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楚才晉用”的典故,說的是楚國朝綱不振,優(yōu)秀人才投奔他國并得到重用。其實,更加令人感嘆的是“魏才秦用”。戰(zhàn)國時期,商鞅、張儀、范雎都來自魏國,相繼入秦,幫助秦國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
魏失三才
魏國在戰(zhàn)國時代最先崛起,曾是天下英才向往之地。但魏惠文王沉溺虛名,察舉不明,舉措失當,人才流失,國勢日下。
商鞅生于衛(wèi)國,在魏國工作多年,算是大半個魏國人。公叔痤身為魏相,深知商鞅之才,卻未重用,在臨死前勸說魏惠王對其委以重任,并建議如不用之必除之。雖然魏王不以為意,但商鞅在職場失意和生命威脅的雙重打擊下,響應秦孝公《求賢令》的“集結號”,西行人秦。
張儀本為魏國貴胄之后,輾轉各國,不為所用,卻在秦國找到了新天地,被委以重任,成為秦國歷史上第一位相國。范雎和張儀同病相憐,身為奇才,卻在魏國無立錐之地,心死投秦。失意之人百折千回之后都投奔秦國,絕非偶然,秦國海納百川,引天下之士。
興秦三策
魏國棄如草芥,秦國得之如寶。后世秦國重臣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對于“魏才秦用”有精辟的論述。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富國強。惠王納張儀之計,拔三川,并巴蜀,收上郡,取漢中,散六國之眾。昭王宏范雎之略,廢勛貴,強公室,遠交近攻,蠶食諸侯。百余年間,三位來自魏國的杰出戰(zhàn)略構架師前后接力,打開了秦國強勢崛起的空間。
商鞅獻固本之策,編什伍之民,興農戰(zhàn)之法,立國之威信,扭轉了秦國長期受魏國壓制的局勢。張儀獻離間之策,巧舌如簧、長袖善舞,疲楚弱楚,破魏楚、齊楚之盟,在秦、楚、齊鼎立格局中贏得先機。范雎獻蠶食之策,遠交近攻、虎視三晉,連擊韓國,以有上黨,“得寸則有寸,得尺亦有尺”。魏失三才,皆成秦之棟梁,獻興秦三策,皆中治國肯綮。
唯才是舉
隨著戰(zhàn)國競爭不斷加劇,秦國對于人才的需求已經不滿足于“守株待兔”,而是主動出擊,廣攬各國人才。最遲至昭襄王中后期,秦國已經建立起組織嚴密的“獵頭”網絡,開展搜羅六國人才的專項工作,范雎入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秦國使者王稽發(fā)現(xiàn)范雎,看似一件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但仔細分析,卻是必然結果。王稽表面上是秦王派遣出訪魏國的“謁者”,實際暗中執(zhí)行招募人才的重大任務。在魏國期間,他時刻高度關注“魏有賢人可與俱西游者乎”,利用每一個機會打探情況。王稽具備職業(yè)“獵頭”的一切素質,眼光獨到,第一次和范雎相見,“語未究,知雎賢”。王稽如獲至寶,怕夜長夢多,迅速向魏王辭行,帶著范雎一同歸秦。
王稽不是昭襄王唯一的特使,秦國的“獵頭”網絡深入到六國之中,成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老幼不問,文武全收,唯才是舉。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人才流量為秦國帶來了發(fā)展質量。
客卿之力
秦國有什么魔力,能吸引六國之士?秦國的“撒手锏”是讓人才感受到被充分尊重,找到施展平生抱負的平臺。秦國從惠文王時代開始,逐步建立完善客卿制度,雖然曾因鄭國渠事件短暫徘徊,但從整體趨勢看,始終保持著高度開放的姿態(tài),整個國家似乎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平臺。
從秦惠文王至秦始皇的一百余年間,不僅魏才為秦所用,六國賢良皆以入秦為時尚。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樓緩,魏國張儀、范雎,燕國蔡澤都曾擔任過秦的相國;客卿金受、壽燭、杜倉、胡傷,或文或武,都曾為秦效力。衛(wèi)國青年胡傷數年之內由客卿升任中更,成為統(tǒng)率精兵的實權將領,張儀、甘茂實現(xiàn)了出將入相的夢想,這些無疑都有巨大的廣告效應。據學者考證,自秦惠文王時代起,有超過半數的秦相來自秦國之外。
秦國把客卿制度的作用發(fā)揮到了極致,關中雖是秦土,卻成為天下英才的共同舞臺。多少六國之士懷抱火熱之心,把秦國崛起當作自己的事業(yè),報效秦國成為最大的奮斗目標??颓渲兀馔亟?,內強君權,平衡公族,為秦國塑造中央政府權威夯實了基礎。
(文/崔慶 據《學習時報》)
“穩(wěn)”
穩(wěn),是經濟運行的“平穩(wěn)向好”,也是社會生活的“穩(wěn)定安康”。是父母牽掛子女的“平平穩(wěn)穩(wěn)”,也是自己追求小目標的“穩(wěn)中求進”。是網民夸贊對方很厲害的“老哥,穩(wěn)”,也是表述對某件事有把握的“穩(wěn)了”。“穩(wěn)”既是國家發(fā)展的追求,也是個人生存的訴求。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更加重視生存發(fā)展的“平穩(wěn)和把握”,更加重視在面對各種風險時尋求的“內心安穩(wěn)”。
“芯”
芯片被喻為信息時代的“發(fā)動機”?!盁o芯之痛”警醒世人,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中國制造已經告別“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尷尬年代,面對當今世界激烈的科技競爭和技術壁壘,不能盲目樂觀或悲觀,須痛下決心,加大自主創(chuàng)新研發(fā),堅持不懈打造“中國高端芯”,將信息技術競爭的命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奮”
奮,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yè)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振奮人心,是中國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奮發(fā)圖強,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勇拼搏,更是共產黨人為崇高理想信念的奮不顧身,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艱苦奮斗、奮勇前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新年賀詞所言,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畫卷中,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稅”
個稅起征點提升到5000元,“月光族”有了喘息的余地。國務院承諾企業(yè)社保與創(chuàng)投稅收不增加,征繳力度加大但不溯及既往,力保經濟增長的發(fā)動機不卡殼。改革的奧秘在減負和讓利,帶動社會財富的涌流,也彰顯了藏富于民的治理智慧和執(zhí)政為民的政治倫理。
“改”
改革、改變、改動、改組……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重大改革、民生進一步改善的突破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帷幕拉開,18項稅收改革和減稅舉措推出,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啟動,“城中村”老舊小區(qū)改造有序推進……當然,普通個人與過去的自己也都有所改變,而且一定都改得更好,變得更有力量。