意圖是向羅斯表明十點鐘方向有美女。然而,對于沒有注意到美女的羅斯來說,十點鐘就是一個時間指示。首先,當聽眾聽到這個對話時,他們可能會和羅斯一樣感到困惑。直到比爾用手勢表達之后聽眾才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羅斯也如此。事實上,比爾的十點鐘是一個“方向”框架,而羅斯的回答,兩點鐘,是一個“時間”框架,兩種形式即使具有相似的形式卻沒有相互重疊的意義。因此,比爾和羅斯之間發(fā)生了誤解。當比爾在那種特殊情況下說十點鐘,他的期望應該是羅斯對美女的注意。但是,羅斯沒有明白比爾的意圖而是用另一個超出比爾期望的“時間”框架填補空缺。為了使兩者相互理解,框架轉移是非常有必要的。羅斯應該借助于比爾的手勢和當時的情景將時間框架轉移到方向框架上,這個對話在形式上是連貫的,因為十點和兩點都涉及時間概念,一旦這種對話的意義被理解,它就可以視為一種連貫性對話。在語言交流中,由于不同知識結構和談話參與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就會發(fā)生框架轉移以幫助對話參與者更好的相互理解。
人們在講笑話的時候,總是被要求更新他們基于意義建構的框架以適應特定情況的需求,在正式語體的言語幽默中,幽默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巧妙地組織形式或利用修辭結構,同樣的思想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選擇哪種形式取決于特定的上下文。例如:
(6)甲:德行。
乙:慣性。(錢乃榮,《現代漢語》(修訂版),第421頁)
這是一部小喜劇,其核心只不過是“德行”“慣性”兩個字。表面上,甲和乙中所說的話無關緊要,缺乏邏輯。如果你想象在一輛擁擠的公交車上,由于突然剎車,一位男青年和一位女青年相撞。女青年責備說“德行”也就是缺德,這一框架,而男青年馬上將輸入這一框架突然切換到物理術語上面,也就是“慣性”。這個對話的完整信息可能是女青年說“你這德行,干嗎撞到我身上? ”,男青年則回應“我不是故意撞到的,這是慣性的作用引起的。” 此時此境,“慣性”這個詞可以說是最佳的詞選:它說明了事情發(fā)生的原因,不在我,亦不在司機,而在于汽車的慣性。不卑不亢,合情合理,既為自己開脫了“罪責”,又找出了“罪魁禍首”,說明自己毫無雜念。有理有節(jié),使對方諒解,使別人信服,真可謂異常得體,妙不可言。這里,“慣性”這平淡無奇甚至毫無色彩可言的物理學術語,之所以能熠熠生輝,達到幽默的效果,除了兩個詞諧音相聯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前后框架的不協和,使聽者感受到幽默。
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漸關注框架理論,它從認知的視角探究語言概念的本質。本文將突破了語篇自身的局限從認知的角度為語篇解讀提供新的視角,探討了框架理論基礎上語篇連貫的心理機制。語篇連貫不僅是一個心智過程,本質上也是一種心理現象,主要是人們復雜的認知機制起作用,通過激活、推理、轉換,強調了語篇和心智的互動,促使人們更好的理解語篇。以上研究說明語篇連貫主要是由對現實的理解和感知決定的,必須從經驗和認知的角度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